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大运河
江苏省红学会副会长 朱永奎
《红楼梦》与大运河有不解之缘?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这不难理解。因为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它就被折腾了二百多年。已故的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经说过:“红楼梦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一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糊涂”。正如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指出的那样:“几乎可以说满身是问题”(见《曹学叙论》)。时至今日,曹雪芹祖籍辽阳说与丰润说仍争论不休,各不相让,“几挥老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闻媒体不断爆出“冷门”:曹雪芹的祖籍在江西省的南昌县、大观园的原型在天津的水西庄、“太极红楼梦”的出笼、脂批是后人的伪造。。。。。。折腾得人们眼花缭乱,心烦意乱,一惊一乍。眼前又提出什么《红楼梦》与大运河有不解之缘,难免有炒作之嫌。余曰,且慢。吾绝非作秀,亦非想当“小人物”。这是我研读《红楼梦》三十多年得出的感悟。著名学者、红学家何永康教授力挺我探讨《红楼梦》与大运河这一课题。他在二00六年十二月给我的回信中热情洋溢地说:“你的见解很高明,很有价值。这的确是个好课题,有助于红学的深入。”我的好朋友,在红学上颇有建树的于雷兄,多次给我鼓劲,老前辈曹明向我提供大运河方面的相关资料,红学家吴新雷教授、严中先生还对我进行具体指导。总之,有何永康教授一席金玉之言,有老专家、老学者、老朋友的指点和关注,我的底气足了,胆子壮了,于是开始梳理历年来积累的资料,决定从以下六大方面,向着《红楼梦》与大运河这一课题冲刺。这六个方面是:一、从《红楼梦》的文本中寻觅大运河文化的信息,感悟曹雪芹刻骨铭心的大运河情结。二、从曹雪芹的先辈在江南为官的六十多年的史料中,寻觅曹氏家族与大运河的渊源,感悟出大运河文化的乳汁哺育了曹家。三、从曹氏家族及其亲友(包括曹雪芹舅祖李熙在内)在苏州、江宁(现在的南京)、扬州、淮安等地任职期间向皇上呈送的奏折中,感悟出曹、李两家的盛衰与大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四、从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楝亭集》中寻觅曹氏家族中的大运河文化基因。五、从曹、李两家与江淮名士、明朝遗老的交游中,挖掘大运河沿岸的人文、风俗、语言等对曹李两家的影响。六、将大运河的史料与《红楼梦》文本相对照,与曹李两家的史料相对照,感悟博大精深的红楼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这六个方面,也许是《红楼梦》与大运河这一课题的冰山一角,但作为一个大学俄文专业毕业,非中文科班出身的红学“票友”,也只能做到如此地步。如果我的这一“片头语”式的小文能引起红学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能得到社会上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回应,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总感到做好这一课题力不从心,说白了是眼高手低。如果这一课题能聚集人气,产生团队效应,那我就谢天谢地了:因为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我企盼着高手攻下这一课题,同时我也心甘情愿从小处着手,摸着石头过河,当好“实习生”做好红学家的助手。
下面就从《红楼梦》文本中寻觅大运河文化信息。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无数瑰宝。其中的京杭大运河,就象《红楼梦》中贾宝玉颈项上系着的一块晶莹剔透的通灵宝玉,可算得上中华民族的命根子。稍具历史和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全世界著名的人工开挖的大运河屈指可数。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巴拿马运河,亚非两洲交界处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还有一条就是纵贯中华大地南北,跨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北从北京,南到杭州,历经二千五百年沧桑的京杭大运河。它年长巴拿马运河二千三百八十岁,而其长度是巴拿马运河的二十二倍;它比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年长二千三百六十八岁,其长度又是苏伊士运河的十点四倍。因曹雪芹的先辈在江宁任织造官达六十五年之多,他们家祖孙三代四人,以江苏为中心,通过大运河来往于江、浙、北京之间,对京杭大运河有独特的感情,因此,本文重点描述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的沿途景致、人文、风俗、典故、语言等对曹雪芹的影响,及在《红楼梦》中的反映,兼及浙江、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沿运河的城镇。