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代替的父母,知道危害有多大后一定要学会放下

标签:
海风教育教育一对一辅导一对一教育育儿 |
暑假带娃去参加一个木工活动。到场的有10来个孩子,都是6-10岁的孩子。有专业老师指导孩子们从锯木头开始,然后拼接成小车,最后上颜色。
看到好多同去的家长,有的怕锯子伤到孩子,帮孩子锯木头的,有的帮孩子拼接的,以免车子变形了,还有的家长帮忙上颜色,嫌娃上色太慢。
其中有个小女孩,8岁左右,全程坐在那边放空,一脸的漠然,所有步骤几乎都是奶奶一手包办了。也有孩子积极主动的想自己动手,但是家长不断的指责和插手,一场你来还是我来的拉锯战不断上演。。。
可以这么说,带娃10年来,这样的场面简直是太常见了。
家长们好像都习惯了,这个你不行,我来,这个你做不好,我来,这个你不会,我来。。。
有的家长真的是爱的太深,恨不得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忍心让孩子做一点点家务干一点点活儿。毕竟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都当小皇上一样地供着,哪还舍得让孩子干活啊。
也有的家长是太过挑剔,性子又急,又追求完美,过程稍微有点瑕疵就唠唠叨叨的批评,以至于孩子放弃自己动手任由家长代劳,只期待少听一点唠叨。
还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趁自己身体还硬朗,能帮孩子多做一点就可以让孩子少吃一点苦,觉得自己当父母的吃苦是正常的是应该的,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做什么都心甘情愿,但是,这些家长没想想,
家长不放手,孩子何时才能长大?
家长包办代替,是最常见的教育误区,可惜很多家长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包办代替!但是,家长们的包办代替真的对孩子的危害很大。着实不能小看这个错误行为带来的隐患。
一,阻碍孩子动手能力的提升。
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有从不会到会的一个过程。孩子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感受这个学习过程,真正学会某一个技能。
家长过度参与,让孩子无所适从,丢失了一个动手学习的机会,问题是,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让孩子一直没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是很遗憾的事情。
二,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有时候,孩子在学习动手的过程中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虽然没做到老师的要求,或者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江苏小学视频辅导和老师要求做的不一样的时候,家长都在第一时间扼杀了这个创造力,让孩子按部就班的按照既定的要求去做,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创造力,这个情况多出现几次,孩子的创造力就很难再出现了。
三,扼杀了孩子的意志力。
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有时候,孩子的精细动作可能做的不够好,手工做的不够完美,那,又如何呢?一次失败,2次失败,3次失败,孩子在失败中学习成长,这个过程本身就非常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心。
家长的包办代替让孩子无法体会这个过程,也无法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心。这个损失可比一个不太成功的手工的损失更大啊。
四,让孩子极度没有自信心。
只要是给孩子报的适合孩子年龄段的活动,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如果家长一再地打断孩子的操作过程,唠唠叨叨地说这里不行那里不行。这些行为和语言是非常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
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
家长为什么要不断地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从小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才是正取的做法。有多少孩子因为缺少自信而错过了天赐良机。
五,使孩子没有责任感。
家长包办代替习惯了后,孩子也觉得理所当然都是应该父母做,而不会觉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面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了,遇到父母稍微做的不顺心就会叫喊哭闹,也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更不会觉得应该为父母为社会做点什么,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等孩子长大了,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拼不过别人的时候就觉得是父母没安排好一切,怨天怨地怨父母,甚至待在家里不出门找工作,成为一个啃老族还心安理得不愧疚,好像一切都是父母欠他似的。极端的甚至会有点反社会人格倾向。
这不仅仅害了孩子一辈子,让孩子无法生活自理,还给家长自己增添了一个极大的负担。也给社会增加了一个寄生虫。
日本高官就亲手杀死自己的啃老族儿子,因为不杀这个儿子,儿子有可能会伤害旁边的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亲生父亲。血的教训啊。
家长能为孩子包办代替一辈子吗?
绝对是不可能的。孩子迟早会走向社会,面对竞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家长痛苦哀叹也都来不及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真的需要提醒自己,不能再包办代理了。具体怎么做呢?
一,鼓励孩子动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是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小时候都是特别爱动手干活的,啥事都抢着干,只要家长不包办代替,保护孩子的动手欲望和机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即便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曲折的,不熟练的甚至是在帮倒忙,但是都是一种成长。
家长要充满热情的鼓励孩子多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宽容对待孩子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让孩子的不完美逐渐变得越来越完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和动手的热情。
二,遇到孩子做不下去的时候,多引导孩子想办法而不是直接插手帮忙做下去。
很多事情,孩子想做好,但是经验有限,力量有限,能力有限,做不好是正常的。
家长要接受并适当地引导孩子,多想想解决方案,看看有什么办法解决困难。
不包办代替不代表对孩子不管不顾。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给一点思路和方法,启发孩子多想想,还能怎么办呢?赞美孩子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做木工活的时候,很多孩子用不好锯子,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多换几个角度试试哪种方法最省力气,锯的最好看,而不是直接说我来,拿起木头就锯完了事。
真正地帮孩子成长。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
三,家长学会演示和指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妮妮妈妈就特别擅长指导妮妮做家务。每次妮妮妈妈要套被套的时候,都会把妮妮喊到身边,边套被套边讲解,每一个步骤如何操作。
甚至扫地的时候都会喊妮妮,说,你看看,这个房间如何扫地才能扫的更干净,哪些地方也要扫到,怎么才能扫地更省力。都会边干边演示边讲解。
后来妮妮住校,自理能力特别强,同学们都超级羡慕妮妮什么都会做而且做的那么好。
妮妮说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看到妈妈做家务,妈妈都详细地讲解了每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所以,妮妮一动手就像模像样的特别能干。
想让家长放下包办代替是不容易的,但是,必须放下!
因为只有放下,孩子才会有自信心,有责任感的面对社会和家庭,才能真正的成长成为一个独立,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