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杨子烈评传》想到的话题

(2017-09-19 10:42:47)
标签:

文化

http://www.xf.gov.cn/zt/xywx/images/news_dot3.gif 当前位置: 襄阳文学网 新闻资讯 作家动态  > 正文
由《杨子烈评传》想到的话题
来源:    作者: 国 林    发布日期: 2017-09-19 10:25:00

 

     1

《杨子烈评传》即将出版了。

这部书,是杜本文先生继今年初出版的《枣阳著书志》后的又一研究成果,同样是枣阳文化创作领域里的一件喜事,也是一件盛事。

此刻,《杨子烈评传》的样书稿,就摆放在我的案几上,让我有幸先睹为快,自是喜不自胜。

看着这部设计大方的《杨子烈评传》,让我想到了该书的作者,想到了杜先生进行的一系列本土文化的诸多研究与创作成果。

 

W020170919380265560059.jpg

2

在我的印象里,杜先生是一位学者,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一位成绩斐然并得到公认的学者。从他之前出版的《刘秀年谱》、《光武中兴三百问》,到今年初新印刷的《枣阳著书志》等等著述,都能说明这一点。

杜先生的学者与研究者身份,与其他的同行相比,似乎又有所不同。他所从事的研究与著述,多是限于枣阳范围。他研究与写作的对象,多是发生在枣阳大地上的人和事,多是从枣阳大地上展现出来的历史及近现代的名人与事件。

说白了,这是杜先生的帝乡情所致。

我知道的,研究历史,为历史人物作传,写作的困难很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叙事,不同于散文、诗歌、小说与报告文学等方面的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信马由缰,可以天马行空,可以自由想象。

性情所致,信笔写来,可以成为很好的文学作品。

但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写作不行。

为历史人物作传的写作,非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不能下笔,非有挖掘历史人物及其诸多佚事的本领不能下笔,非有为他人作嫁衣的古道热肠不能下笔。

一句话,为历史人物作传,为革命者扬名,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情操,也是一种无私的情怀。

这样的写作,是在为历史人物宣传,是在让历史人物呈放的人文光芒得到延续,是在让今天的人们不忘历史人物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的功绩与贡献,从而激励更多的后来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进而拼搏。

这样的写作,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历史精神的传承。

这样的写作,更是一种人文情怀。

W020170919381271412465.jpg

    3

学者和研究者,于我的印象中,体现的是一种执着和认真,体现的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厚爱,体现的是一种对历史知识的稔知。

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脉络,要想理清辩明,没有执着与认真的精神不行,没有厚爱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是不行。

杜先生在研究与书写发生在枣阳本土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是具备了这方面的精神和条件的。

就我知道的,杜先生除了写作有大部头的东汉及刘秀的研究著述外,还写作了大量近现代发生在枣阳大地上的人物和事件篇章。每当他进行这方面的写作之际,之前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筹备资料,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当事人的历史经历。

可以说,杜先生为写作历史人物与事件之前,在进行的筹集资料与熟悉事件脉络时所花费的时间,常常数倍于创作的时间。有时候,为了获得写作的相关资料,他会不惜本钱,从不同渠道购买一本又一本这方面的书籍。有时候为了一篇文章的诞生,常常要花费几十几百甚至数千元的资料费。

目前,在他的书房及其家中,存放着数千册历史方面的书籍。其中,各种志书多是精装成套的,有些还是很珍贵少有的版本,让人见了多会爱不释手。

有了资料,进行资料的查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是要耗时又费神的。这样的耗时费神工作,工作量之巨大,没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没有热衷于此的执着与奉献精神,都是难以持续的。

诸如历史人物的一个小经历,一个小事件,一个小插曲,如果要真实准确地再现出来,多是要翻阅历史资料才能得到的,有时还要翻阅多种的历史资料加以“对证”,否则写出来的事件就难以准确,就难以让人信服。

杜先生写作的历史人物,无论时间、地点、事件、故事,以及一个典故、一句成语、一段评语等等,都是有出处的,都是可以当成历史阅读的。

就我所了解的,杜先生在进行一些枣阳近现代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写作中,每写一篇文章,都是这样操作的。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除了需要大量的书籍进行翻阅外,他在写作前与写作中的笔记与修改稿,常常要达到数万字。

