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莲叶短诗的特色与价值

(2016-03-23 15:18:22)
标签:

转载

分类: 转载
珍存!
 莲叶短诗的价值与特色
——读莲叶诗集《我用简单的方式爱着简单的日子》
吕本怀 


莲叶自己编了一个电子诗集,名为《我用简单的方式爱着简单的日子》,连用两个“简单”来为自己的诗集命名,这在一般人可不常见。这几天陆陆续续读了一些,觉得莲叶用这两两个“简单”倒是有些道理。

首先她的日子是简单的,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写一些自己喜欢写的文字,过自己喜欢的时镇时乡的生活,观察四季变换,关注身边人物,感受寻常的乡情友情爱情亲情,这样的日子应该算得上简单而且充实。

其次,她的写作方式也确实简单,用自己的五官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再在键盘上将这些观察与感受如实记录。这一百多首诗,似乎首首都清澈见底,没有风花雪月的婚外恋,也没有喧嚣一时的下半身,如此干净而纯粹的文字在今天的诗歌创作里已不多见。

虽然最近才集中读莲叶的短诗,但却一见如故。这或许与经历相关,我五十多年的生命一直都与乡村血脉相连,乡村的曾经与现在于我都还算不得陌生;或许也与地域相关,莲叶与我都处在洞庭湖平原,她笔下的草木鸟兽、风土人情,与我所在的华容极为相似,同饮一湖水,必然会有着心灵深处的某种契合。

喜欢莲叶短诗,理由很多,择其要来说,是以下几点。

一是莲叶有了自己写作的根据地。我以为这一点于一个写作者十分重要,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目前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圣地,并成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主要的支撑。我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高密东北乡,便不可能有莫言,更不可能有莫言今天的成就。古今中外,一个特别卓越的作家,一定都会有自己相对固定的文学根据地,美国的威廉福克纳,中国的苏童,莫不如此。莲叶将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放在自己的村庄以及周边的村庄,她诗中所呈现的景物人情莫不取材于此,每首短诗都仿佛一帧或几帧速写或照片,合起来便形成了丰满而厚重的楚南农村风俗画卷。相比某些诗人写诗总离不开节气、离不开景点、离不开时尚,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地敲敲打打,莲叶的写作似乎更接地气,也更有底蕴。当某些人的肥皂泡被时光消融得无影无踪之时,我相信莲叶的诗歌还会被人们记得。

二是莲叶短诗具有一份寻常的真实。读莲叶的诗,感到她的生活与诗歌之间密不可分,甚至说她的生活与诗歌之间似乎可以划等号。她不追求光怪陆离,也不营造呼天抢地,她笔下的乡村既不是某些人所梦想的世外桃源,也不是某些人所臆想的悲惨世界。她笔下的乡村,有寂寥、有凋敝,有艰辛,有苦难,但同时也有温暖,有亲情,有进步,有美好。但她笔下的乡村终究是世俗的,有各种各样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流淌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她笔下的人生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绝对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一花独放”,在她看来,五味俱全的人生才是真人生,而一花独放最多只是布景或盆景。

三是莲叶具有一份平凡的悲悯。我们说一个好诗人必然具有悲悯的一面,但一味地为了悲悯去制造苦难,然后再在这制造出的苦难里去表达自己的悲悯,以此获取人们的共鸣,以我来看却未必可取。另外,有些诗人对遥远的苦难似乎很敏感,然而对身边的苦难却很麻木,以我看来,这也算不得真正的悲悯情怀。对身边的关注,才是最最要的,莲叶短诗中,便有许多关注身边的篇章。比如《张元发》中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关注(也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良子》中对卖春女子(或留守女子)的关注,《暮色里遇见的事物》中对上访者(或流浪者)的关注,正是从她对身边的这些关注,我充分感受到了她的慈悲。只要她关注到了,即使她无法解决,但这关注便已凸显出她的敏感与善良,因为解决毕竟不是诗人能力范围内的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如果单纯从诗歌写作的角度来看,莲叶短诗也呈现出了以下一些特色。

