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分享博客
分享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7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忍不住打孩子,真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吗?问题出在爸妈情绪上

(2019-08-22 15:07:38)
标签:

海风教育

教育

一对一辅导

一对一教育

育儿

作为80后和90后妈妈,脑海中深知教育孩子不能靠打,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依靠打骂孩子来让孩子“长记性”,反而适得其反。

虽然这些道理年轻妈妈们都知道,但很多时候还是忍不住跟孩子发脾气,甚至动手去打孩子。

就比如,我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身就是劳累困顿集于一身,但家里的孩子却又不给自己省心,不是写作业的时候贪玩就是不好好吃饭。

甚至还会打坏家里的东西,尽管不想去凶孩子和打孩子,但心中总是有一股无名火,忍不住要发泄出来,但事后却十分愧疚。

孩子越长越大,妈妈却变得容易生气

元宝妈跟我说,最近她发现随着孩子越长越大,自己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却越来越多。

也难怪,元宝如今已经6岁了,但人小鬼大,跟很多小男孩一样,特别淘气。早晨出门前新换的干净衣服,晚上回来后又是一身土,腿上偶尔还会擦破点皮。

在家写作业的时候,明明饭后2个小时就能完成的家庭作业,贪玩好动的元宝愣是拖到了半夜,只要元宝妈妈离开一会,就玩一玩这个、碰一碰那个。

遇到元宝跟自己顶嘴的时候,元宝妈妈更是气上加气,不教训一下儿子发泄不了自己心中的无名之火。

但事后看着委屈的儿子,却十分后悔,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你对孩子发火,并不完全是他做错了事

其实细心的你会渐渐发现,很多时候你对孩子发火,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

就比如孩子打坏了家里的碗,妈妈当时气得打了孩子一下,但事后又十分后悔,觉得仅仅是打碎了一个碗而已,根本不至于对孩子动粗。

但就是忍不住,想在孩子身上发泄一下,搞不清自己的情绪到底是从何而来。

其实当你对孩子发脾气、动粗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因为孩子做了错事,当然也不完全是父母的错,错都在我们的本身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曾表示:

人的大脑中,有一块参与控制情绪的组织叫前额叶皮质,而前额叶皮质的张开与闭合,也决定了人是否有能力控制自身的情绪。

换句话说,当你本身的情绪就十分糟糕时,比如当你工作了一天,带着工作时的疲惫和糟糕的情绪回到家,此时你的前额叶皮质属于张开状态,处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差。

然而就在此时,本想一个人安静一下的你,却遭到孩子在旁边捣乱,央求着你陪他玩,甚至一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东西,你就会忍不住发脾气。

这就是前额叶皮质张开时,所对你产生的影响。然而换一个角度想,当你内心十分平和,前额叶皮质处于闭合的状态时,这些小错误,也并不能引起你的怒火。

因此,家长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其实原因不外乎有三点。

1.孩子的的确确是做了很恶劣的错事,甚至如果放任不管,孩子会养成一个恶性习惯。或者孩子的错事,对别人和对你造成了麻烦和困扰。

2.家长本身的情绪就不佳,在工作上、家事上承受了太多疲劳和压力,甚至受到了委屈。因此,你此时也会忍不住将你的情绪垃圾倾倒在孩子的身上。

3.受你的原生家庭影响,你父母的那一代人本身也不懂得控制自身的脾气,因此你受父母的影响,控制脾气的能力也不强。

如果你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上面每一处色彩都要由父母来填。你每次打孩子就像是在树上钉一颗钉子,尽管你事后拔了下来,但留在上面的孔却永远消失不掉。

众所周知,靠打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步入青春期后会更加叛逆,每一次父母对他们的打骂,他们都会牢记在心,甚至会有暴力倾向,遇事冲动。

其次,有些孩子不会叛逆,但心理却极其自卑、内向,同时又胆怯,不愿意与外界交流。

综上所述,一个经常被父母打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起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很差,这种现象在青春期时,表现得要更加明显。

而我们反过来看那些有能力控制情绪的爸妈,他们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根据世界儿童心理调查组表示:

父母若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同样孩子也有很想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他们会更加聪明、更加阳光。

可以见得,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记得我家以前的邻居,他们家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以后,接触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这期间这个孩子学会了打架、抽烟。

一言不合就动手打同学不说,到了后来发展到都敢跟老师动手。而这孩子的爸妈,也就是我曾经的邻居,就是那种喜欢打孩子的家长。

从前,晚上经常能够听到他们家的吵闹声,仔细听都能听出来,他们夫妇在打孩子。然而现如今孩子步入青春期后,父母也不敢再打孩子了,因为孩子已经可以反抗了。

父母打孩子,不仅仅会在孩子的心中积累怨气,然而对其造成的心理伤害也是不能小看的。

以至于我们后面所看到的孩子种种极端行为,都源自于曾经喜欢打骂孩子的父母。在这种被伤害的背后,所经历的是父母所看不到的心理扭曲。

父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手

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心头宝贝,谁会忍心去打骂呢?

然而的的确确,高中化学辅导做父母的都懂得,孩子如果气人的时候,是真的气人。本身你身心疲惫,然而孩子也不给你省心,你让他做什么,他偏跟你反着来。

因此,知道自己要控制不住情绪之前,首先要让理性的思维跑到最前面。

1.把希望孩子做的事,转化成行动

很多时候我不希望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走神,但只要父母一离开做自己的事,孩子就会偷偷玩起来,很多爸妈都会为之恼火,认为孩子不听话。

其实这就好比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做过的“棉花糖实验”,在实验中,这位美国心理学家手中拿着一块棉花糖。

同时对小朋友说:“你现在可以拿走这块棉花糖,然而你若是再等待两分钟,你就可以从我手中拿走两块棉花糖。”

然而将近百分之70的孩子天性使然,并没有熬得住那15分钟,只拿了一块棉花糖跑开了。

换句话说,孩子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辨认是非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们难以控制自己按照父母期望的那个样子去做。

因此,与其生气、打骂孩子,不如让孩子去行动,同时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就比如,如果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不肯专心,那么妈妈可以在孩子的旁边陪着孩子读书。一是孩子不敢再轻易走神,二是也给孩子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惯于专心写作业了。

2.进入呼吸30下的冷静思维

比如当孩子打碎了盘子、打碎了别人家的玻璃、把同学打哭了、忘记带钥匙了等等会惹得父母生气的事情。

当发生了这些时,介于即将要发火的边缘,忍住不说话,闭上眼睛深呼吸,呼吸到第30下的时候,此时的你会冷静很多,也没了心思再去跟孩子发火。

同时也避免了言语过于偏激,伤害到了孩子。

同时,当遇到孩子犯了过于严重的错误时,父母也同样要使用这个方式,进入呼吸30下的冷静思维,让自己冷静下来。

只有当你更冷静的时候,才能更理智地处理孩子犯的错,以及父母要替孩子所承担的后果。

3.不要把孩子当初“替罪羊”

很多时候妈妈本身情绪不好,也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就成为了惹恼妈妈的“替罪羊”。

因此,在发脾气之前,有3秒钟的思考时间,妈妈要第一时间去想,孩子所做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惹恼自己。

同时也要在这3秒钟的时间里去思考,孩子所犯的错误,到底值不值得自己去动手打孩子。

尽管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就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骨肉,但说白了,孩子其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也有思想、他们也有尊严、他们会伤心,因此妈妈也要懂得尊重一下孩子的情绪,不要轻易地伤害他。

对孩子的家庭暴力,就是一种伤害,即便你事后去弥补,对于孩子来说,这段记忆也忘不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