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微品汇:莲叶《在终南寺》
(2016-08-03 21:48:5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存谢!
感谢清江暮雪老师的微品。 诗歌作者:莲叶
3.
起伏的白云
以及依偎着云朵的终南寺
守望这大片的清寂
一个僧人安静地走在前面
他头顶的印疤
在日光里有清白的光晕
我从院中移到廊边阴凉处
并在那里
不动声色地看挑起的檐脚
嵌入
亘古的残梦
昨夜
我第一百次抄写
“如是我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刻,有蝉声温柔
——蝉声仿佛更多了些
4。
莲花还未开放
晴朗的天,有尘埃
无声地,置身于庙宇
其实,四周都是蝉鸣
我对自己说
要安宁。要平和。要远远的
风
在一件灰色的袍子里
鸣叫着升起来
那声音是绿色的
轻轻地晕染我的呼吸
然后,完全消失
——莲花开了又谢
莲台之上
菩萨远离人间的幻影
感谢清江暮雪老师的微品。
原文地址:微品汇:莲叶《在终南寺》作者:清江暮雪
微品:吕本怀
在终南寺
莲叶
1.
阳光的侧影薄如蝉翼
我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菩萨
莲花在陈旧的神龛上开放
菩萨十指拈花
有年老的妇人膝盖抵地,前额抵地
整个身体,低垂向地面
着僧袍的人径直走
余光都不看她
阳光,从斑驳的疏影里斜漏下来
一点,一点,落在她的身上
1.
阳光的侧影薄如蝉翼
我只是出于好奇,看了看菩萨
莲花在陈旧的神龛上开放
菩萨十指拈花
有年老的妇人膝盖抵地,前额抵地
整个身体,低垂向地面
着僧袍的人径直走
余光都不看她
阳光,从斑驳的疏影里斜漏下来
一点,一点,落在她的身上
微品:年老妇人的虔诚,与僧人的傲慢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语云:心诚则灵。既然僧人如此对信众如此傲慢,那么他对信众便不可能有诚心,他所供奉的菩萨还会不会灵验,很值得怀疑。在寺庙里,诚必然是三方面的,菩萨、僧人与信众,这三方面有一方不诚,灵便无法抵达。诗人很忠实地记录她所看到的,却对看到的不加任何评论,但她的描写却有着“不评而评”的力度。
2.
风吹来吹去
——那又如何?
檐角的铃铛,多像一个人在默然地祈祷
云朵太美。蓝天太美
阳光投向终南寺的一两片清风
经过半边莲、艾蒿、蒲草、菩提草
它们的光芒
与终南寺的梵音
如出一辙
云在蓝天
我从终南寺经过时
染一身蓝
微品:既然终南寺里的僧人如此,那么诗人便没有必要经常进出,她宁愿更多地作为一位旁观者而存在。无疑,终南寺的环境是幽静的,周边的风景也是优美的,终南寺与周边环境给人以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一点在诗中有痕明确的表达。诗人对这所寺的喜欢溢于言表,但她所喜欢的却更多的是这座寺外部的一些元素,尤其是寺周边的自然风物,以及这种自然风物与寺的合二为一。
2.
风吹来吹去
——那又如何?
檐角的铃铛,多像一个人在默然地祈祷
云朵太美。蓝天太美
阳光投向终南寺的一两片清风
经过半边莲、艾蒿、蒲草、菩提草
它们的光芒
与终南寺的梵音
如出一辙
云在蓝天
我从终南寺经过时
染一身蓝
微品:既然终南寺里的僧人如此,那么诗人便没有必要经常进出,她宁愿更多地作为一位旁观者而存在。无疑,终南寺的环境是幽静的,周边的风景也是优美的,终南寺与周边环境给人以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一点在诗中有痕明确的表达。诗人对这所寺的喜欢溢于言表,但她所喜欢的却更多的是这座寺外部的一些元素,尤其是寺周边的自然风物,以及这种自然风物与寺的合二为一。
3.
