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今兴废看洛阳(3)--龙门石窟(西山石窟)

(2016-07-29 07:16:46)
标签: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

宾阳三洞

万佛洞

莲花洞

2016. 6. 9
清晨6点,九龙鼎周围的街道很安静。今天要去龙门石窟,所以起床较早。
http://s11/mw690/003xfhLBty72yDAn9Jo4a&690

被称之为“国之重器”。夏初,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用来铸造九鼎,并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鼎也就成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http://s15/mw690/003xfhLBzy73BNBa7iS4e&690

我们住的酒店正对着九龙鼎,位置很好,门口有十几路公交车,四通八达,想去的景点都有车直达。
http://s14/mw690/003xfhLBty72yDuyH1j6d&690

酒店干净,服务规范,价钱还不贵。房间里家具不多,但是实用方便,热水充足,WiFi速度快。每天
当我们疲惫地打开房门时,都发现房间收拾得整洁如新。
http://s13/mw690/003xfhLBty72yDutVecec&690

坐53路公交车到龙门石窟公交站,换乘景区免费交通车到游客服务中心,买了票,再坐每人10元的电瓶车到景区。
伊河缓缓流淌,东西两岸的香山和龙门山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被称为“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后,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遂将此地改名为“龙门”,并沿用至今。

横卧在伊河上的龙门大桥连接着东、西两山,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长约1公里的崖壁上,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http://s1/mw690/003xfhLBty72yDuEsUM70&690

景区大门也是伊河大桥的一部分,桥孔上方的“龙门”二字出自陈毅元帅之手。
http://s12/mw690/003xfhLBty72yDuGY1t7b&690

http://s2/mw690/003xfhLBzy72HoVM0SZ21&690

景区游览图镌刻在大门中柱上
http://s7/mw690/003xfhLBzy72HoVTajc66&690

在龙门石窟景区,每隔几十米就会见到这样的绿牌子,景区里实现了WiFi免费全覆盖,游客可以扫码关注龙门石窟、扫码买门票、手机微信支付、扫码免费听讲解等等,用一部手机就能轻松玩转龙门石窟。今日龙门石窟不仅是个承载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更是个被当代技术覆盖的智慧景区。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建筑的寺院更加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逐渐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进入我国,龙门石窟是继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后开凿的又一个大型石窟群,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

潜溪寺,唐高宗年间(公元650-683年)凿造,因寺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洞内供奉主像为阿弥陀佛,佛像身高7.38米。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三像合称“西方三圣”。
龙门石窟的造像窟,当初大多数饰以彩绘,每一个洞窟之中都是金碧辉煌,缤纷绚丽。至今细看,仍能分辨出色彩的痕迹。
http://s3/mw690/003xfhLBty72zoAKPFU82&690

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1的复制品陈列。
http://s16/mw690/003xfhLBty72zpesiVVef&690

窟内洞顶原有一朵潜刻大莲花,如今已分辨不清了。
http://s3/mw690/003xfhLBty72zoAIG8G62&690

洞口一侧的“寿”字
向前行,石壁上有一草书石匾,即《陈抟十字卷碑,上刻陈抟手书的名句“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陈抟是北宋初年的著名隐士,此碑的意思是做马要做奔向天上的神马,做人要做人中的龙。碑刻中的“”字缺少一横,“”字缺少一点,“”字则上下颠倒,反映陈抟为人的放荡不羁。

一路走一路拍,山崖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洞窟。伊水两岸的山崖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石灰岩层,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易风化,也不易大面积脱裂,所以古人选择在这里修凿佛洞。
http://s16/mw690/003xfhLBty72zvyAVzN6f&690

佛窟的形式大同小异,洞内一尊或几尊佛像,洞门外两侧分别为守护力士。

许多佛像没有头部,偷盗者搬不动佛像,就敲掉头部拿走。
http://s14/mw690/003xfhLBty72zvyD1AVbd&690

宾阳三洞是一组并列的洞窟,始凿于北魏,完工于不同时期。“宾阳”二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根据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来的。而清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在《重修宾阳洞碑记》中所说“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则是另一说法。
http://s8/mw690/003xfhLBty72zvyUhx587&690

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亡父孝文帝营造的。由于期间宫中发生内乱,直到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才完工,历时24年。
宾阳中洞内有11尊大像,分为正壁主像一组5尊和南、北壁各一组3尊,分别代表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壁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高约8米,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施“说法印”。释迦牟尼两侧,分别侍立着二弟子和二菩萨。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
http://s8/mw690/003xfhLBzy72HDxK22307&690

