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奇含天地 趣雅意隽永

标签:
文化 |
石乃天地之骨。石头,衬托了人们对故土与山林的依恋,对自然与人生的体会;奇美的石头之所以被人喜爱,说到底是一种被自然美的征服。
正因为石是天地之骨,山峰之子,因而她代表了一种壮美的人生与高贵的气节。爱石者,多数都心存古意,情寄自然,极有获得大漠精气和高山之魂的感觉。
人生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芸芸众生本就如同裹挾在湍急流水中的棱角皆具的原石,与拼搏道路上的前辈,与未来旅程中的旅伴,与人生征途里的战友,碰撞着,敲打着;压迫着,推挤着。褪去泥泞斑驳的外壳,留存圆润闪光的核心。人们正是这样逐步走向生存发展的巔峰,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完美。 法国思想家盧梭说过“世界上沒有太多的完美,只有当你不苛求完美的時候,你才能找到更多的完美。”这句话有些拗口,倘若用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诗来概括,则应该是这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是说,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奇石缺陷之美,既是大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的感情产物。沒有奇石缺陷之美的存在,人在感情和思维中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概念;沒有人的思维感情存在,奇石之美也就无从认识,欣赏“天然艺术”也不泛这种模式。人们之所以需要欣赏艺术,並不是追求对现实物的简单模拟。艺术的真实来源在于生活的真实,但前者並不等于后者,这中间就有一个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问题。著名艺术家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使用自己的眼睛看別人见过的东西,在別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这种经验之谈,一方面说明美存在客观事物之中,一方面強调了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需要艺术家用“慧眼”发现,用双手创造。
奇石缺陷之美,是大自然赋予的,称为一度创造;人将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称为二度创造。这两种形式所形成的美,不论着色带彩、象形成图、巧成化石,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对奇石的认识就是通过人的心里感悟和对奇石主体进行反复比较而认识和创造的。因此說,奇石之美,又是人们审美能力的一种客观反映。所谓“审美”,就是对主体物进行比较透徹的认识、使人的美感不断深化、浓烈、达到物我相融。
奇石缺陷之美,从第一眼看去的是自然美.那是从天然原石中透出的,符合人类审美要求的分散的,野性的美.这种美包括在奇石的硬度,细密,光泽,颜色,图紋等物理特性中透出的质感要素,它有别于一切非自然的石质观赏物,如各种宝石,工艺品赏石。这种美不是一目了然的瞬间,而是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其次是奇石的石性之美,清代画家石涛曾說过:"山川脫胎与予也,予脫胎与山川也,山川与予相遇而跡化也。"道出了一种人性与天性交融以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石奇含天地,趣雅意攜永”。奇石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石性,美在神奇,美在意蕴——美在爱石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