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每周评论:第85期·吕本怀品读 :莲叶短诗(二)(4首)

(2016-09-02 22:09:18)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转载]每周评论:第85期·吕本怀品读 <wbr>:莲叶短诗(二)(4首)
吕本怀(清江暮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0183320



每周评论:第85期·吕本怀品读 :莲叶短诗(二)(4首)


诗歌作者:莲叶
微品:吕本怀


 梅雨季


南方的雨季来临
我记得,石上附着青苔
艾蒿正香。寂静里
两只大鸟
站在屋后的苦楝树上
看着从田沟里爬起来的那个男人,满身泥水
我无言,久久站在原地
等他走来,然后,低低地叫他一声“爸爸!”

微品:梅雨于江南人而言,是很难忘的时令。连绵不断的雨水,会让人觉得失落、沉闷、茫然,这种感觉于孤独时更甚。莲叶《梅雨季》所记录的正是她曾经对梅雨的记忆。青苔、艾蒿、大鸟是梅雨季最典型的动物与植物,而那个男人,无疑是他的父亲。梅雨季劳作最为忙碌、繁重,莲叶仅用“从田沟里爬起来”、“满身泥水”两个细节,便已将父亲的忙碌、辛苦、疲惫充分呈现在了我们面前。面对父亲,“我”并没有立即扑到他的怀里,甚至都没有很快走到他面前,而是“久久站在原地,等他走来”,叫爸爸的声音也是低低的。这种记忆,可能是莲叶童年的,也可能是她出嫁之后回到娘家时的,不管怎样,这首诗都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境与当时的心情。诗贵真,有真才有情,有情才能动人。



 黄昏书


夕阳沉落时,一本书又被我翻到了扉页
十一月的水杉树,一棵棵,静静站立
长尾雀飞过之后,一些叶子,轻轻飘落
大地依然在生长。风过平原
晚祷的钟声,从河堤那边吹来
已经三天了。你看,河堤边
新垒砌的坟,在草丛中又矮下去了一寸

微品:这首诗对黄昏的刻画是很成功的,但诗眼却在最后一句,那一句里最打眼的又是那个“矮”字。水杉树,长尾雀,落叶,晚祷的钟声,加之十一月时间的提示,以及夕阳沉落的背景,气氛已足够寂寥,在这样的氛围里,再突然推出那座“新堆砌的坟”,且明确无误地告诉我它“在草丛中又矮下去一寸”,让我感受到死亡所带来的悲伤。不管这个死者与自己关系远近,一个同类的逝去,总会令人惋惜,何况这个人很可能还是诗人的亲人。要不然,她怎么会那么久的张望,又那么细的观察呢?



 美还在清澈地生长
 

惊蛰日,春色渐美
杨柳、桃枝、乡野、人家
一群孩子拍手唱
“春天到,春天到,花儿朵朵开口笑
草儿绿,鸟儿叫,蝴蝶蜜蜂齐舞蹈”
在我看来
那在堤坡下安静吃草的羊真好
那叫喳喳跳跃着的麻雀真好
母亲身后,大公鸡拍打着翅膀的样子,真好
哦,日光流淌
“美还在清澈地生长”


微品:只有善良知足的人,才能感受到“那在堤坡下安静吃草的羊真好|那叫喳喳跳跃着的麻雀真好|母亲身后,大公鸡拍打着翅膀的样子,真好”,才能将孩子们的歌声与神态真实地记录并感受其快乐。这首诗句式长短不一,却自有其内在的韵律,而诗句的引用则精准地概括了全诗的主旨。



 张元发


张元发。八岁半。三年级
 
我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张元发正默默地收拾着书包
“张元发,今天又没有人来接你吗?”
张元发抿着嘴巴,转过身去
“他的妈妈去北京了”
“他的爸爸给他找了个新妈,刚生了小弟,不要他了。”
“我妈妈说他的妈妈不会回来了。”
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声音不断扩大
“……我奶奶会要我的!”
 
哦,这敏锐的慌张,拍起我内心的水纹

 

微品:
这首诗仿佛一个微小说,也是一个大特写,它所关注的是农村极其现实且严峻的儿童留守问题。这个叫张元发的孩子,“八岁半。三年级”,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变故,这些变故巧妙地被孩子们一个一个说出。无论是他妈妈出走,或父亲重新结婚,无论他妈妈回来或不回来,这个孩子成长都将面临一系列的考验,这是张元发的年龄所不能承受的,难怪在“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声音不断扩大”的时候,他会发出“……我奶奶会要我的!”这样的尖叫,会产生“敏锐的慌张”。

从诗中呈现的情境来看,学校教育显然不到位,如此小的孩子居然就会说出那样难听的话,如此七嘴八舌肯定不止诗人所听到的这一次;家庭沟通也不到位,张元发的父母之间,以及张元发的父母与他奶奶之间,显然在教育孩子方面并没有一个协调,甚至都没有一个交代,才会导致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敏锐的慌张”。

诗人能将自己偶然看到的情境变成一首诗,这本身便显出她对现实人生的关切,而从她对孩子的细心观察中,又能感受到她的善良与慈悲。她在心底里认为这个孩子很可怜,这便是所谓恻隐之心,一个时时抱有恻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在于将孩子的议论以及张元发的反驳一字不动地引入到诗中,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与现场感,从而让张元发之“敏锐的慌张”更有现实基础,也让这个孩子的处境更加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柔软。


[转载]每周评论:第85期·吕本怀品读 <wbr>:莲叶短诗(二)(4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