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流程共690公里、约占全线里程的五分之二,可以说江苏是京杭大运河文化大省。娇娆旖旎的江南运河的阴柔之美,古朴浑厚的江淮运河的阳刚之美,造就了《红楼梦》二美之兼蓄。而《红楼梦》就是从江南运河南端的古城苏州开篇的。书的第一回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之隅有处姑苏,有城曰閶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人工运河肇始之古城:公元前八世纪,商末周兴之际,泰伯,仲雍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江苏的太湖流域,建立了勾吴,开挖一条沟通苏(州)锡(无锡)泰伯渎,全长八十一里,这就是江苏最早的人工河道,它开挖的初衷是灌溉农田,同时兼顾航运,发展生产为人民造福。春秋战国时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初,为了西征楚国,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开凿了胥溪;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为了防止越国入侵,吴王夫差又命伍子胥开挖了胥浦。这后面两河之开挖,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曹雪芹的先辈和亲友(包括其舅祖李熙在内)先后担任苏州织造官三十几年。曹李两家发迹从苏州开始,败落亦从苏州始。难怪曹雪芹饱含着血泪,用他那如椽之笔,描绘姑苏的繁华,他对这一时期“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生活深深地留恋着!他把《红楼梦》中的第一梦,交由苏州閶门十里山塘的乡宦甄士隐来担当,这其中的奥秘耐人寻味。(待后文细说)就在这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的舅祖李熙被雍正帝下令抄了家,问了罪,并遣送至东北高寒之地-----打牲乌拉,最后冻饿而亡。时隔不久,曹家遭到同样的命运,抄家之后,曹雪芹的父辈曹頫被遣送回北京枷号追补亏空。李熙在苏州的败落,就是曹家在江宁(今南京)败落的先导,真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正如《红楼梦》开头所写的那样:“当此,则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阖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已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牗,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亭花,亦未有防我之襟怀笔墨者。”的确,曹雪芹随其先人回到北京,贫居西山,举家食粥,原先是“公子哥儿”如今是罪人的后代,地位落差之大,“其苦至郁”,只有著书立说,寄托郁闷,他留恋着“秦淮风月”,“姑苏黎华”。因此,在他笔下,玄墓山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水,被带发修行的妙玉收藏了五年,用来泡茶招待黛玉、宝玉等人。林黛玉《五美吟》中的西施,就在苏州西南的灵岩山馆娃宫陪伴吴王夫差,光复的香雪海,司徒庙的“青、奇、古、怪”,贾蔷采买的十二个女孩子,大观园中游船上的苏州“驾娘”,绣璎珞的姑苏女子“慧娘”,薛蟠“从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贾府中悠扬悦耳的昆曲。。。。。。如此众多的大运河畔吴文化信息,在曹雪芹笔下显得那么幽雅阴柔,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再看看《红楼梦》的第二回吧。“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这给苏州来扬州任盐政的林如海造成了家庭困境,也为其女儿林黛玉从扬州沿大运河进京投靠外祖母提供了机会。于是就有了第三回的“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从扬州进京走的是水路,做的是木船。在林黛玉那个时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都走的是水路,这水路即是京杭大运河。康、雍、乾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很畅通,因为每年要从大运河上运送四百万担漕粮进京,供应皇上,朝廷大臣、军饷、八旗子弟生活之用,这些漕粮从湖广、江西、浙江、湘、鄂等地,通过长江转到京杭大运河,除此之外,运盐船,官船,民运船,外国进贡的船,南来北往,十分繁忙。正如清朝人高钥在《宿迁道中》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长堤夹岸行,千艏乘风便。岸直水如弦,风正帆如扇。”