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兴废看洛阳(17)--洛阳博物馆新馆之馆藏珍品

标签:
乳钉纹爵兽面纹铜方鼎蓝釉双龙尊叔牝方彝错金银铜鼎 |
分类: 京津冀晋豫 |
2016. 6. 10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唐代,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通高27厘米、口径11厘米、腹经64厘米、底径9.2厘米。敛口、短颈、园肩、深腹,浅圈足。壶的肩部有一个龙首短流,两侧有对称龙首曲柄,龙嘴紧衔口沿。同时,肩部附贴对称的两个小罐,并各饰有一个力士形象。除壶底部,通体施褐釉,间饰不规则的灰白色斑釉。壶造型独特,做工精细。
兽面纹饰的托囊
http://s12/mw690/003xfhLBzy73UOEykH16b&690
三彩黑釉马,唐代,1981年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高73厘米,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正始石径,曹魏正始二年(241),1922年偃师县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出土。高75.4厘米、宽50厘米。
博物馆二层的珍宝馆里,收藏着20多件精选馆藏,可谓件件精华,尊尊国宝。
乳钉纹爵,夏代,197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器之一,高22.5厘米,长31.3厘米,壁厚0.1厘米,窄长流、尖长尾,细腰,瘦腹,三棱锥状足,腰腹正面装饰5颗乳钉。铜爵的流是用来饮酒的,尾则是用来平衡重心和方便往爵内注酒的。此铜爵看似头重脚轻,这却是工匠的用心之处,铸铜匠夸张性地增长铜爵的流和尾,以炫耀青铜的优越和铸造技术的高超。
兽面纹铜方鼎,西周,1977年洛阳北窑庞家沟西周墓出土。高36厘米、口长33厘米、口宽25厘米。双立耳,方腹,四柱足,四角和每面正中都有突出的扉棱。腹部正中和腿的上部铸有粗眉大眼的饕餮纹,醒目的浮雕饕餮巨眼凝视,阔口怒张,在青铜色泽的衬托下平添了一种清冷沉寂的神秘感。
鼎为炊具,也是象征等级、身份的礼器。西周时期方鼎较为罕见,往往高等级贵族才可以拥有,这座兽面纹铜方鼎是西周早期极难得的上乘之作。
方格纹铜鼎,夏代,1978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鼎,号称“华夏第一鼎”。此鼎敛口、折沿尖唇、垂腹下收,平底、有三个空心四棱锥状足,沿上铸二个环形立耳,鼎腹饰不规整的阳线方格纹。整体端庄规整,纹饰图案具象朴素,略显稚拙粗糙。
http://s1/mw690/003xfhLBzy73UMFaMEM60&690
白釉双龙尊,唐代,洛阳东郊杨凹村出土。高约44厘米,腹径22.5厘米。盘口、细长颈、瓶状身,二龙口衔盘沿,尾拼劲瓶肩,呈双耳状立于瓶口两侧,龙颈上各站一鸟。
白釉双龙尊,唐代,洛阳东郊杨凹村出土。高约44厘米,腹径22.5厘米。盘口、细长颈、瓶状身,二龙口衔盘沿,尾拼劲瓶肩,呈双耳状立于瓶口两侧,龙颈上各站一鸟。
http://s15/mw690/003xfhLBzy733sWb7KS7e&690
蓝釉双龙尊,唐代,1998年偃师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尊高约32厘米,盘口,长颈,鼓腹,平底、肩饰以双龙柄,龙衔瓶口,通体施多层蓝釉,釉色异常亮丽。蓝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古代中国,没有天然钴土矿,钴蓝釉料是经丝绸之路由西方运来的,由此蓝釉器物就显的异常珍贵,通体蓝器物往往被称为极品。
蓝釉双龙尊,唐代,1998年偃师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尊高约32厘米,盘口,长颈,鼓腹,平底、肩饰以双龙柄,龙衔瓶口,通体施多层蓝釉,釉色异常亮丽。蓝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钴,古代中国,没有天然钴土矿,钴蓝釉料是经丝绸之路由西方运来的,由此蓝釉器物就显的异常珍贵,通体蓝器物往往被称为极品。
http://s2/mw690/003xfhLBzy733sW31gl41&690
白釉黑花鸭戏纹梅瓶,宋代,1970年宜阳县东王庄洞沟村出土。高42.8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10.5厘米。小口短颈,上腹略鼓,下腹渐收,小平底。周身施白釉,肩部饰花枝,腹中部有开光,内饰双鸭戏水纹,开光外绘牡丹花纹。此瓶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
白釉黑花鸭戏纹梅瓶,宋代,1970年宜阳县东王庄洞沟村出土。高42.8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10.5厘米。小口短颈,上腹略鼓,下腹渐收,小平底。周身施白釉,肩部饰花枝,腹中部有开光,内饰双鸭戏水纹,开光外绘牡丹花纹。此瓶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风格。
http://s12/mw690/003xfhLBzy733sW77uj9b&690
