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安县乡镇名称由来

(2013-12-07 21:12:23)
标签:

韭菜

由来

乡镇

名称

张姓人

文化

分类: 文化苦旅
    台安镇:原名八角台。在明朝时,此地为一片荒芜之大平原,位当辽沈、关内之孔道,行人至此,往往迷途,不辨方向,乃筑高台,以为行旅之目标。台形八角,取八方共见之意也。该地地名渊源另一说是:八角台原名巴家台,因曾有巴姓者居此台下,故得名,后演变为八角台。

    清末,八角台为辽中县所辖之西南重镇,1913年,酝酿建县时,乡绅几经计议将治所设在八角台,开始拟定县名“治安”二字,意在此地经过安官立县之后,人们会得到“安宁”。后又有人提议,因水患频繁,去掉“治”的三点水偏旁,加之县城又设在八角台,于是取八角台的“台”字,取安宁的“安”字,兼与镇安(今黑山)县毗邻,故定县名为“台安”。从此,八角台镇便随之改为台安镇。

城郊乡:1964年7月建立公社时,从台安镇分劈出部分农村大队,因地处县城近郊,遂名“城郊”。

新台乡:乡驻地原名转弯台。因地处明代辽东边墙地带,边墙为南北走向,经此折弯,并曾设有墩台,故名转弯台。解放后调整行政区划时,人们为除旧布新,取建设新农村之意,改转弯台为“新台”。

富家镇:原名富家庄。地名来源三说并存。一说:“清顺治初年,有富、孙两户从山东省登州府移居此地,因山东村名多用“庄”字,故称富家庄”;二说:“清初,有富姓始居此地,故名“富庄””;三说:“清乾隆年间,有王、刘两姓从济南府大王庄移居到此,因该地有块坨地,有富庶之兆,故名富家庄。经考证认为前者立说有据。

新华乡:所辖地域原属盘山县第五区, 1951年划入台安县富家区,定名新华村。新华村于1974年6月从富家公社划出部分土地成立农场,定名新华农场。1983年,建立乡政府时仍沿用此名。

桑林镇:原名桑树林子。清顺治初年,曾有一王姓人家从河北省永平府栾城县大王庄逃荒于锦州,后于顺治十年迁至此地。因此地有一沙坨,长满桑树,故得名桑林子。

桓洞镇:原称獾子洞。传说早年本地有一土岗,岗上有洞,洞内獾子成群,取名獾子洞。日伪统治时期演变为桓洞。

九间乡:原名九间房。清康熙年间,有马姓一家自广宁(今北镇)迁居到此,继有苏、侯二姓迁来,三家共盖九间草房安居度日,遂得名九间房。

西平乡:清乾隆初年,包大禹从广宁南四方台迁居到此,盖起两间土平房居住,得名包家平房。乾隆末年,因其屯东有东平房屯,便将此屯改称西平房,解放后简称西平。

洪家乡:原名洪家窝棚。清乾隆初年,洪兆先从河北省永平府榆树庄逃荒到此,搭起窝棚定居,故名洪家窝棚。解放后简称为洪家。

西佛镇:古名西佛牛录。“牛录”系满语,是满清军政合一的基层组织。当时,为抵御明兵,曾驻兵于辽河两岸,并设“牛录”。“西佛”为当时的首领人名,合称为“西佛牛录”。20世纪30年代,已演变为“西佛牛”。解放后,为称呼上的简便,取名“西佛”。

达牛镇:古名达都牛录。“达都”是当时主管“牛录”的人名(《盛京通志》作“达度”),后来又将“达都牛录”与汉语“堡子”组合成“达都牛录堡子”。及至20世纪初,才演变为“达牛堡子”。解放后简化为“达牛”。

新开河镇:原名新发屯,清光绪十六年,由于洪水泛滥,将街面冲成深沟,状似新开了一条河。新开的河道将原来的新发屯分成河南、河北两半,由此得名新开河。

大张乡:原名张家窝棚。清乾隆初年,有张姓人家从山东省济南府张家庄逃荒到此,搭起简易窝棚维持生活,故得名张家窝棚。人口渐多后,称大张家窝棚。日伪时期(1938年)曾在此设行政村,将地名简化为大张。
黄沙坨镇:此地原有两个自然形成的沙坨子,地下一米多深尽是黄沙,大风偶作,黄沙弥漫,尘霾障天,故得名黄沙坨。

高力房镇:原名高丽房,后“丽”字演变为“力”字,名高力房。日伪时期,此乡分东、西两屯,该屯居东,住户较多,曾取名大高力房。另一传说是,本屯原居高、李两姓,得名高李房,逐渐传为谐音“高力房”。

韭菜台乡:清顺治初年,有谢、王、姜、李四姓人家从山东省迁此定居,因附近有明代墩台一座,台上长有野韭菜,故取名韭菜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