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泉州的佛教(四)——承天寺
(2014-05-26 11:52:13)
标签:
佛学泉州承天寺 |
分类: 宗教博物馆 |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府城南俊巷鹦哥山,原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南南唐后周显德中,改建为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康熙三十年(1691年),郡人施世纶重修承天寺。1930年正月半,弘一法师来泉挂锡承天寺,居三月余。1935年10月又至寺讲“律学要略”。
承天寺有一座元代石炉,炉盖上刻:“泉城孙府前保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时大元至正丁未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吉日。化主实裕、住山实和敬题。”
蒲力目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伊斯兰教徒,一位伊斯兰教徒,陪同他的佛教徒妻子泉州人李二娘仔,到佛寺施舍,祈求今世与来世康安幸福,这为伊斯兰教史上所罕见。但却表明了元代泉州中外姻之普遍,以及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绝对互相排斥。
五代的闽国系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闽王王审知的继承者之一王延羲(后更名为曦)在执政期间曾铸造发行“永隆通宝”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市第三中学和承天寺后院先后三次出土“永隆通宝”钱范,随后,福建省博物馆经国家文物总局批准,于2002年4月在承天寺后院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永隆通宝”钱范,还发现了与铸钱相关的器具。
经考证,“永隆通宝”钱铸造于闽景宗王延曦永隆四年(942年)八月至永隆六年三月,烧造期很短,采用“一钱一范”浇注法,直接用于铸钱的子范,铸成即毁范取钱。这些当年被遗弃于官府铸地的钱范,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能留存至今且依稀可辨者确属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永隆通宝”陶质阴文钱范是我国有史以来惟一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钱范,它不仅证实“永隆通宝”的铸地是泉州,填补了中国钱币铸造史上的空白,而且改写了自唐以后无硬质陶范的记载。
承天寺十奇诗碑:宋王十朋题有“承天寺十奇诗”。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书法家张瑞图书刻于石碑上。题《宋王梅溪先生题承天寺十奇诗》,落款为“天启丙寅书于湛初上人之无垢轩中果亭居士张瑞图谨书”。诗刻有四方,原镶嵌在承天寺庙壁间,现移置开元寺泉州市刷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