南、北两壁的造像,都是一佛、二菩萨。可惜的是,壁的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都已被盗,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两侧佛像的后壁上,还雕饰着众菩萨和弟子闻法的浮雕像。
http://s11/mw690/003xfhLBty72zzblfxEca&690

http://s11/mw690/003xfhLBty72zzbnnuy1a&690

穹形窟顶中央,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
http://s5/mw690/003xfhLBzy72Hw0yw7if4&690

洞口两侧的拱门下方,有两幅天王造像浮雕壁画,北壁是一头四臂的“帝释天”,三界欲界中的忉利天之主。

南壁是“大梵天”,三界色界中的初禅天之主。传说中他四头四臂,但浮雕中左头已毁,后头未显示,现仅存前头和右头。
http://s2/mw690/003xfhLBty72zHt8CcNa1&690

宾阳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帝后礼佛图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中洞南壁的力士
http://s15/mw690/003xfhLBty72zvyJXnE3e&690

宾阳中洞北壁的力士
http://s10/mw690/003xfhLBty72zvyHOrL29&690

宾阳南洞开凿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亡母文昭皇太后营造的,后中途缀工。直到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给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才继续开凿,并雕造了石窟内的五尊大像。洞中主佛阿弥陀佛高约8米,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佛祖两侧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洞内的四壁上,还布满了大小150多个隋、唐年间的佛龛。
窟顶雕刻着莲花宝盖,莲花四周有两个手捧果品的供养人和六个手持不同乐器的伎乐人

宾阳南洞外北侧,依崖镌刻一碑,名《伊阙佛龛之碑》,碑文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发愿文,刻于贞观15年公元641年)碑文的撰稿人为唐太宗时宫中掌管诏令的中书舍人(侍郎)岑文本,书写人是号称唐初楷书大家的褚遂良,所以此碑又称“褚遂良碑”
http://s7/mw690/003xfhLBty72zvyNpFY06&690

由这张图可见,前面是石碑的拓片,后面才是石碑。只是石碑已经磨损严重,碑文难辨据专家考证,这座石碑原是北魏时期宾阳中洞的造像碑,碑文记载宾阳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内容等。李泰接手开凿宾阳南洞时,磨去了原来的碑文,刻上了他的发愿文,既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又为自己“树碑立传”。
http://s11/mw690/003xfhLBzy72HFdc6Rs1a&690

宾阳北洞也是开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布局与南洞大体一致,主佛也是阿弥陀佛,高近10米,双手平分指天地“无畏印”,火焰纹背光繁杂而生动。佛座呈方形,比南洞佛座多三个托坛力士,左右两侧雕刻着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

佛座上的三个浮雕力士
洞顶的图案
http://s3/mw690/003xfhLBzy72Hw0GKbge2&690

洞口南侧的“龙头”柱础是北魏时期的作品。
http://s6/mw690/003xfhLBzy72J9nQF2R45&690

宾阳三洞正面和南、北两侧的石壁上布满了小石窟。

宾阳洞附近有很多小佛龛,里面的佛像大多光着脚,直挺挺地坐在莲台上,一副闭目冥思的样子,这种造像被称为“优填王造像”。优填王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一个国王,他非常思念佛祖,便派工匠用旃檀木雕造了释迦牟尼像。佛教在最初很长时期内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优填王开了这个先例,他雕刻了世界上第一尊释迦牟尼像,开始了佛教最原始的偶像崇拜

http://s4/mw690/003xfhLBty72Afqjhfl23&690

http://s16/mw690/003xfhLBzy72HI6L6Ldaf&690

敬善寺开凿于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公元656 - 663年),是唐太宗的纪国妃子(纪王慎的母亲)韦氏营造的。中央供奉着高约2米的主尊阿弥陀佛,围绕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主佛后壁上,53尊思维菩萨坐在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
http://s7/mw690/003xfhLBzy72HHDJfUO66&690

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两力士眉立目竖,赤脚站立,头戴宝冠,颈挂项圈,上身袒露,下着战裙,肌肉暴突,造像威猛。而两侧的菩萨则躯体修长,仪态文静,与力士形成鲜明的对比。
http://s2/mw690/003xfhLBzy72HIqkdd7a1&690

http://s14/mw690/003xfhLBzy72HIqi6G99d&690

摩崖三佛龛雕凿于唐武周时期(公元684-704年),一铺七尊像,系三世佛题材,居中是主像弥勒佛。摩崖三佛龛因武周政权结束而中缀,留下的半成品成了研究古代雕刻工艺的重要资料。
龙门石窟的栈道依山而建,上下蜿蜒。此时我们已站在半山腰,回头看伊水,一条彩坊船正在水中游弋。
http://s3/mw690/003xfhLBty72AmyrYtk92&690

