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王伯沆周法高故居纪念馆记实
(2014-10-19 21:46: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本人红学研究论文集 |
再访王伯沆周法高故居纪念馆记实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父子同榜登科、祖孙进士、翁婿同僚、兄弟状元,历代传为佳话,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今天要说的是,我们一行十人,再次拜谒南京城南老门东东南隅、边营98号之一的一座古建筑主人,王伯沆暨女婿周法高故居纪念馆的见闻。这翁婿二位同是受人们尊重的国学名人。今天主要叙叙我与王伯沆先生的不解之缘,决无冷落周法高先生之意。因为我是一个红学痴迷者,且对王伯沆先生以红、黄、墨、绿、紫五色,用工笔正楷批点了《红楼梦》,共一万三千多条批语。这在红学史上是一庄令人震撼的文化壮举。尽管王伯沆批注《红楼梦》己出版多年,我也收藏并研读这一杰构,但总是心存一种强烈的冲动,“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王伯沆老先生虽于一九四四年(我出生后的第二年)驾鶴西去,但不妨碍我走进老先生的心灵深处,去探索他老人家与中华民族古典文明相契合的情愫。所好的是经过王伯沆先生的后人,如以其女儿王绵老先生的上下求索、经过社会上热爱中华古典文化、敬畏国学,有良知的人们的不懈坚持,在大折大建的城市建设高潮中,王伯沆的故居终于“风雨不动安如山”了。以王绵先生为代表的王伯沆家族及亲朋好友们,经过精心地修整,向世人免费展示王伯沆、周法高有关史料和宝贵的家庭珍藏,将两代人中华民族优良气韵,传达给亿万海内外不同肤色的人们。我就是抱着感恩的情怀,在我参与创刊的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刊物《红楼文苑》的创刊号上,刊登了南京著名作家、红学名家王永泉先生一篇题为《访王伯沆故居》的文章(此创刊号已于今天赠与王伯沆先生的外孙女、周法高先生的女儿、来大陆的访向学者、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士箴博士)。后来,我终于在王伯沆先生的另一位外孙女,南京的钟岚秀女儿的热情安排下,破例在闭馆期间单独为我及红友李云贵先生、左露娟女士开放。第一次拜谒了王伯沆周法高故居纪念馆,了却了我的一段心愿。通过细读馆藏,对王伯沆先生深邃的国学功底、人格魅力、高尚的民族气节、对中华教育、图书馆事业的巨大贡献深感敬畏。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当今网络发达,可供朋友们博览,好事者可到南京城南老门东老街区瞻拜王伯沆周法高故居这一文化胜地。话再说回来,第一次拜谒后,我胡乱涂鸦,为王伯沆先生敬书了两幅楹联,其一曰:“国学泰斗,稗圣知音”;其二曰:“智通儒釋道,禅悟金玉缘”。拟好后,一位年逾八旬的耆宿姚协乘(笔名姚德者)老泼墨,待机敬献王伯沆故居。姚老欣然握管,红纸上透出一股秀气。根据钟岚秀女士的指点,乘周士箴教授在馆之机,我邀了姚德老,著名学者、用现代规范汉字辑、校、评、批、注《红楼梦》的红学名家郑立德先生,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员李云贵、陆守超、任侠家、李东、韩工、《南京晨报》发行站站长(江苏省红学会会员)左露娟女士齐集王伯沆周法高故居拜访王绵先生,再一次感悟国学的天籁。同时,我与姚德老将楹联献出,由王绵先生接收,我受北京曹雪芹学会的委托,将该会会刊《曹雪芹研究》二〇一四年年1、2、3辑转赠给周士箴博士。事缘凑巧,家藏一部道光印本《红楼梦》的邓曲先生也被我邀集到王伯沆故居。这部《红楼梦》是著名报人张友鸾先生过录的王伯沆先生评批的《红楼梦》,邓曲的祖、父辈与王伯沆先生是世交,曾住在王伯沆家多年(即是该故居后西厢房)。邓曲与王绵先生叙起家族往事,情真意切,令旁观者无不动情。关于邓曲的家藏红楼,我与北京的红学家们有过多次沟通,另文再叙。
拉拉杂杂地叙述了这次造访,如果朋友们再欣赏左露娟女士的摄像,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在胸。
罢不能芹边白头翁朱永奎(江苏省红学会原副会长、现名誉副会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学术顾问,红楼梦艺术品私人收藏馆长)
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九日手机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