而在扬州受泰伯渎,胥溪,胥浦开挖的启发,公元前486年吴国为北上伐齐,动员人力,开凿邗沟。《左传》中说:“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晋杜预注云:“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沫口入淮,通粮道也,今广陵韩江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从扬州始。而开挖运河的初衷是“争霸”即战争,这与泰伯渎开挖的目的大相径庭。扬州到淮安,都是南来北往船只集散之地。《红楼梦》第十九回中,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对黛玉从扬州进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宝玉问他(指黛玉)几岁上京,路上是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古迹故事,土俗民风。黛玉只是不答。”这里曹雪芹卖了一个关子,为的是引导读者探索大运河文化的奥秘,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手法。随后,大运河文化的信息,几乎全天候,全方位地在《红楼梦》中时隐时现。林黛玉沿途经过的地方,可以从明朝人程春宇的《水驿捷要歌》中找到答案。为什么引用明朝人的歌呢?因为京杭大运河从元朝定都大都(即北京)后,它的南北走向就确定下来了,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始,河道总督靳辅在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陈潢的协助下,为避黄河一百八十里的风涛之险,开挖了从宿迁到清口的中河,从此,大运河才算完整。下面把所经过的四十六处驿站引抄如下:“试问南京至北京,水程经过几州程?皇华四十有六处,途远三千三百零。从此龙江大江下,龙潭送过仪真埧。广陵邵伯达盂城,界首平安近淮阴,一出黄河是清口,桃源才过古城临。钟吾直河连下邳,新安防村彭城期。夹沟泗亭沙河驿,鲁桥城南夫马齐。长沟四十到开河,安山水驿近章丘。崇武北送清阳去,清源水顺卫河流。渡口相连夹马营,梁家居住安德行。良店连窝新桥到,砖河驿过又乾宁。流河远望奉新步,杨青直沽杨村渡。河西和合归潞河,只隔京师四十路。逐一编歌记驿名,行人识此无差误。”虽然是明代人编的歌,但是到了林黛玉的清朝时代,沿途的驿站基本没改变。下面再说说乾隆年间苏州人徐扬画的一幅《南巡纪道图》卷中所描绘的从京城到苏州的山川城池。这些图中所表明的地方,给人以当代大运河沿途城池风貌,人情景致的直观之感。根据图上的顺序,将每幅图所注地名摘录于后:“京城,广宁门,卢沟桥、长新店、良乡县,窦店,琉璃河,宝地津梁,仙峰坡,涿州,千间大庇:行宫,三家店,新城县,南高桥,雄县,燕南赵北-行宫,任丘县,石门,河间府,献县,富庄驿,阜城县,景州,留智庙,运河,德州,甜水铺,恩县,高唐州,腰站,茌平县,铜城驿,官渡,古毂城,铧山,状元桥,东平州,汶水,汶上县,兖州府,泗水,东滩店,邹县,孟庙,界河驿,藤县,南沙河镇,阴平社,马兰村,台庄,梁王城,宿迁,重兴码头,双闸,黄河,老埧田,御埧,洪泽湖,惠济闸,清江闸,淮安府,宝应县,高邮州,扬州府,高旻寺,金山,都天庙,镇江府,丹阳县,常州府,惠泉山,无锡县,浒墅关,虎邱后山,苏州府,万寿亭”。徐扬是乾隆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据专家考证,他这幅图大概画于乾隆二十年,曹雪芹去世大致在乾隆二十七年,因此,徐扬所画运河的线路,曹雪芹也经过,沿途的城镇,他也住过。黛玉走的即是这条线路,并在这些地方住宿游览或休息。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第四首为《淮阴怀古》。讲的是:西汉大将韩信的典故,如今漂母祠等历史遗迹仍存于世。第五首是《广陵怀古》,讲的是隋炀帝开挖大运河的功过,他死于扬州,葬于扬州,其墓地尚在。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的“虞姬”,乃宿迁沭阳县人,她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第三十九回李纨所说的“霸王举鼎”就是有关宿迁人项羽的民间传说,如今宿迁城西南大运河西岸项王故里尤存,游人如识。至于大运河沿岸的部分景致,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的一段就有所描述,书中说:“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道我昨晚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这哪里是香菱的回忆,分明是曹雪芹留恋在大运河上行船时的诗情画意的生活。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红楼梦》中大运河文化信息,其中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有待笔者逐项细说。笔者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教。
乐琴书斋主
己丑仲夏于小钟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