由此一点,杜先生在写作大部头的东汉及光武帝刘秀生平的研究著述时,所下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


 W020170919380265639692.jpg

    4

  这里说下《杨子烈评传》。

  就我的看法,《杨子烈评传》是一部好书,是一部大书。这部书如作者之前编著的其他史料性著作一样,是一部讲“史”性质的书,是一部传统教育的书,也是一部让读者受启发和多思考的书。从这部书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作者的帝乡之情,也看到了作者历史知识的深厚之处。

  这部书凭借众多的历史资料,使杨子烈不平凡的一生在讲述时显得合情合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了真实反映杨子烈的一生,作者先后翻阅了四五十种历史书籍。这些书籍,既有个人的回忆录,又有他人的写作传记;既有中共党史之正载,也有对立人物之旁证;既有他人之讲述,也有亲友之记录。一句话,作者写作此书之前,是下了大功夫的。看似寻常一经历,字字得来都有证。实为难得。

  作者以史为鉴,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杨子烈。全书写了十六个小篇章,是以杨子烈从小到大,从学习知识到向往革命,从信仰马列到成为中共早期的妇女领袖,从追随张国涛到后来的淡化政坛,然后去台湾、到香港,从生活紧迫到客死异国他乡,以时间顺序写了杨子烈的艰难曲折一生。而于顺叙中,作者旁证博引,引经据典,使杨子烈于每个阶段的经历都有实证,从而使其一生显得真实可信。之外,作者还把参考的近五十种书目附录于后,便于读者阅读时查询,可以寻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另附录了杨子烈的“回忆录”五章,可让读者于阅读原文时亲自去体验一下杨子烈本人的心理历程。

  这部书不单单是为杨子烈作传,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共早期的一代杰出女领袖,因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太深,最终改变了革命之初的崇高信仰与追求,化去了后半生本应呈放出更多历史光辉的人生伟绩,最终成为了历史风云里的一末暗淡烟云。书中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既要遵循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更要崇尚民族大义的崇高理想,也就是要放弃小我意识,成就历史的大我伟业,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这样的主题放在今天,仍然放射着时代的人文光芒。

这部书在叙事方面,洋洋洒洒,大开大阖,不落套俗。书中既讲了杨子烈与家人的来往、几次回家乡的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讲了她与国共两党高级领导人的多次交往;既讲了她在中国的一系列经历,也讲于她于外国的一些行走足迹;既有着日常生活的琐事记录,也有着革命风云的大事书载。一部小册子,能够如此地纵横捭阖,收放自由,不拘一格,高远大气,展示了作者丰厚的历史知识,也显示了作者的潇洒叙述笔力。

由于杨子烈是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张国涛的妻子),作者一方面想把这位从枣阳的一个书香门第走出去,后来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共早期女杰的事迹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却又有所顾忌地进行了一些曲笔,在一些叙事中不免有所拘笔,有些地方未能放开纵笔,从而让我们多少有点不能更多更好地去阅读、欣赏、认知和了解杨子烈,说来不免有些遗憾。

 

5

就我知道的,杜先生除了创作有《杨子烈评传》外,还有其他不少枣阳近现代历史人物的写作计划。他的手头上,储备了不少这方面的写作资料,有些已进行了构思与书写。

按照杜先生的意愿,就是要把这些枣阳的历史人物,像《杨子烈评传》之书一样,日后一个一个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杜先生不遗余力地进行这样的创作,说白了,是一种帝乡情怀,是一种历史情怀,也是一种书写时代正能量的情怀,更是一种共创新时期“中国梦”的情怀。

杜先生的这种情怀,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让后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不朽精神。

在这里,愿杜先生青春不老,研究不断,著书常新。

                                    


    0一七年八月上旬于丰永斋


作者简介:

国林,原名李军,湖北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悠悠浕水情》《国林诗词选》《记忆》《刘秀归来》等作品,作品获得不同级次奖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