白玉杯,曹魏,1956年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这件玉器的墓葬虽曾遭到盗扰,但处于角落的玉杯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玉杯高11.5厘米,由纯白色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晶莹细腻,杯壁厚薄均匀。直口、平沿、深直腹、圆底圈足,虽通体光素无纹,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倡导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
白玉杯,曹魏,1956年涧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这件玉器的墓葬虽曾遭到盗扰,但处于角落的玉杯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玉杯高11.5厘米,由纯白色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晶莹细腻,杯壁厚薄均匀。直口、平沿、深直腹、圆底圈足,虽通体光素无纹,却给人以“美在天然”的感受,这与魏文帝曹丕极力倡导简朴的社会风气极为吻合。
http://s15/mw690/003xfhLBzy733sW9cSy7e&690
泥塑人面像,北魏,1980年偃师县永宁寺塔基出土。残高25厘米。永宁寺是北魏皇家寺院,寺中的九层木塔永宁寺塔不幸于公元534年毁于雷电,原本供奉在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而毁于一旦。1980年,在对永宁寺塔基遗址的挖掘中,人们发现了这件泥塑佛面像,它原本是一躯完整的立佛像,经过大火的洗礼,只留下了这些残存部分,而且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
泥塑人面像,北魏,1980年偃师县永宁寺塔基出土。残高25厘米。永宁寺是北魏皇家寺院,寺中的九层木塔永宁寺塔不幸于公元534年毁于雷电,原本供奉在木塔中的佛像也随着佛塔的覆灭而毁于一旦。1980年,在对永宁寺塔基遗址的挖掘中,人们发现了这件泥塑佛面像,它原本是一躯完整的立佛像,经过大火的洗礼,只留下了这些残存部分,而且原有的彩绘也损失殆尽。
虽然残缺,却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美丽,人们看到这件妙像,瞬间会心生欢喜。两个微微上扬的嘴角,带出的笑容神秘而又美丽,佛家的圆融、宁静、慈祥和大度尽显无余。是这场大火为这件佛像带来了涅槃,也恰恰是这场大火,使这件造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巧然天成。
http://s3/mw690/003xfhLBzy73yaxDp7kc2&690
“王作”铜鼎,春秋,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春秋墓出土。该铜鼎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内铸有“王作宝尊彝”铭文。王作,是指周王自作器,也进一步证实了这座大墓的主人正是东周时期的某一位天子。
http://s8/mw690/003xfhLBzy733sWfLEj67&690
“王作”铜鼎,春秋,2002年洛阳市西工区27中春秋墓出土。该铜鼎器型高大,制作考究,腹内铸有“王作宝尊彝”铭文。王作,是指周王自作器,也进一步证实了这座大墓的主人正是东周时期的某一位天子。
http://s8/mw690/003xfhLBzy733sWfLEj67&690
叔牝方彝,西周,1947年秋,洛阳市郊小李村出土。高32.6厘米,口长,23.5厘米,宽,19厘米,重7.75公斤。该鼎分为器盖和器身两部分,器盖为四面起坡的屋顶形,器身为长方形、带明显的弧度。整个器物装饰有云雷纹、兽面纹、凤鸟纹及扉棱等。
这件青铜器的得名于盖与身内壁相同的12字铭文“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叔牝为周文王之子、武王及周公之弟成叔武,王姒指的是周文王之妃太姒。铭文直译为“叔牝从母亲王姒那里得到了一些赏赐的钱,为了表示对母亲的感谢,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件青铜器以示纪念。”此器物为西周王室重器,国内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错金银铜鼎,战国,1979年洛阳市西小屯村战国墓出土。这件青铜鼎盖、身相扣,形成独特的扁圆球形。它鼓腹、三蹄足,鼎口上方铸有两只方形附耳,两耳之间有上翘的短管流,在鼎盖正中的衔钮旁,铸有一对栩栩如生的鎏金蟾蜍。
这种错金银的炊食器具,只有王室贵族家中才有,而此鼎的出土地点,恰在洛阳市的东周王城遗址区内,因此可见,这件精美华贵的器具,应是东周王室的用品。
母鼓铜方罍(léi),商代,1963年北窑6号西周墓出土。通高50.3厘米,肩宽33厘米,重23千克。这件方罍由盖、腹两部分构成,盖子成四面起坡的屋顶状,肩部两侧有附耳及环,通体为龙纹、云雷纹组成的浮雕兽面,腹部饰有龙纹组成的垂叶纹,前后还装饰有高浮雕的兽头。盖内器口各有铭文“母鼓”,据考证是商代母氏族与鼓国通婚的物证。
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商代专用大型盛酒器的出现,足以说明当时农业的发达。 商朝后期,社会上下沉湎于酒,最终招致亡国。这件商代晚期的酒器之所以出土在西周贵族墓葬,应是该贵族参与灭商战争而获得的战利品,出于喜爱才把它封藏于自己的墓葬之中。
