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的赏石理论专著

(2016-06-09 14:43:42)
标签:

微信13961411306

审美观念

艺术品

http://s5/mw690/003xcs3dgy72lqD0OH2a4&690

A

(一)概括

    

    中国古代的石谱、石文,细细读来,发现既有普遍的共点,也有个别的特点。古代赏石的理念、相石的标准,人文的阶层都一脉相承;而在赏石的角度、审美的方法、学术的观点上和而不同,可谓是百花齐放。

 


   宋杜绾著《云林石谱》


——是我国古代最完整、最丰富的一部石谱,分上、中、下三卷,记载了82个石头产地116个石头种类的专著,详略不等地叙述了石头的采集方法、形状、颜色、质地、声音、光泽、晶体等。


http://s7/mw690/003xcs3dgy72lqvUftA96&690



    清蒲松龄著《石谱》


  ——则专门记载各种类石头的产地和形质纹色诸要素。


  ——此两本石谱具有比较强的科普性,对于了解过去玩那些石种,产地在那里和有些什么特征都是开篇明示的。

 


    林有麟著《素园石谱》


——是迄今传世较早、篇幅较宏的一部画石谱录,有卷之四,共录入名石种或名品石102种(件),大小石画计249幅。


http://s11/mw690/003xcs3dgy72lqxj8j83a&690


    诸九鼎著《惕庵石谱》


——记载各地的奇峰异石、名人故事。



    闵麟嗣著《黄山松石谱》


——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黄山的景观奇石。



    王冶梅著《冶梅石谱》

——是将以前仿《宣和石谱》的65幅绘石作品整理,给每枚石配上一首诗而集成的。



    这几部石谱是颇有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比较充分体现了文人玩石的内涵,石诗书画相得益彰,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性,是我们研究古石的必读之书。

 

http://s10/mw690/003xcs3dgy72lqy9F57b9&690


    李渔著《芥子园石谱》


——是一本艺术内涵非常高的著作,比较详尽地阐述了画石技法,突出一个“皴”字,列举了十六种皴法,总结了三面画石法则,熟稔此法,气也就随势生成。


   这是与古代的“皱”和现代“纹”之相石标准,有本质的关联,的确是我们赏石的要诀。

 



    中国古代撰写石头方面的文集、文章,不仅体裁丰富,而且内容广泛,有写人文故事的,有写山水景观的,有写奇石奇事的,有写石种介绍的等等。


    都是宝贵的赏石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研究赏石文化内涵的重要参考资料。

 


    李昉等人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是杂文著作,其中写玩石方面涉及人物如董仲舒、汉元后、魏明帝等;


涉及奇石方面如石鱼、坠石、化石等;


涉及传说故事的如高祖迹石、越王石、石侯祠等。


http://s10/mw690/003xcs3dgy72lqAanDHe9&690

 

 陈矩著《天全石录》


——是一本散文体裁的写石文集,描写一些景观奇事,抒发情感思想,文笔隽永、知识渊博,是很值得拜读的。


 

    

 徐珂著《清稗类钞》


——是笔记类杂书,写一些掌故遗闻,关于玩石人物故事的“张幼量爱石”“宋牧仲藏怪石十六枚”“孙雯靖藏文石”等等,

 

    到了现代,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玩石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的学术氛围使得赏石方面的专著、书刊、杂志多如牛毛,文章体裁新颖活泼,写作内容涉及广泛,赏识理论探讨热烈。


    在总结古代赏石理论的基础上,许多著作引领中国赏石文化的潮流。


    比较有影响的力作如袁荣奎的《中国观赏石》


——对130种造型石、纹理石、文房石和矿物化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贾祥云的《中国赏石大典》和《赏石文化研究》



    陈东升的《中华古代石谱石文石诗大观》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专著;



    还有许多小本的赏石书籍和赏石图册都反映了新时期赏石文化的进步、赏石理论的提升和赏石活动的普及。

 

http://mmbiz.qpic.cn/mmbiz/T7K3p2VM8ZHcs9t3t2k6dDuiafSBT8GibOy92yB3Jh1Fapm6nrYtrvj2I59ShBWDiaX3IRibSCF7Hy7I0EA4m0fWn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中国古代赏石理论为中国现代赏石理论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但是,俞莹先生有一段序言说:



 不错,我们已经拥有了前无古人的赏石群体,我们也发掘出了更多的奇石品种和精品,但是,我们似乎还缺乏古人的那种淡泊功利的境界,缺乏一种文化艺术涵养的滋润,缺乏那些足以传颂不朽的赏石名篇佳作。


    所以厚今不薄古,温古而知新,也许正是我们赏石界目前应持有的态度。”



    许多赏石界人士呼吁中国赏石理论体系亟待完善,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太多,我们要担负起天下的责任,把赏石文化路子越走越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