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三重衣

标签:
文化 |
分类: 轉載 |
什么是三重衣**
三重衣是现代人给的名字,
是指把衣服多重叠穿,同时领口、袖口露出形成层层叠叠的效果。今人引入了“三”的古义,“三”通“多”,也即不只三层,可以更多重衣。陶俑中最常见的是最外层为直裾或曲裾。里面的衣服需要在衣领和袖口上体现出层次感,可以是中衣、中单、交孺、直裾、曲裾等等,没有固定要求。
单件衣、三重衣、N重衣,并不存在形制不同的根本问题,只在于衣服的多少层和穿法。三重还是汉服,N重也还是汉服,三重衣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形制,而只是穿法问题。古人可以因为天气冷而把衣服多重叠穿,也可以为了出席重要礼仪场合而把衣服叠穿以昭示隆重。
汉代有没有三重衣这个词呢?是否除了三重之外还有多重的穿法呢?还是有的。“锦衣九重”,这是古书的记载。汉代《太平经》也记载多重衣的穿法,并且很多出土陶俑把层次看得非常清晰,表明这种穿法确实存在。书中记载亦有六重九重等多种比较严格的穿法。
《韩非子》中就有商代纣王时穿“锦衣九重”的记述;商代衣服未必全都有九重之多,但商代同周代的贵族层叠多层穿衣是肯定的。楚、汉的重缘袍衣,也有多条镶边;男女也多穿二重、三重或多重衣服,每件衣领、袖也有不同颜色,也呈现重叠色阶,抑或即古诗词里写的“霓袖”之类,有晕色效果,真如仙子华衣翩翩。
汉代早期道书《太平经》卷一百二十就写仙神之衣道:“衣者,随五行色也。今使母含子,居其内,以色相次也。大重之衣五也,中重之衣四也,小重之衣三也,微重之衣象阴阳,二也。大集之衣乱彩六重也。其中五重衣象征......”(转引自<霞衣蝉带>一书中写镶色的部分)
可见遵循礼制配色的三重衣正式名称可以谓之小重之衣.五重衣即大重之衣,还有中重之衣,微重之衣,大集之衣。但这里也有些区别,小重之衣三色,五重衣即大重之衣,为五行色(木-火-土-金-水,即青-红-黄-白--黑)还有中重之衣(青红白黑,四季之色),微重之衣(二色),大集之衣(六色),各有象征具体请看《太平经》)。
也就是说小重之衣、大重、大集等,具有比较严格的色彩要求,用于特定的礼仪场合,所以我们【并不能说三重衣完全等同于小重之衣】。现代人给了三重衣这个名字,而非小重衣的正名,这是合理的。
秦汉众多陶俑身上,穿着数层衣物层层叠叠露出袖口、领口,实际上众多实物均并未遵从小重衣的配色要求,而仅仅是三重衣的叠穿穿法。所以这些也只能叫三重衣、多重衣(不喜欢三的就叫'多'),而不能称为小重衣。
http://s7/mw690/003xb7qagy6IF6Os2Sqf6&690
http://s16/mw690/003xb7qagy6IF708F2v5f&690
http://s9/mw690/003xb7qagy6IF70eBXqe8&690
http://s12/mw690/003xb7qagy6IF70pxW32b&690
http://s6/mw690/003xb7qagy6IF70C0gR45&690
http://s13/mw690/003xb7qagy6IF70BE9m1c&690
http://s3/mw690/003xb7qagy6IF70M8GC52&690
http://tieba.baidu.com/p/1201122423?p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