伊水对面,东山腰的香山寺隐现在雾霭中,似乎有钟声悠悠传来。香山是白居易晚年隐居的地方,他的“香山居士”称谓大概是就由此“香山”而来的。
http://s7/mw690/003xfhLBty72AmytPEy16&690

洛阳牡丹石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奇石,底色为黑,间布或白或绿的牡丹形纹理牡丹石的珍贵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奇美,更在于其资源的稀少,只有中国洛阳附近有极少的储量,且是不可再生的。
双窑因二洞南北并列,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北洞为"八仙洞",洞内供奉三世佛。
http://s6/mw690/003xfhLBzy72HNj1LUN45&690

南洞为"千佛洞",洞内供奉弥勒佛,此弥勒佛是一尊优填王造像

千佛洞一侧的力士
http://s8/mw690/003xfhLBzy72HNj7pAjc7&690

万佛洞位于西山中部北端,开凿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因洞内满刻15000尊小佛而得名。
石窟内主尊阿弥陀佛高5.65米,身后雕有圆光和身光,寓意“光芒四射”。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主尊座后浮雕着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神情各异,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只可惜头部都没有了。
在阿弥陀佛所坐的莲花座下,还雕刻着四个承托宝座的力士,他们赤膊袒胸、肌肉突起、极富动态。
窟顶有一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题刻外侧是手捧供果、凌空飘舞的飞天。“永隆”是唐太宗的年号,“大监”为宫中女官,而“内道场运禅师”指在宫中修行的比丘尼智运禅师。此洞是为唐太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由智运奉旨修造。

洞内南北两壁上雕刻有15000多尊高约四厘米的小佛,表现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小佛像下方,南北两壁各雕刻有6个舞伎人,舞者衣带飘逸,体态轻盈;乐者或吹、或弹、或奏。整个洞窟金碧辉煌,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外室南北两壁,还各有一须眉怒张的力士像。下方原来还有两尊护法石狮,遗憾的是早年被盗,现分别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力士像左脚旁就是护法石狮的小窟
http://s7/mw690/003xfhLBty72Bad09FQ16&690

洞窟依旧,石狮却在他乡。
http://s4/mw690/003xfhLBty72D1wkPjJ93&690

在万佛洞外南壁的上方,有一尊高近1米的观音菩萨立像。菩萨像一侧有“许州仪凤寺比丘尼真智敬造观世音菩萨一区,永隆二年五月△日(日期不清)”题刻。造像长颈细腰,匀称适度,右手执尘尾轻依肩头,左手提净瓶娇不胜力。尽管头部略有损坏,但是那优雅的体态,娇柔的神情,活脱脱一位走下画来的绝世佳人。


在石窟区的石板路上,条石都被这样的铁楔子牢牢的嵌在一起。
http://s16/mw690/003xfhLBty72D3bAdzxbf&690

清明寺位于万佛洞下,因窟门有“清明寺比丘尼八正敬造”而得名。从造像铭记看,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清明寺是龙门石窟唐代开凿的较有代表性的中型洞之一。该洞窟造像内容丰富,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移民的史实。
http://s11/mw690/003xfhLBty72DssP0KKba&690

惠简洞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修的功德洞。因洞内主佛与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的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这两个洞窟位置较高,又没有栈道,故只能仰望,不得近前。

惠简洞上侧有一小窟,正中一块千佛碑,碑中一坐佛,碑两侧各一立佛。

密密麻麻的洞窟布满了整面山崖,这巨大的工程不知殇折了多少虔诚的生命。龙门无声,石窟无语,但我们读懂了它们穿越沧海桑田传递的信息,看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慧与造诣,也看到了他们的单纯和善良。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正始至孝昌年间(公元504-527年),因窟顶雕刻着一朵精美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因“出污泥而不染”而被演绎成佛教的“西方净土世界”。
http://s14/mw690/003xfhLBty72Dub8MgJ3d&690

窟顶正中高浮雕一朵直径3米多的莲花,中心是饱含莲子的莲蓬,周围叠压着饱满的莲花瓣。围绕莲花,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舞的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的身影,生动传神的造型,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
http://s12/mw690/003xfhLBty72Dw7bnwn0b&690

