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凌源地母寺】
(2013-01-15 21:33: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禅文化》2013年01期试刊 |
【记辽宁凌源地母寺】
『禅踪禅迹』
【记辽宁凌源地母寺】
凌源牛河梁的红山文化世界闻名,而同样被称为母系氏族文化象征的地母寺,却是籍籍无名。
出凌源市中心往南,沿着简易的乡村公路,大约15公里,就可以抵达地母寺。尽管已是初夏,但是一场小雨过后,还是略微觉得凉意。道路两边是典型的中国乡村风景,三三两两的乡民在田间劳作。山路的转角之处,偶尔见到一座精致的山神庙,提示着这里浓郁的宗教文化;而时常一掠而过的高大的辽代残塔,则昭示着这里曾经是文化的中心。
地母是中国农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对土地的崇拜而信仰的大地女神。所谓“盘古伏羲父系之尊,女娲地母母系化身”,地母代表着母系的意义。凌源地区一直流传着地母信仰,而地母寺作为佛教寺院,则已经将地母信仰融汇在其中,地母也成为一尊护法神了。
地母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东有旗幡迎鼓,西有巨蟒飞龙,南有凌峰之照,北有龟山之靠。据地方志记载,地母寺建于隋末唐初,但是具体的年代已不可考。现在的寺院为现代重建。整个寺院按照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格局建造,只是在天王殿之后有地母殿,供奉着地母,堪称是这座寺院的独特之处。地母寺与牛河梁民间流传称“东有红山女神祭坛,西有中华地母寺院”,可见这座寺院和红山文化的对应关系。/
寺院的左侧有一座中华女神庙,供奉着红山母祖。拾级而上,阶上玉猪龙造像先映入眼帘。庙里的塑像风格古朴,完全是氏族社会时的形象,和我们现代人的塑像风格差异很大。庙里的《祭祀红山母祖文》说:“厚德载物,坤女柔顺……人敬天,尤应敬母。人生苦难,母受大辛”,点出了地母信仰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凌源有“朝红山女神、拜中华地母”的说法,后者指的就是地母寺。凌源每年初一都有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从牛河梁女神庙,将红山女神迎入地母寺,然后从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隆重的地母文化节。
地母寺是一座尼寺,住持常吉法师五十多岁,出家前是一位企业家。2007年秘鲁大地震的时候,她正好在秘鲁。在度过危急的那一刻,她决定出家,了却前世的业缘。一直到多年后,她总是想起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的那句话:“皇袍换的紫袈裟,只因当年一念差”。
常吉法师是去年才到地母寺的。寺院很小,周围村民世代环住于此,难免时常与庙里发生纷争。她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话说少了说不清,话说多了别人会不耐烦,作为一位比丘尼,她的任务就是显清净相,和邻居的家庭主妇们时常沟通,从最基础的佛法说起,讲佛陀的本生故事,讲因果业报,讲世事无常。慢慢地,大家议论她说:看,这位师父好,所以会放弃优越的地方,跑到这里来修行!现在她在当地已经很有名了,村民们都认识她,喜欢到这座小庙里面看看,和常吉师父拉拉家常,有什么家长里短的烦恼,都愿意来请教她。
常吉师父不想呆在大寺院,她希望自己能够将这座小庙建设成庄严清净的道场。她想在两侧建四座菩萨殿,供奉中国传统的四大菩萨;她想迎请四部大藏经,放置在四座殿里;今年她在地母寺让尼众恢复结夏安居的传统,也想让凌源的其他寺院也这样做;她想请一些高僧来当地讲经说法、化导众生……而世间做企业家的经验,让她建设、管理这座寺院,显得游刃有余。只是事无巨细都要她来操持,所以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寺院的墙上挂着常吉法师自己撰写的菩萨赞,中间写道:“我手中的笔,笨拙软弱,无能达意。我愿步您后尘,依教奉行。不管我轮回千次万此,都与您呼吸相依,不离不弃。”她只想不负这身袈裟和慧命,不空此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