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兴废看洛阳(14)--洛阳博物馆新馆之石刻馆

(2016-08-06 22:19:55)
标签:

石刻馆

东汉石辟邪

北魏持剑石翁仲

二十四孝画像石棺

北宋祖无择墓志

分类: 京津冀晋豫
2016. 6. 10
洛阳地区历代石刻遗存众多,时代跨越汉唐直至明清,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在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览分为石刻造像和碑碣墓志两部分,外厅展示的是石刻造像。
展厅正中是洛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石辟邪,1992年孟津县老城乡油坊街村出土,高1.9米,长2.97米,宽0.9米,重7.8吨,用一块完整的青石雕成。石辟邪呈奔走状,昂首怒目、张嘴吐舌、长尾曳地、头上有角、两侧生翼、浑身筋腱,十分威猛。
另外一对东汉石辟邪,1955年洛阳市孙旗屯出土。高1.09米,长1.66米。头部略为残损,背部阴刻隶书“缑氏蒿聚成奴作”七字,可知石匠是今洛阳偃师缑氏乡人。


螭(chī)龙首,隋代,1970年洛阳隋唐城宫城遗址出土。长90厘米,突目圆睁,鼻作象首上卷状,张嘴露齿,双獠牙斜出,吐舌,舌尖上夹一小鱼。螭龙寓意美好吉祥,也寓意男女的感情。
石望兽,北魏(493-534),洛阳汉魏金庸城出土。望兽是中国古建筑的屋脊饰件,位于房屋正脊的顶端,望兽的兽头向外望去,故称望兽。
石童子牵羊,北魏(493-534),1986年洛阳孟津县跃店后沟出土。
http://s10/mw690/003xfhLBzy73PCSqERza9&690

http://s3/mw690/003xfhLBzy73PCnn0k212&690

石蟾蜍,唐武周时遗物,1980年于唐代洛阳上阳宫遗址出土。高51厘米、长96厘米、宽71厘米。自古以来蟾蜍就被人们视作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吉祥的神物,此石蟾蜍是唐代上阳宫宫殿的排水设置。

石羊,金大定二年(1162) ,1985年偃师程村出土。
石狮,金大定二年(1162) ,1985年偃师程村出土。
http://s14/mw690/003xfhLBzy73PLRMKURad&690

石虎,帝静陵出土。
http://s4/mw690/003xfhLBzy73PLROGkzc3&690

隋代石狮,1965年出土于洛阳市中州路东段路南建筑机械厂生活区北部。
http://s2/mw690/003xfhLBzy73PM79apPd1&690

隋代石狮,1965年出土于洛阳市中州路东段路南建筑机械厂生活区北部。
http://s11/mw690/003xfhLBzy73PLRVk2Cda&690

北宋石虎
http://s10/mw690/003xfhLBzy73Q7NvJdTc9&690

持剑石翁仲,北魏(493-534),1976年出土于北魏孝庄帝静陵。这尊石翁仲由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高3.14米,笼冠,夹领,短襦,裙服,双手按剑,目视前方,肃穆庄重,高大威猛。石翁仲为皇陵神道石刻,多见于东汉、唐、宋等时期,而北魏翁仲全国仅此一件。
明代持剑石翁仲,此石翁仲凸目大鼻,长身短腿,很像胡人,且满脸愁闷相。

北宋石翁仲。石翁仲也有文臣、武将之分,文臣持简,武将持剑。

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墓前翁仲,头戴莲花之束冠,身着圆领朝服,足踏云头履,造型古朴自然,是元代陵墓石刻中很少见的一例。
http://s16/mw690/003xfhLBzy73PEGYl3N3f&690

元代观音菩萨造像一组
http://s16/mw690/003xfhLBzy73Q5yHcwTcf&690

后视图能看出元代佛像的特点,细腰、丰臀、宽肩、挺胸,婀娜纤秀。
http://s1/mw690/003xfhLBzy73Q4EQ6tO30&690

唐代观音菩萨造像,菩萨造像头戴宝冠、上有坐佛、左手持净瓶下垂,右手执莲花上举。
http://s2/mw690/003xfhLBzy73Q4EUCvT11&690