洞中主尊为5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立像,以立姿出现的佛像,在龙门石窟仅此一处,此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佛像身着袈裟,头部已失,仅存后部的发髻。北侧是手持禅杖的迦叶,南侧的阿难左手持莲蕾,右手置胸前,神情持重憨厚。二弟子头像也都被盗凿,据说现收藏于法国的吉美博物馆。紧靠二弟子还雕有二菩萨侍立,其中右胁持菩萨的头像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http://s4/mw690/003xfhLBty72EbHF3Gj53&690

佛祖身后南壁上那细密的“纹路”,是高度仅有2厘米的浮雕小佛像,据说有1500多尊,且神态各异。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这样小的佛,而且每尊佛像都有细腻的面部表情,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http://s6/mw690/003xfhLBty72Dw7dJzf05&690

莲花洞南北两壁,还雕刻着不少小佛龛和多幅佛教故事
http://s3/mw690/003xfhLBty72Dw7igUOa2&690

http://s6/mw690/003xfhLBty72Dw7lbHD45&690

洞口上部刻有火焰纹
http://s6/mw690/003xfhLBty72Dw844KN85&690

洞口北侧上方有一方碑记,上刻“伊阙”两个大字。此石碑原为唐代刻写的陀罗尼经,后由明代河南巡抚在石经碑上复刻“伊阙”二字,以说明龙门的原称。很遗憾,我们的先人也是这样毁坏文物,又创造文物的,估计那些“到此一游”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古人题刻”。
http://s9/mw690/003xfhLBty72Dw7NiLS88&690

莲花洞外的石刻
http://s14/mw690/003xfhLBty72Dw7pkHr3d&690

http://s9/mw690/003xfhLBty72Dw7RoSc08&690

http://s13/mw690/003xfhLBty72Dw7VFhO5c&690

从莲花洞下来,看到石壁上有“郭公路,雍正五年,铭德记之”,“方公路,乾隆十三年,铭德记之”的石刻。
原来早年,龙门西山石窟东临伊河,来观拜的人无路可行。清雍正和乾隆年间郭先生和方先生分别出资在窟壁下修了石头路。人们为感谢两位先生修路的义德,在山壁上摩崖刻字成碑,世代传颂。
http://s12/mw690/003xfhLBty72Dw7Zg8z9b&690

http://s4/mw690/003xfhLBty72Dw81E4P03&690

老龙洞在莲花洞下面,是一处就着自然山洞开凿而成的石窟,建造于唐贞观至永淳年间(公元627-683年)。它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中、小佛龛54处,都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前面就是奉先寺了,要看到卢舍那大佛的真容,先得爬上这高高的台阶。
http://s6/mw690/003xfhLBty72EtoLtyt35&690

一步步登高,一次次抬头,卢舍那大佛一点一点显现出来。
http://s1/mw690/003xfhLBzy72GvDw3VS20&690

大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民间流传,卢舍那大佛是按武则天的形象雕造的。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头部稍低,的确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奉先寺开凿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虽然耗时不长,但宏大的规模超过了龙门所有的石窟。它将整座山体劈开,然后依崖造像。宋代为了保护寺内的佛像,曾加盖了九间木构屋檐式建筑。现在屋檐已毁,只留下崖壁上当年安装梁枋所凿的一个个方洞。
奉先寺的9尊巨型雕像沿崖壁一字铺开,卢舍那大佛居中,佛像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流露出端庄美丽的风貌。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畏而不惧,可敬可亲。
主佛南侧站立着弟子阿难与文殊菩萨。阿难丰满圆润,温顺虔诚;文殊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肩搭帔帛,下束长裙,形象雍容华贵、端庄矜持。
主佛北侧站立着弟子迦叶与普贤菩萨。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肃穆持重,传说是一个苦行僧。普贤菩萨同样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肩搭帔帛,下束长裙,端庄慈惠。
而两侧的天王和力士则充满动感,与文静是弟子和菩萨形成鲜明对比。南壁的增长天王身披甲胄,脚踩夜叉,虽然头部缺失,但整体身形威武雄壮。脚下的夜叉上牙紧咬下唇,双目外凸,鼻孔喷气,大有企图挣脱重压之势。
一旁的力士缺失头部和左壁,但右臂和小腿的肌肉发达,给人感觉力大无比。

北侧的多闻天王身披铠甲,单臂托塔,足踏小鬼,力士则赤膊袒胸,面目狰狞,使人感到刚强暴燥,勇猛逼人。当地还传说,抱过天王、力士脚脖的人会有福气,所以他们的脚脖已被游人抱的乌黑发亮。
http://s1/mw690/003xfhLBty72EKRppbae0&690

