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获  感悟  思考——名师培训学习心得

(2013-04-03 15:56:06)

             收获  感悟  思考

                        ——名师培训学习心得

      3月20日,我们四川省语文名师培养人选又相聚在川师大的校园,参加为期七天的学习。看见学习安排表上的内容,多为专题讲座,有点头大的感觉,然而随着一天天学习的进行,心也慢慢沉下来、静下来,体会、反思,再把收获记下来。

                        321     星期四    

                      

    今天上午,我们小语二班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学员们再次相聚了,大家非常激动、愉快。张华老师开场白引人入胜,他提出的三种思维模式:理性思维模式、感性思维模式、悟性思维模式,值得我们每个学员去思考。接下来由两位学员交流了一年来成长中的做法和收获,聆听别人的总结,反思自己的经历,或许我们每个学员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每个学员都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但是时间有限,没有机会。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去做,总会有收获的。

    接下来我们课题小组的成员在张华教授的指导下,对我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再次梳理,并对“留守学生”的预习、家长设计了调查问卷,更加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任务和方向。我觉得,后面需要做的,是对课堂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认真分析总结阶段成果。不要为研究而研究,主要的是通过研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于教育科研工作,我对一些中小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学校都有课题,参与面也广,而真正真相是什么?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我们的老师还需要参加理论学习和提升,要有语言文字的提炼能力。我觉得,不要只求形式。作为每个老师,不要把科研看得有多了不起,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想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把这个过程中收获的经验、方法总结提炼出来,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我想:把握短暂的集中培训机会,向专家学习,向同学学习,请教,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

                        让学生喜欢你课堂

    今天下午,我聆听了许书明教授的《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许教授从五个方面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作为名师的教学艺术。尤其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名师教学的艺术特征:第一,具备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第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第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第四,塑造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第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味。带着我们欣赏了当前多个语文名师的不同教学风格,也为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名师做到了许教授讲的教学艺术的要求,那不想成为名师都不行。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我反思自己的课堂,尽管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也努力的工作,但是在教学中,我是否创造了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是否建立了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这些都还做得不够。其实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喜欢你,必然喜欢你的学科,那我们就要想办法让你的学生成为你的粉丝。因此,作为名师,不仅要有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的技艺、技能,又要有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方法,还要注意运用形象化的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情感。有幽默感,有亲和力,让孩子们喜欢你的人,才会喜欢你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老师才会享受教学的幸福,孩子们才会享受学习的快乐!

 

                       322    星期五    

                   文学鉴赏能力应从小培养

    上午,我听了川师大余虹教授的《中小学文学教学》的专题讲座。课前我看见这个标题,我就想,或许就是教我们中小学老师如何进行文学教学的一些方法、技巧之类的东西。而作文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由于学生的文学水平、语文基础的局限性,老师该如何教学,我期待着得到指导。因为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将语文作为教材价值来使用,即识字写字范本、阅读理解范本、写作技能范本、言语的材料范本等等。听了余教授的课后,我才发现,平时的做法远远不够,是我们老师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艺术性、文学的要素、美的本质等都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面了解的,也是需要让孩子们循序渐进的了解和学习的。这让我想昨天张华教授讲他的学生教孩子们写儿童诗时,一个孩子写的“小草上一颗又一颗胖乎乎的露珠”,这“胖乎乎”的想象是我们成年人的思维不易想到的,却又是如此的生动、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就想,孩子的语文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应从小培养,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今天下午,川师大刘永康教授为我们做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彩讲座。他的讲座将理论与课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非常富有感染力。他从“培养创新精神刻不容缓”、“创新精神的思想内涵”、“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等三个方面的进行了论述。听了这场专题,让我陷入沉思,虽然我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却发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看看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我们用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模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教学中,我们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的思路纳入老师既定的框框轨道,削学生的足,适应老师的履。”真是点中了教学的要害。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何以来的创新精神。有人说,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学生身上的轮廓磨得来没有了。如此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教育改革了那么多年,真正收到了多少成效?培养创新精神实在必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从理念上改变,并付诸行动,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今天,刘教授给我们指出了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相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都有这份责任感,都行动起来,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有希望。

 

                           323   星期六  

                《语文教学课例研究》学习体会

    今天上午,听了川师大张伟教授的专题《语文教学课例研究》,说实在的,我以前只参与了教育科研的研究,或者对公开课的打磨研讨,而课例研究还是第一次听到,真是孤陋寡闻。认真听了张教授的理论,对课例研究的形式、基本要求、操作步骤、传承与超越等都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尤其是张伟教授以实例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课例研究的操作与步骤,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1)确定主题,(2)课前筹备,(3)实施研究,(4)成果提炼。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这与教育科研有相似之处,又比教育科研更有操作性和有效性。这对于打造我们中青年教师的精品课堂、提高我们教师课堂的水平和品质很有帮助。

    张伟教授说,既然是研究,就要有一定的学术含量,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比如教学案例和教学故事的撰写,一定要是围绕具体问题,通过研究反思,最终解决问题,而不能单纯的写一个故事,或单纯的案例的陈述,那不能教研究。通过这次学习,我要试着把学到的方法带回去,组织老师们开展课例研究,促进大家共同成长。

 

                  《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学习心得

    文本解读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平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如此,我们才要认真的熟读文本,尽量正确的解读文本。李华平教授给我们讲的“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和“文本局部细读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有打开天窗法、结构类读法、一语立骨法。“文本局部细读的方法”有语法分析法、细节揣摩法、比较推敲法、替换比较法、矛盾揭示法、想象补白法。李教授在讲解这些方法的时候,列举了大量丰富的课例进行了分析,让我们觉得通俗易懂。例如:在《将相和》一文中,教师在解读设将廉颇和蔺相如说的话时设计了三个对比点:称呼、排名次序、关注中心,让学生一比较,对文章的理解一目了然,还需要繁琐的分析吗?当然这是需要老师备课时的充分准备的。李教授的专题,不仅老师课堂生动,而且话进行对比,文本时,师生互动,深受学员喜欢。这样的课堂艺术也是值得我们每个学员学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