后视图可见,唐代喜欢圆润丰腴的女性形象。
http://s14/mw690/003xfhLBzy73Q4EWRIh3d&690

北齐观音造像,北齐造像受印度或西域影响,又融合中原风格,庄重淳朴,于静穆中彰显佛威。
http://s11/mw690/003xfhLBzy73Q4ELT3Yda&690

后背的题记
http://s10/mw690/003xfhLBzy73QeoBwAV89&690

北魏三菩萨造像,中间一尊为交脚菩萨。交脚坐姿应当是早期印度和中亚等国帝王和贵族采用的一种坐姿,是尊贵身份象征。此坐姿随古印度的弥勒菩萨造像陆续进入中土,并逐渐被中土信众所追捧。

赵庆祖造像碑,北齐天宝五年(554)。该碑材质为黄砂岩,高1.26米,宽0.68米,厚0.18米,略有残损。左侧刻榜题:“弥勒主赵庆祖”。

常岳造像碑,北朝(386-581)。高104厘米、宽85厘米、厚21厘米,底有榫,其座铁,造像略有残损。碑阴刊造像题记略云“今佛门生常岳等,谓之四毒之分段,五荫之画疾,遂率邑义一百余人,寄财于三室,托果于婆娑,磬竭家珍,敬造石像一区。”造像题记中另有“遂临伊阙之左,断石岭之西,镌圣容一躯”云云,可见该造像碑当立于龙门相近的古刹中。 造像题记为魏碑体,刚健遒劲,似龙门二十品中的元详、一弗、道匠诸品。
http://s6/mw690/003xfhLBzy732TVn5Mpc5&690

北齐(550-577)造像碑,此碑内容为《维摩诘经》中的“佛下观耕”、“鹿乳人”、“舍身饲虎”等佛教故事,画面有胡人、饿鬼、天神等诡异图像。
http://s14/mw690/003xfhLBzy732TVrWOxfd&690

马黄头造像碑,北齐(550-577)。
http://s5/mw690/003xfhLBzy732TVudk8d4&690

总章元年(668)造像碑,四层造像,分别是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七佛、博山炉、狮、供养人、天王等。 
唐景云二年(711)造像碑,通高1.2米,主像阿弥陀佛著通肩式袈裟,结跏跌坐,两侧是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观世音、从题记知是汝州卢昭顺为汝州都督府参军造此像。
http://s11/mw690/003xfhLBzy732TVMXH48a&690

唐先天元年(712)造像碑,圆拱龛,一佛而菩萨,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龛下刻有题记。
唐代密檐式石雕佛塔
http://s8/mw690/003xfhLBzy732VBjXpBb7&690

唐代楼阁式石佛塔,洛阳市洛阳市宜阳县柳泉乡高美村出土。
http://s2/mw690/003xfhLBzy732VBZCwNd1&690

唐代石经幢,洛阳市宜阳县柳泉乡高美村出土 经幢呈柱状八面体,七面梵文,一面有汉字。
http://s15/mw690/003xfhLBzy732VBqnO6de&690

东汉龟座石灯
http://s2/mw690/003xfhLBzy732VNKb3H91&690

唐代石雕天王、胡商与衙役。

内厅是碑碣墓志厅
http://s1/mw690/003xfhLBzy732VBOUdWe0&690

东汉黄肠石,洛阳出土。黄肠石是东汉时期砌建陵墓时的一种石质建筑材料,石上大多刻有尺寸、编号、纪年和工匠名字等内容。
http://s11/mw690/003xfhLBzy732TgcLb42a&690