一千多年过去了,卢舍那大佛那俯视芸芸众生的睿智微笑,一直被视为龙门石窟的代表作,直到今天,他仍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个典型象征。

火烧洞由北魏的胡太后雕造于宣武帝时期,正壁原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公元520年,宫廷发生政变,胡太后被幽禁,她开凿的佛像也被砸毁了,连窟顶与四壁也破坏严重。
火烧洞最值得观赏的,无疑是洞窟门楣的雕刻了,尖拱火焰纹外雕刻着流云和莲花化身童子,流云上方镌刻着东王公、西王母乘龙的图案。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晚期,经北齐直到唐代初年,前后历时长达200多年,是龙门石窟中唯一有北齐造像的较大石窟。洞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140多个,洞门上方的石碑原为北齐年间的造窟碑,后被磨光,重刻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
药方洞内北齐时期雕造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洞口两侧雕有八角莲柱,洞外各刻一刚劲雄健的力士,均是北齐的作品。专家分析,药方洞的石刻药方多是唐代禅居于龙门寺院的僧人所刻,他们收集药方,镌刻于石洞上,以示大慈大悲,解脱信众的痛苦,同时借药方的灵验来宣扬佛法的神力。其中不少药方还“飘洋过海”东传日本,被称为“龙门方”。

公元493年,统一了北方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首都从塞上平成(今山西大同)迁徙到中原的腹地洛阳,并且在伊河畔的龙门山上开凿了龙门第一窟--古阳洞,用以纪念他的祖母冯太后。自此,龙门山上开始了长达400年持续不断的开窟造像。
http://s16/mw690/003xfhLBzy72GzSeJVJbf&690

孝文帝开凿了古阳洞,支持他改革和迁都的一批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僧侣也追随他,于该洞发愿造像。洞内四壁及窟顶佛龛琳琅满目,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 闻名中外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出于古阳洞。
http://s16/mw690/003xfhLBzy72GALMlvp5f&690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通高约7米,头作高肉髻,面相长圆,右边脸已毁。两侧侍立二菩萨,头戴宝冠,面容清秀 ,上身袒露,下着长裙。三尊造像都是北魏后期流行的瘦削形的秀骨清像。

http://s10/mw690/003xfhLBzy72GxNQTnX79&690


http://s14/mw690/003xfhLBzy72GzS7Y6xcd&690

交趾弥勒像龛开凿于北魏太和末年(公元493-499年),主尊弥勒菩萨交脚坐于狮子座上,像后为舟形背光,中央为头光,其纹饰为莲瓣一匝、佛像一圈、飞天一周、葡萄、忍冬草纹半圈。外沿火焰纹上方刻有伎乐天,伎乐天下肢较短,造型丰腴,姿态显得较为笨拙,飞翔也少了几分轻盈,带有明显的北魏云冈石窟的“平城模式”,显然是龙门石窟早期的飞天造型。

一路随拍,有不少对不上号的洞窟和雕像。

我们已经走到西山洞窟的尽头了,站在山上,四周望望,伊河对岸是香山

http://s16/mw690/003xfhLBzy72HRaovbV5f&690

伊河南面这座沟通西山与东山的桥叫“漫水桥”,“漫水桥”一般指简易桥,一旦发大水,水可从桥面漫过。也许以前它是一座河水可以漫过桥面的简易桥。
http://s7/mw690/003xfhLBzy72HRadQTs96&690

下山后,回头看石窟山。
http://s11/mw690/003xfhLBzy72HSe2J8Saa&690

http://s7/mw690/003xfhLBzy72HSoxnJYf6&690

出这个门,西山石窟就算看完了。此门是单向通行,出去就不能再从这个门进来了,只能过河去东山。
http://s4/mw690/003xfhLBzy72HSDJFWXf3&690

走出门,看到龙门二十品的拓片,“龙门二十品”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件精品造像的题记,是魏碑书法的代表。这些造像记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慈香窑。
二十品题记碑多是宣扬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造佛发愿的。题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也是及具研究价值的史料。
从漫水桥上看龙门大桥
http://s15/mw690/003xfhLBzy72IczcUIS0e&690

http://s9/mw690/003xfhLBzy72IczgCjC88&690

从漫水桥上看龙门西山,刚才,我们就是在这座山上上下下走了两个多小时。
http://s2/mw690/003xfhLBzy72IczkBYB5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