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35条读后感
(2013-03-22 14:41:47)《给教师的建议》第35条读后感
建议中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这一点为我们提出了,在我们记忆的时候需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去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在掌握和获取的过程中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忆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我认为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是有方法和艺术的。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的愿望,才有记的动力。就说我任教的几个班上的几个语文、英语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吧,他们其实也是聪明的,但他们不愿学,老师也苦于找不到能吸引他们融入集体与同学同学习、同进步的好办法,因此他们一贯不做作业,更不想记忆有用的知识,日积月累,到了六年级,他们与优秀学生的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在开始识记以前,应当让孩子经过一番思维训练。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对思维、思考和智力才能的训练就应当越细致耐心。如果一个孩子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现在的一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象填鸭式往孩子脑中塞字词、算术口诀,一个个就如小神通般地熟知各类学科。真正地究其他们掌握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一样都没有。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有意识记将被不随意识记所取代。建议中又说: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为了促使孩子记忆力的不断发展,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老师在平时布置任务的时候就应该加以引导、分析、观察使学生的有意识记逐步过渡到无意识记,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只有增长了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问题、去分析问题,记忆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合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