唐代石墓门,1989年洛阳市伊川县彭婆出土。
http://s2/mw690/003xfhLBzy732TgfflT31&690

二十四孝画像石棺,北宋,1958年孟津县送庄公社张盘村西北下坡处出土。石馆前高1.30米、后高1.04米、前宽1.10米、后宽85厘米、长2.20米。棺盖及棺身用二块青石雕成,棺盖上部正中刊刻墓志铬。志额篆书“洛阳张君墓志”六字,下为志文。现在除“崇宁五年四月二十日”数字依稀可辨外,其余志文全漫漶不清。崇宁为北宋徽宗年号,崇宁五年当是西元1106年。
http://s5/mw690/003xfhLBzy732Tgqmos94&690

升仙画像石馆,北魏(386-534),洛阳邙山郑家凹出土。棺体用阳刻减地加阴线手法,突出表现墓主人夫妇在方士羽人簇拥下徐徐升仙的世俗场面。
http://s2/mw690/003xfhLBzy732TgsH5v41&690

石棺没有盖,棺内被图“吉利”的游客丢满了钱币。
http://s1/mw690/003xfhLBzy73QbnBrjOa0&690

东武侯王基断碑,曹魏景元二年(261),清代洛阳城北十五里安驾沟出土。碑文隶书刻写,结法严整,用笔斩截。相传该碑初出土时,半段尚未刻凿,朱书灿然,可惜因未加保护,书丹之字很快被磨灭。此碑证明汉魏碑刻是先书丹后镌字的。
http://s8/mw690/003xfhLBzy732VBJYmX47&690

汝南王修治古塔铭,北魏正光五年(524),石高31厘米,宽47.5厘米,厚5.5厘米,27行,行17字。字迹虽不大,且结体紧凑,似倚实正,潇洒遒劲,拙中藏巧,是北魏书中奔放的一路。汝南王即元悦,乃孝文帝元宏之子,“好读拂经,览书史”。有论者认为清代赵之谦的北魏书,与此铭颇为相似。
http://s4/mw690/003xfhLBzy73PJvsrnRe3&690

护国定远侯墓志,十六国成汉建元二年(316),洛阳出土。志文记述了护国远侯杖节巡边,坠马被擒的史实,应该是成汉将领被北方政权俘虏至洛阳,并葬于此地。
http://s8/mw690/003xfhLBzy73QehNBqL57&690

福州刺史菅元惠神道碑,唐代天宝元年(742),1980年洛阳东花坛出土。题额篆书“大唐故福州刺史菅府君之碑”十二字。碑文隶书,苏预撰文,史惟则书丹并篆刻,张乾护、张仙乔镌刻。碑文记载了菅元惠的籍贯和生平事迹,二十六年(738)来朝京师,夏六月丁未至洛阳,疾薨毓德里第,享年74岁,葬于河南县昭觉原,即该碑出土之地。
http://s3/mw690/003xfhLBzy732VBMkKK52&690

张说墓志,唐开元二十年(732),1999年伊川县吕店乡袁庄村出土。志主张说,洛阳人,唐代名相。志文由工部侍郎张九龄撰文,朝散大夫梁升卿书,三川县丞卫灵鹤刻。
http://s2/mw690/003xfhLBzy732VBULx731&690

张说墓志盖,盖顶由朝散大夫梁升卿篆写“唐赠太师燕文贞公张公墓志”3行12字。
http://s3/mw690/003xfhLBzy732VBRjjk82&690

西晋韩寿墓表,墓表为石质圆柱形,现仅存中间一段。高1.13米、直径0.33米,表铭横于石柱上端,刻字四行,行五字,隶书。中间两行书曰:“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两旁两行泐损,但残存有笔划,依残存字形和史载韩寿生前官爵以及卒后追谥,全碑文应是“晋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府君墓神道”,共二十个字。
http://s13/mw690/003xfhLBzy73Qc8Rryc8c&690

北宋祖无择墓志,北宋元丰七年(1084),1929年洛阳北十五里后海资村(今孟津朝阳村)西北角出土。墓志由侄无择撰文,邵雍书丹,张瑗镌字。邵雍为一代理学宗师,却罕有书法真迹传世,该墓志是难得一见的邵氏真品,具有重要书法和史料价值。
http://s12/mw690/003xfhLBzy732VBXvthe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