褐釉白斑龙柄执壶,唐代,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通高27厘米、口径11厘米、腹经64厘米、底径9.2厘米。敛口、短颈、园肩、深腹,浅圈足。壶的肩部有一个龙首短流,两侧有对称龙首曲柄,龙嘴紧衔口沿。同时,肩部附贴对称的两个小罐,并各饰有一个力士形象。除壶底部,通体施褐釉,间饰不规则的灰白色斑釉。壶造型独特,做工精细。
三彩骆驼,唐代,1981年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高88厘米、长76厘米。背上垫花毯,双峰间搭兽面托囊,丝绸和水壶也已安放就位。骆驼引颈张口,仰天长嘶,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
兽面纹饰的托囊
http://s12/mw690/003xfhLBzy73UOEykH16b&690
三彩黑釉马,唐代,1981年龙门安菩夫妇墓出土。高73厘米,全身黑色,唯马面、鬃、背、尾、蹄为白色,间施酱黄色花斑,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
http://s1/mw690/003xfhLBzy733t2lAdyf0&690
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玄宗曾选择西区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摹绘。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的这批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矫健有力,是难得的珍品。
http://s14/mw690/003xfhLBzy73ysSFFV30d&690
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釉的革带,革带上系15枚绿色和棕色的圆形浮雕垂饰。如此反复的釉色,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
唐代尚马之风极盛。唐玄宗曾选择西区良马和中原骏马,令画师摹绘。三彩艺匠用熟练的技术和灵巧的刀法,塑造的这批黑釉马膘肥雄浑,造型矫健有力,是难得的珍品。
http://s14/mw690/003xfhLBzy73ysSFFV30d&690
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釉的革带,革带上系15枚绿色和棕色的圆形浮雕垂饰。如此反复的釉色,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
三彩灯,唐代,1987年洛阳市吉利区出土。高44.5厘米、座径22.6厘米。由座、柄、盘、盏四部分组成,圆形覆盆式灯座,上贴宝相花和力士。柄为圆竹状,上下饰小圆圈纹和凸弦纹。平底浅腹盘,盘中有仰莲,其上置盏。灯盏整体颀长挺拔,造型周正规矩,装饰丰富绚丽,不加油点燃已是光彩四射。
http://s7/mw690/003xfhLBzy73UPHTHPE46&690
银鎏金宗喀巴像,清代,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殿,现由洛阳博物馆收藏。佛像高74.1厘米,材质选用珍贵的黄金和白银,采用了铸造、鎏金、錾刻、镶嵌等工艺。宗喀巴大师头戴黄色通人冠,身着僧衣,手结说法印,端坐于莲台之上,一副慈祥而安宁的姿态。造像基座下缘有“大清乾隆年敬造”的刻铭,表明这件造像是清代皇室礼佛的佛像。
银鎏金宗喀巴像,清代,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殿,现由洛阳博物馆收藏。佛像高74.1厘米,材质选用珍贵的黄金和白银,采用了铸造、鎏金、錾刻、镶嵌等工艺。宗喀巴大师头戴黄色通人冠,身着僧衣,手结说法印,端坐于莲台之上,一副慈祥而安宁的姿态。造像基座下缘有“大清乾隆年敬造”的刻铭,表明这件造像是清代皇室礼佛的佛像。
http://s15/mw690/003xfhLBzy733t5QUk60e&690
鎏金铜观音,清代,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殿,现由洛阳博物馆收藏。佛像高90厘米,是观音在普陀洛伽山讲经说法的姿态。菩萨面相方圆,神态慈祥,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右手置右膝上,左手置于身旁,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佛像为尼泊尔风格造像,体形较大,并且是坐姿,较为罕见。
鎏金铜观音,清代,原藏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殿,现由洛阳博物馆收藏。佛像高90厘米,是观音在普陀洛伽山讲经说法的姿态。菩萨面相方圆,神态慈祥,衣纹流畅,装饰自然。右手置右膝上,左手置于身旁,姿态优美,神态悠然。佛像为尼泊尔风格造像,体形较大,并且是坐姿,较为罕见。
正始石径,曹魏正始二年(241),1922年偃师县佃庄乡大郊村(今太学村)出土。高75.4厘米、宽50厘米。
曹魏正始二年,魏文帝曹丕恢复太学,刻写《尚书》、《春秋》立于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这方石经碑文中,每个字都有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所以正始石经又叫做“三体石经”。《正始石径》与东汉《熹平石经》、唐《开成石径》并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三大石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