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高一生物)
(2013-05-12 18:22:03)
标签:
顶岗支教邯武临河北师大 |
分类: 优秀教案作品展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高一生物)
第一章
课题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一课时)
授 课 人:贾文婷
时
班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教学重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事实论证、讨论等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展示问卷调查小组的结果。提问:双亲均是双眼皮,为什么后代会出现单眼皮?当双亲均是单眼皮时,为什么后代只有单眼皮,而没有出现上眼皮?生物性状的遗传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二)、新授过程
一、走进孟德尔
请几组同学对课前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做简要的介绍,让学生走进“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教师适时的补充,最后做一总结,强调孟德尔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孟德尔杂交实验材料选择成功原因的探究
1、豌豆的花
[演
[讨
[归
2、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教师讲述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七对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构建相对性状的概念。
三、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师】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若不进行人为异花传粉对它的遗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的茎高度的性状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两种观点:①不高不矮,介于亲本之间的性状;②高茎的和矮茎的都有。
绝大多数支持“F1表现介于两个亲本高度之间的性状”这一观点。
【师】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融合遗传”观点。以红蓝墨水混合为例说明。那么是否会出出现大家所预料的结果呢?出示杂交结果:F1全部都是高茎豌豆。看来没有相互融合,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学生讨论】可能是母本是高茎的原因,母本的信息干扰了父本的信息,所以子一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
【师】是这样的吗?怎么验证呢?
【生】母本和父本换一下进行杂交。
【师】将矮茎豌豆做母本,高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但是F1代仍然全部是高茎豌豆。看来和谁做母本谁做父本无关。介绍正交与反交的概念。
那么亲本矮茎的遗传物质又没有传给子一代,也就是说子一代中没有控制矮茎的遗传物质呢?
【生】矮茎的遗传物质应该传下来。
【师】既然传下来,为什么子一代全是高茎?
【生】高茎和矮茎的遗传物质都传下来了,当两者遇到一起时高茎的作用比较强一些,因此就表现出来了。
【师】如何证实F1中有矮茎的遗传物质呢?
【学生讨论】两种方案:①用F1和矮茎豌豆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②让F1之间杂交,看后代是否出现矮茎豌豆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方案①后代若出现矮茎豌豆,可能是遗传下来的。要证实F1中是否有矮茎的遗传物质就应该用F1做实验。
【师】 展示孟德尔的F1自交实验和结果。子二代F2出现了矮茎。
【师生互动】共同构建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等概念。
【师】子二代出现了3﹕1是偶然的吗?
【学生讨论,尝试提出假说】
因为亲本正交与反交的结果都是高茎,F1自交后代出现了矮茎,所以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F2有高有矮,高和矮的遗传因子都来自F1,不是无中生有,所以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应该成对存在;F1中的高矮遗传因子来自双亲,应该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即遗传因子在传递时亲代只把一半遗传因子交给子代(减数分裂)。
【师生互动】共同构建显性遗传因子D、隐性遗传因子d,书写亲本和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教师指出“颗粒遗传”和配子。共同提出假说: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的。
【师】根据以上假说,将杂交实验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来,看F2会出现什么结果。
【师生互动】学生边解说,教师边将遗传图解写在黑板上。书写的过程中师生讨论共同提出假说: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师】总结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所做出的假说要点。
课后作业:课本P8习题【1、2、4】
附:板书设计
课题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杂交实验材料选择的成功原因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也是闭花传粉植物。
2、豌豆植物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