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城一瞥 --(8)晴川阁

(2015-04-25 10:50:54)
标签:

武汉

晴川阁

三楚胜境

禹稷行宫

铁门关

分类: 湘鄂赣徽浙
2015. 4. 5
在酒店休息了两个小时,用电吹风吹干了鞋子,儿子又召集我们撑着雨伞来游晴川阁。酒店到晴川阁步行不到10分钟。晴川阁不收门票,是免费的。
http://s4/mw690/003xfhLBzy6Rq3sG18f13&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是当时的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时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晴川”二字命名。
http://s16/mw690/003xfhLBzy6Rq3i6kDZ8f&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楚四名楼”,因为晴川阁与对岸的黄鹤楼隔江对峙,相映生辉,又被称为“三楚胜境”。阁内二进院门的这块牌匾,是89岁的书坛巨擘林散之先生题写的。
http://s8/mw690/003xfhLBzy6Rz5acME757&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院门的背面,门楣上书“千古钜观”。
http://s2/mw690/003xfhLBzy6RzyOdB4t6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团团打着伞,踩着水,兴致勃勃。
http://s3/mw690/003xfhLBzy6Rq3iARqOf2&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迎面“荆楚雄风”碑雄浑醒目,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http://s5/mw690/003xfhLBzy6Rq3s3lVq84&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拾级而上,“古晴川阁”的牌坊当道而立。
http://s11/mw690/003xfhLBzy6Rq3J6lsK8a&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禹稷行宫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创建,原名禹王庙,明天启年间改为“禹稷行宫”,是武汉市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
http://s5/mw690/003xfhLBzy6Rq3Mj1uQ84&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既然叫行宫,也就是禹和稷的别墅。“禹”是指治水英雄大禹,“稷”则是指后稷,是大禹的助手。相传大禹治水,救民于水火,稷则教人种植五谷杂粮,救民于饥寒,由此禹稷得以并称。
http://s14/mw690/003xfhLBzy6RASFu1f70d&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狭窄的院子里竖立着不少古今碑刻,《禹柏》诗碑是现代书法家李雁的草书手迹。禹柏是指原禹王庙前的一株古柏(今柏已不存),宋代大文豪苏轼奉诏回京途径此地,曾见过这株古柏,并作诗云:“谁种殿前柏,曾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寥寥20字,向世人诉说了一个流经久远的故事。
http://s3/mw690/003xfhLBzy6RzlQdd4Kd2&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另一块诗碑是杜甫的《禹庙诗》:“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碑文是现代书画家方国兴的篆书手迹。
http://s14/mw690/003xfhLBzy6RzlQprI12d&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无字碑是明代遗物,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1983年出土时是断裂的,经修复成现状。驮碑的动物名叫赑屃(bìxì),系龙之九子之一。传说赑屃好负重,背负着三山五岳到处兴风作浪,大禹降伏它以后,它转而帮助大禹治水,并立下汗马功劳。大禹为表彰其功绩,便让它背着这无字碑漫游神州大地。 石碑之所以只字未写,是表明它的功绩卓著,书之不尽。
http://s2/mw690/003xfhLBzy6Rzpl7vdnf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区别赑屃和乌龟的简单的方法:看它的脚,龟足像鸭掌,有蹼;而赑屃的脚和龙爪一样,五指是分开的。
http://s4/mw690/003xfhLBzy6Rzp2gFJF73&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穿过这道门,继续向上。
http://s5/mw690/003xfhLBzy6Rq3qXBFq04&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建在突兀于大江滩涂的禹功矶之上,在此驻足极目眺望,可领略到别处难以获得的视野。由此为它赢得了“楚国晴川第一楼”的冠誉。阁楼正中的巨匾“晴川阁”三字,由中国原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书。
http://s16/mw690/003xfhLBzy6RzECL9QH0f&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比禹稷行宫晚建400多年,如果说最初是以庙概阁,如今喧宾夺主,阁楼之名日盛,此处皆以晴川阁之名代之。
http://s13/mw690/003xfhLBzy6RAVL30kc1c&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登临阁顶,俯看浩浩大江、巍巍大桥,禁不住拍栏高歌“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http://s2/mw690/003xfhLBzy6RLXQQvsJf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和黄鹤楼早有“一楼一阁隔江竞秀”的美誉,但是今天的天气是看不到黄鹤楼了。
http://s7/mw690/003xfhLBzy6RLXPi3Gec6&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大殿挂匾中的“山高水长”出自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挂匾是清初名士毛会建书写的。两旁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晴川阁撰写的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沙孟海先生书写。中间是明代《江汉揽胜图》的本,此画的真迹现藏于武汉市博物馆。
http://s2/mw690/003xfhLBzy6RzlPZxuhc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画面中,江上百舸争流帆樯林立,岸上青瓦民居鳞次栉比。武昌城墙高大险峻,五个城门依次而列。黄鹤楼巍然耸立,与晴川阁隔江相望。右上角那一绿茵茵的沙洲就是鹦鹉洲,原来以为“芳草萋萋鹦鹉洲”只是一句诗文,不知确有其岛。由此想到,那“晴川历历汉阳树”中的树是否就是苏东坡赞誉的禹柏呢。