起伏的白云
以及依偎着云朵的终南寺
守望这大片的清寂
一个僧人安静地走在前面
他头顶的印疤
在日光里有清白的光晕
我从院中移到廊边阴凉处
并在那里
不动声色地看挑起的檐脚
嵌入
亘古的残梦
昨夜
我第一百次抄写
“如是我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梦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刻,有蝉声温柔
——蝉声仿佛更多了些
微品:喜欢诗人所呈现的清寂感,无论是寺与白云的互相依偎,僧人头顶“清白的光晕”,或我一百次抄写经文的耐心,都是清寂的佐证。当然,一味清寂容易陷入枯寂,于是诗人点染了蝉声,但这蝉声却不喧嚣,反而温柔,此所谓动静相生,以动衬静。
4。
莲花还未开放
晴朗的天,有尘埃
无声地,置身于庙宇
其实,四周都是蝉鸣
我对自己说
要安宁。要平和。要远远的
风
在一件灰色的袍子里
鸣叫着升起来
那声音是绿色的
轻轻地晕染我的呼吸
然后,完全消失
——莲花开了又谢
莲台之上
菩萨远离人间的幻影
微品:周边是动,连寺也不能幸免,而诗人本身却渴望着安宁。很喜欢“那声音是绿色的|轻轻地晕染我的呼吸|然后,完全消失”这一段,其通感表达效果良好。
5。
把寺门打开
僧人担水、洗衣、晾衣
晾衣绳上的麻雀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
“哎,衣服又打湿了……”
僧人说话的声音很低
被挑起的檐角低低盖住
而云朵
高高地飘过终南寺的上空
看众生来,众生往
而光
照在终南寺的墙上
像我手中摊开的经卷
5。
把寺门打开
僧人担水、洗衣、晾衣
晾衣绳上的麻雀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
“哎,衣服又打湿了……”
僧人说话的声音很低
被挑起的檐角低低盖住
而云朵
高高地飘过终南寺的上空
看众生来,众生往
而光
照在终南寺的墙上
像我手中摊开的经卷
微品:很喜欢诗人在诗中所呈现的细节,以及诗人表现这种细节的从容与精致。挑水的僧人,晾衣绳以及晾衣绳上的麻雀,麻雀“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的形态与动作,以及僧人所说的话,“僧人说话的声音很低|被挑起的檐角低低盖住”,这一切都给人如在目前之前。诗人写这些细节,似乎在写动,但写动的目的还是在写静,她极力要营造的还是一份静的氛围。后面的对白云以及光的描摹依然诗如此。
6.
云朵越积越多
终南寺的钟声在云朵里回荡
又缓缓地
落在尘世。落在
灰色的寺院
那个敲钟的僧人
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我记得
他沉默地敲钟:耐心、细致
偶尔看一眼在他跟前跳跃的鸟雀
一切那么平和
落下的光,笼罩着他
——他成为他梦见的菩萨
6.
云朵越积越多
终南寺的钟声在云朵里回荡
又缓缓地
落在尘世。落在
灰色的寺院
那个敲钟的僧人
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我记得
他沉默地敲钟:耐心、细致
偶尔看一眼在他跟前跳跃的鸟雀
一切那么平和
落下的光,笼罩着他
——他成为他梦见的菩萨
微品:终南寺不知有多少僧人,在这组诗里至少出现了三个,或至少出现了三次。或许有三个僧人,或许是同一个僧人在不同场合出现了三次。无疑,这三个僧人或同一个僧人的三次出现有较大的区别。第一次出现的僧人无论身心都在“动”,他的“径直走”里隐藏着最关注的,目不斜视里缺少了悲悯;第二次出现的僧人正在挑水,他所做的事他所说的话,都表现出他力世俗还很近,最多也只能说正在皈依的途中;而第三次出现的僧人作为一敲钟者,“耐心,细致”,总是那么沉默,“一切那么平和|落下的光,笼罩着他”,比起前两位,他似乎真正拥有了一份安宁感,他的这份静不是像第一个僧人那样装出来的,而是岁月淬炼出来的,是一种习惯了的、自然而然的静。正是再这样的基础之上,诗人才会说“——他成为了他梦见的菩萨”。
前一篇:莲叶小诗:在终南寺(6.)
后一篇:莲叶小诗:放手(诗私语同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