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诗经》中的上帝(四)
标签:
365文化上帝诗经罪 |
三 疏离上帝
http://s15/mw690/003xcczygy6EmwEvUSO2e&690
以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
一个物质的、现世的存在于宇宙之间而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帝当然只能是一种虚妄,
现代科技越是向前发展,
http://s2/mw690/003xcczygy6EmwxQG4ha1&690
《诗经》和《圣经》中的上帝确有着相同的位格, 上帝和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关系, 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他们的社会关怀以及他们的希冀和理想, 在人类精神史上, 上帝的意义也许并不亚于科学史上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由于这一形象本身具有很强的张力, 其象征的意味尤其浓烈, 从而也就为人类的精神发展拓开了空间。也许, 原始初民最先只是凭直觉感受到似乎有某种人类所不可理解同时也不可与之相抗的神秘力量在左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们所理解的上帝便是这种神秘力量的象征, 但是, 在文明演进过程中, 人又总是试图用理性之光去烛照上帝的神秘, 对神性作出自己的解读, 于是, 上帝也就具有了浓浓的人文色彩, 且因民族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品格。在《圣经》中, 上帝的出现表现着以色列先民的如下思考: 人是从哪儿来的? 人世间为何有那么多的苦难? 人不能忍受奴役, 他需要自由和幸福。人类社会需要善良、公义和宽容的精神等等。《圣经》写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 写以色列对上帝的背弃, 写上帝的惩罚, 人间的哀怨。但是, 《圣经》更强调人与上帝难以割舍的情爱, 上帝最终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指南, 上帝的本质就是圣洁、良善、公义。“回归上帝”, 成为处于精神漂泊中的人类唯一的选择。
http://s14/mw690/003xcczygy6EmwyFfvT4d&690
上帝和人的情爱及矛盾纠葛真正是剪不断理还乱。而在《诗经》中, 情形似乎显得有些不一样, 鲁颂中有一篇《閟宫》, 写祭祀的盛典, 祭上帝, 也祭祖宗, 真是写得热闹非凡:
春秋匪解/ 享祀不忒/ 皇皇后帝/ 皇祖后稷/ 享以骍牺/ 是飨是宜/ 降福既多/。
秋而载尝/ 夏而福衡/ 白牡骍刚/ 牺尊将将/ 毛炰胾羹/ 笾豆大房/ 万舞洋洋。
那么巨大的牺牲, 那么丰盛的酒肉, 那么热烈的场面, 是《圣经》中看不到的。《圣经》中面对以色列人的祭祀和歌唱, 耶和华上帝曾有话说: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 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 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 要使你们歌唱的声音远离我, 因为我不听你们弹琴的响声。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 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然而在《诗经》中, 上帝默然无语, 他只是静观人间。他似乎更显神秘——天道难测。还有小雅《天保》, 论者以为是臣子为君王祝福的诗, 人的福气的获得, 有赖上帝的保佑。他说愿上帝赐给我王洪福, 让他江山永固, 让他百业兴旺, 让他万寿无疆:“如山如阜, 如冈如陵, 如川之方至; 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 如松柏之茂。”这是怎样的一种奢望呀! 面对这样的祈祷, 上帝无言。上帝没有被理解成为人类精神的航标, 灵魂最终的归宿, 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甚至贪欲, 给人带来现实的物质利益的神灵。这是否意味着, 与以色列人相较, 中国远古先民更有着重物质的, 或曰唯物的倾向。他们祈求于上帝的, 不是灵魂的慰安、社会的公平, 而是对权势和物质的永恒占有。
http://s12/mw690/003xcczygy6EmwzwRuzeb&690
上帝非但没有满足先民的这种欲望, 反而给他们降下大动乱和大灾难, 于是, 连那些具有拨乱反正之志的君王, 也免不了要对上帝发难了。大雅中《云汉》一诗, 据诗序称是仍叔称美周宣王有拨乱反正之志忧民之情而作。诗通篇以王者口吻出之, 一开头即面对湛湛青天仰诉:“於乎! 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 饥馑荐臻。靡神不举, 靡爱斯牲。圭璧既卒, 宁莫我听。”他说我们为敬奉神灵已罄尽家中牛羊圭璧, 可上帝仍然不为之动容。人最终不能从上帝那儿有所得, 上帝于是似乎成为虚妄。在《诗经》中, 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 他从来也不曾进人到人的心中, 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 有怨愤之情, 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 最终疏离了上帝。人疏离了上帝, 福耶? 祸耶?
注释:
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 商务印书馆, 1981, 108
2《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1989 , 38
3 杨公骥《中国文学》
4 陈鼓应《圣经的批判》三联书店, 1987, 1
5 汉儒把上帝曲解为王者, 使诗中很多地方讲不通, 当另著文辨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