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内容提要:如何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就要先探索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可操作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方式;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探索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开发优化的新课程课题教学资源;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等,然后研究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先理论学习,形成共识后,再交流反思,提炼总结,这样才能立足课堂。
主题词:课堂 教学行为
教师
正文:
如何改善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课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们研究了课题为《改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根据课堂教学研究领域及结合实验教师的志趣特点等,又提出了《教学方式的研究》、《课堂组织形式与评价方式的研究》、《使用教材拓展课程资源的研究》三个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课题的深入研究。在课题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也有新的收获。
一、探索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探索可操作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组织行为的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对课堂积极教学气氛的创设、学生注意力投入的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投入的调动、适当教学组织型式的采用以及课堂纪律(教学活动规则、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持等各个环节进行。
(二)确立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通过对课堂教学组织、评价行为的不断反思,让教师逐步把握在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学环节中符合新课程要求角色定位。
(三)探索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尝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鼓励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倡导个性化的教学行为,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方式。
(四)开发优化的新课程课题教学资源: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深入挖掘生活素材,把儿童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研究、开发系列优质的课堂教学案例及辅助资源。
(五)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仅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数学课程的教学而言,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有利于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强化学生的人际合作交往的能力。
(六)研究、构建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展开教学过程的,它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从让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逐步构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出发,在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开设开放性的研究课。
我们的研究,必须强调它的实践性和示范性,通过研究来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课要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研究课,探索如何通过改善教学行为,落实学生的操作活动与讨论、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
(一)理论学习,形成共识。
1.网络交流。教师创建了专门的电子邮箱,教师经常积极上网学习,并把看到的好书、好文章和自己的观点等上传到邮箱,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2.个体自学。教师都各有自己的学习笔记本,每学期自学两篇以上的课题相关资料。同时大力引导教师们买书订报,如《小学数学教师》、《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数学研究》等都是大家争相传看的刊物。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的学习,老师们对课题研究达成了共识,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3.课题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培训活动。多年来教师立足“校本”,多次开展“教师讲坛”、“教师沙龙”“教师经验交流”等课题交流活动,组织“如何写课后反思”、“如何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如何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等专题讲座。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研究水平等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立足课堂,行动研究。
1.
二次课例研究。
我们研究立足课堂,以“二次课例”研究为龙头,带动常规课的研究。二次课例研究集大家智慧攻关重点问题,常规课鼓励个人探索彰显个性特色。课题组成员借助“二次课例”研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依托课例研究,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二次课例研究已成为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如今已形成科学的操作模式:“个性化文本——集体备课——课例实践——课后反思——互助交流——再度课例研讨,形成二次课例”,并且编制“推进式”课例研究教学备课、教案表。
2.课例评析研究。
开展理论学习与课例研究相结合的课例评析研究,教师在确定研究内容和目标后准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一个教学实例。研讨时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听课,接着以理论和课例为载体进行评析,研讨教程中结合理念进行备、听、思、评,使课例研究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深入,促进实验人员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3.“与名师同上一节课”课例研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研究的起点,深入进行课例的分析和钻研。课题研究的后期,我们采用“与名师同上一节课”课例研究。就是先选定一个有价值的课例,实验人员不借助任何辅助教材先独立完成教学设计,然后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比较和反思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共同关注的是哪些地方,名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效果和特色,然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实践教学,形成课例。这种课例研究的方法使实验教师置身于课堂教学的最前沿和最高平台上,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提高课堂教学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三)交流反思,提炼总结。
多年来实验教师们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进行,酸甜苦辣,味在其中。在改善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想法做法,也有很多的感受,同时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或困惑,实验教师们及时进行反思并交流实验中的点点滴滴,认真总结并撰写实验中的心得体会和得失收获。
1.对课堂的教学行为的重新认识。通过多年的学习培训、课堂拼搏、课后反思等行动研究,参与课改实验研究的全体教师不仅高度认同新课程理念,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是有了全面的、深刻的转变。今天实验教师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真正的“共同学习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参与、合作,师生使用教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
2.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学习方式初见雏形。实验教师通过典型课例等行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形成和积累点滴经验:(1)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动机和欲望;(2)让学生经历操作和实践的过程,获得经验形成知识;(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悟和探索知识;(4)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互动中学习。(5)设计多元复合体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探索并总结了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1)在评价形式上采用多元化,如:生生自评、互评、教师评;(2)在评价手段上,注意有效的激励,如注意情感的投入,能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捕捉学生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一些外显评价(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3)在评价内容上: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用真诚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低年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注重使用显性的课堂组织和评价方式。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消除距离,教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常规短语:如“一二三,做好来”等,收集评价短语丰富自身评价语言等;高年级教师认为问题对课堂教学的组织非常重要,更注重通过问题的创设来组织课堂教学。
4.实验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有意识地去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一方面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和深层价值,教师引导学生用教材学习,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一方面努力把握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学中把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错误、学生中的偶发事件等当成有效的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课题实验中,实验教师在熟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地域、学校、学生和教师等特点,合理的开发学科课程资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