http://s4/mw690/003xfhLBzy6RAMv3VRx33&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江汉揽胜图》是李宗仁的侄子李任夫先生捐赠给武汉市政府的。这幅画的作者至今未有定论,虽然画的右下角题款“实父仇英制”,但经过考证,此画虽系明代所画,但并非仇英手迹,其画风与仇英画法有明显不同,但此画技法不在仇英之下,应当为明代另一书画名家之作。而题款则是后人加上的。
http://s8/mw690/003xfhLBzy6RANUfICX87&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历史上的晴川阁同黄鹤楼一样,数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983年重建的,规模比以往历代都要大。
http://s2/mw690/003xfhLBzy6Rq3jkEXT5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后面的平台上有一座六角碑亭,名禹碑亭。与它处碑亭不同的是,碑亭中立有相背的两块禹碑。一块是清康熙年间,名士毛会建从岳麓山临摹的;另一块是乾隆年间补刻的,两块碑都有不同程度损坏。1983年重建禹稷行宫和晴川阁时,两碑得以修复,于是如今晴川阁禹碑亭内,就有了乾隆、康熙两块禹碑。
http://s10/mw690/003xfhLBzy6Rq3jLMZrf9&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这块石刻被后人称为“禹碑”。碑文77字,字体苍古难辨,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能读解其义。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三年仅只识得三字。
http://s10/mw690/003xfhLBzy6RAsLklxDc9&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这是康熙年间的碑面
http://s5/mw690/003xfhLBzy6RAsIs0nOa4&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乾隆年间的碑面。禹碑最早发现于衡山岣嵝峰,故又称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http://s14/mw690/003xfhLBzy6RAYtu0cldd&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顺着禹碑亭前的石阶向上,可以到达铁门关城楼。
http://s10/mw690/003xfhLBzy6Rq3k6Made9&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http://s6/mw690/003xfhLBzy6RAvsRtatb5&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关楼北侧悬挂一匾额,上书“翼际雄关”,落款为“杨浦林书”。“翼际雄关”是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铁门关撰写的,但张之洞的真迹已无从寻找,这幅牌匾是1993年汉阳铁门关复建工程竣工时,由时任武汉市宣传部副部长的杨浦林书写的。
http://s6/mw690/003xfhLBzy6RAvpZdY105&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城楼南面的牌匾上书“巘(yǎn)断回澜”,取自明正德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的童承旭《登大别度铁门》的诗句:“小别大别俱名山,巘断回澜不可攀。云拥关门排虎豹,风来寺阁响潺湲。盘涡汩汩江豚斗,绝壁冥冥石藓斑。万里长安川路迥,且将迎望破愁颜。”
http://s8/mw690/003xfhLBzy6RAVNhiSj57&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东面是龟山
http://s4/mw690/003xfhLBzy6Rq3pYEhl23&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下面是团团,他和爸爸妈妈先回酒店去了。
http://s15/mw690/003xfhLBzy6Rq3kugyO9e&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南望长江大桥
http://s2/mw690/003xfhLBzy6Rq3MorUlf1&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http://s11/mw690/003xfhLBzy6Rq3yAGxk5a&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北望汉江上的晴川桥
http://s11/mw690/003xfhLBzy6Rq3kLejg4a&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http://s9/mw690/003xfhLBzy6Rq3wAlXa28&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下山时,从禹稷行宫门前回望铁门关。如果把龟山视作龟,晴川阁则是它伸向长江的头,铁门关则是颈。明末,为阻止清军入关,朝廷听信要让“龟断颈、蛇断腰”的传言,在武昌蛇山南楼处开山凿洞,在汉阳龟山铁门关处毁关挖山,使得一代名关毁于一旦。
http://s7/mw690/003xfhLBzy6Rq3r58Zo26&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1990年重修的铁门关比旧关更加高大雄伟。“汉门日抱鼋鼍窟,大别天开虎豹关”。作为军事要塞的铁门关,已归入历史的尘烟之中,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也只能见诸于历史资料和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但作为风景的铁门关,它无时不在昭示着人们,和平安详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
http://s16/mw690/003xfhLBzy6Rq3rlB033f&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晴川阁山门背面的“涛浪风云”牌匾是曾任湖北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暨武汉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的陈义经先生题写的。南京国民政府门楼上“总统府”三字,据说也是陈老先生题写的。
http://s10/mw690/003xfhLBzy6Rq3swLFv29&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走出晴川阁,踏上洗马长街,回望长江大桥。匆匆三天,来不及细细品味武汉三镇厚重的历史和清秀的风景,来不及一一品尝名扬天下的汉味小吃,来不及深入体验新武汉的别样风情。留下遗憾,留下想象,留下记忆。
http://s14/mw690/003xfhLBzy6Rq3sTqOx4d&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2015. 4. 6
来时下雨,回时还是下雨,雨中的江城,不一样的韵味。
http://s3/mw690/003xfhLBzy6Rq4K08b832&690--(8)晴川阁" TITLE="江城一瞥 --(8)晴川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