一是基调的舒缓。莲叶从来不尖叫,从她笔下我感受最多的是从容不迫,既有些像田园牧歌,也有些小夜曲的韵味。读她的《梅雨季》、《新的雪》、《白杨树》、《立春贴》、《回乡贴》等,都能感受到一份从容与舒缓。她笔下的乡村,还更多地存在于一种慢节奏中,在这里还可以感受、享受到一种慢生活。

二是坚持以描摹为主。与一般人诗歌创作中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莲叶短诗中运用最多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她细腻而生动地描摹着周围的景物、人物,还特别注重细节的选择,情感主旨总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呈现、来表达。短诗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不仅多,而且精准,对表达情感与表现主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乙未端午》中间那一段:
门楣上,一把艾叶裸露出乡村的清晨|白瓷盆里,糯米,珍珠一样亮|它,代替云朵守住小粒的光。”其中的“裸露”便用得特别富有想象力,而“糯米,珍珠一样亮”则比喻得极其贴切,“它,代替云朵守住小粒的光”化小为大,将一粒糯米带来的幸福写得阔达而饱满。再比如《稻子熟了》中,“沉默良久,他说|刚才在地里,吹过的风,都甜。”父亲所说的这句话很原生态,生动贴切,不是长期在田间劳作的人,是很难说出来的。

三是有极强的画面感。莲叶似乎很有绘画与摄影的天赋,她只用一两句诗,便能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画面来,且画面构造时特别注意虚实结合。如她在《挣扎》里对秋天水杉的描摹:“我眼前的这排水杉|它的枝叶已藏不住鸟鸣和我的倒影|你知道的,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叫秋。”这样的诗句便不再是简单的照相,而是综合运用暗示、衬托、通感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秋天水杉的寂寥与空灵。同时,她还注意多个画面之间的组合与切换,具有让一首诗变成一个小小视频的魔力。短诗《秋光》便是一个例子,诗人极具匠心地将镜头由低渐渐摇高,草菩提子,水蓼花,孩子,野雀子,天空,一个一个特写被推出,呈现秋光从清冷到热闹再到寥廓的转换,尤其凸显出秋天的安静以及秋空的澄澈。仔细品味过莲叶的短诗,觉得她的诗中真有很多微电影的题材,有很多细节与画面还值得进一步去开发。

四是情感的真挚。她表达最多的是亲情,《梅雨季》、《黄昏书》、《回乡贴》、《母亲》等诗让我感受到她对亲人的感情至深。而乡情几乎体现在她全部的短诗中,故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能在她心中激起涟漪。草菩提子、辣蓼花、白杨树、意大利杨、柚子树、稻子、水杉、狗尾草等平原地区常见的植物,以及各种鸟禽、鱼虾,都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她的诗行,乡邻更是不断出现在她的诗里,她给我们所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多元的、饱满的乡村,这里有炊烟、有鸡鸣、有菜园、有田野、有荒滩,更有乡民各式各样的辛酸苦辣咸。另外还有爱情,这爱情既有曾经浪漫的美好回味,也有现世安稳的如实呈现,一个一直能为爱情保鲜的女子是智慧而幸福的,莲叶或许便是这样一位智慧而幸福的女子。能够幸福生活,也体现一种能力,某些女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搞得支离破碎、生活搞得悲惨兮兮,似乎不这样便不配叫一个女诗人,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实在难以认同。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莲叶的诗就没有缺陷,比较有意思的是,简单与纯粹成为了莲叶短诗的主要特色,同时她的不足也在这简单与纯粹里。读她的诗,在二十首之内觉得可读性很强,但一旦超过这个数,便觉得其中不免有些雷同,这雷同既有内容与题材上的,也有表达方式与修辞方法上的。一本好的诗集,需要更多的是溶质,要从生活中观察与感受更多的硬通货,同时,也需要表达方式的多样,隐喻、哲理、寓言等手法对提升诗歌的品质至关重要,意象的选择与提炼也还有较大的空间。

总之,一首好诗,一个好诗人,既需要生活与感悟作为溶质,也需要丰富多彩、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作为溶剂,只有溶质与溶剂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才能得到好的溶液,才能写出经得起咀嚼、经得起检验的篇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