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泉州的佛教(二)——开元寺
(2014-05-23 09:31:14)
标签:
佛学泉州开元寺 |
分类: 宗教博物馆 |
开元寺位于泉州城西街,是唐代以来闽南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原为黄守恭“桑园七里”的一部分,因建寺前桑园遍开莲花,初名“莲花寺”,直到现在,大殿西侧还有一株开过莲花的老桑树,迄今已有1300多年树龄,堪称世界之最。又说建寺时,常有紫云盖顶,又称“紫云寺”,黄守恭是“紫云黄氏”的开基祖,寺内檀越祠是“紫云黄氏”的祖祠。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下令各州建开元寺,才将“莲花寺”改名为“开元寺”。大中年间(847—860年),天竺僧人智亮(袒膊和尚)驻锡开元寺东律院弘传佛法。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审邽重建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落成,黄滔作文勒石以纪其事。据《泉州府志·版籍志》记,五代王延钧“遣官弓量田土,定为三等。以膏腴田地尽入寺观,民间及得其硗窄者,先后如王延彬、陈洪进诸家,多舍田入寺……故寺田产米比民业独重焉”。王延彬还创千佛院,延僧省僜居之。天复元年(901年),判军事朱弘宵创地藏院,并置寺田延接僧行昭居之。王延彬为外地来泉之高僧在开元寺建清吟院、清凉舍、浴室院、泗洲院、法兴院、法华院、罗汉阁、千佛院、金自院、创净外白衣院、上方院、兹恩院、天佑院、建法院和报劬律院等。梁贞明年间(915—921年),节度使陈洪进延请僧栖岑演说西方《上生经》。后唐天成三年(928年),训练使陈敬通铸金身佛像。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王延彬嗣子王继崇创建清隐院,延禅僧师寂住持。后晋天福二年(937年),节度使留从效创建六祖东院,延请僧如岳居之。南唐保大间,漳州刺史董思安,其妻率子全武,在泉州开元寺建栖隐禅寺。
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120所,原额田分布于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以及仙游、莆田、龙溪、长泰等县。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政院功德使司刘鉴义,言于伯颜平章,奏合泉州开元寺120院为一禅刹,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寺僧“食常万指”。又建法堂、寝堂,延请妙恩禅师住持,为开山第一世。至元三十年中,又建禅堂、双桂堂、檀樾祠、伽兰祠和祖师堂。延祐六年(1319年),僧契祖继住持大开元万寿禅寺,垂四十年。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廷选派僧正映住持开元寺,”正映“开堂演法,众志翕然”,“竖法堂,建甘露戒坛”,百废俱修。明成化、宏治年间,开元寺出现“禅风不竟,云散四方,丛林规则,日就陵夷”,住持“主席久虚”。寺产被豪右强占,“由是寺之不能保故域者,十之七八矣”。明朝中后期,倭患日炽,明军云屯泉州,驻军佛寺,并设军火工场,“百灶云屯,烬土山积”,在防倭的理由下,寺僧和地方官员对此随意进占佛寺的行为无可奈何。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泉州开元寺僧通楫、通全与里人陈实、赵用赞等人,请求云南副使黄文炳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从寺中驱出军匠及其眷属。杨乾铭“毅然独断”,下令尽驱逐之。此后50年,由地方官和寺僧发起多次重修,开元寺得以保存。但比起唐、五代的120支院规模,“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万历《泉州府志》载,嘉靖年间寇乱兵兴,财政匮缺,明政府财政无所出,嘉靖年间下令对寺田征税六(政府)四(寺院)分。万历年间竞规定八(政府)二(寺院)分。因克剥过分,僧人纷纷诉讼,政府则认为“奸僧寻端起衅”,“捕系置对,蔓引株连”。至明末,泉州开元寺田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明代,日本有一批和尚来开元寺,带来一日本铜镜(直径约0.5米),赠给准提寺的准提菩萨。
康熙初,僧维深创建准提禅林,尊奉准提观音,宏传天台宗。僧为霖重修甘露戒坛。乾隆十年(1745年)、嘉庆十年(1805年),泉州开元寺又得到两次重修。
寺两厢有长廊。东侧有檀樾祠、准提寺(俗称小开元)、东璧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又称阿弥院殿),后改为水陆寺,现再改为泓一法师纪念馆。西长廊外侧有唐植古桑树一株,老干雷轰为三,仍然枝叶繁茂。相传为黄守恭“桑开白莲”之桑树。两廊外草坪上有东西双塔凌空对峙。
自紫云屏照墙,经天王殿山门,至百柱结构之大雄宝殿,上登甘露戒坛,抵藏经阁,形成一完整的古建筑体系。其飞天乐伎斗拱、毗庐莲座木雕、释迦护法泥塑、镇国仁寿双塔、须弥座身石刻,都是我国古代建筑之科学艺术精华。
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舍利指尸体火化后留下的结晶体珠状物。最初是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当作真身加以供奉礼敬,后来,德行高尚的和尚的舍利也受到崇敬。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死后留有舍利八斛四斗,被摩揭陀国王阿阇世等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回去建塔供奉。释迦牟尼舍利在东汉进入中国,宋皇祐元年(1049年),曹太后命宦官将宫中所有佛舍利迁到开封府洪福寺中安藏。崇祯七年(1634年),农民起义军攻下通许,洪福寺被毁,后在修复舍利塔时在旧塔的第四层位处发现一石匣,里面有七个放着佛舍利的水晶瓶、一个装有佛骨的银瓶。当时在场的中州监军、江苏宜兴人曹安祖私取一瓶带回原籍,欲在城南建塔供奉,后因病作罢,把舍利瓶托付嘉兴的曹愚公居士,曹愚公再转付永觉和尚(即撰写《泉州开元寺志》的鼓山涌泉寺高僧释元贤)。永觉和尚在河南新乡东部延津宝善庵立塔供养,但从中分出78颗给福州鼓山涌泉寺。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住山僧道沛的主持下,由众善士在涌泉寺净业堂前建正法藏殿,左右安藏两部大藏经,又有比丘和信众在殿中造塔,供养三山居士林得山所施一灵牙和永觉和尚分来的78颗舍利。
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在开元寺甘露戒坛附近,高约2m,幢身刻“本师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
拜庭:位于天王殿后的大庭院,面积2800平方米,古榕垂阴,旁列唐、宋石塔、石经钟。是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祈拜之地。
紫云大殿:亦称大雄宝殿,1604年特大地震受毁,“崇祯丁丑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原立柱百根(现内槽减去六根,余96根),故又称“百柱殿”。殿内石柱和柱础石形式多样,柱围达二米,秀巧精致。大殿为木构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面宽9间,进深6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殿顶内部斗拱重叠,构造特殊,利用仰莲状的柱头栌斗雕刻二十四尊半人半鸟的飞天乐伎,起到支撑梁柱重力作用,是国内仅见的抗震独特结构。
殿中铁铸香炉为清代郑芝龙供奉。殿前月台基座砌有青石浮雕72幅,殿廊柱有雕刻印度神话故事的精美青石方柱两根系泉州婆罗门教寺遗物,为明代修殿时移用。
紫云大殿供奉的是密宗的五方佛:主佛毗卢遮那佛,东方阿南(人字旁)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这五尊佛像都是黄金妆身,体态丰腴,容貌慈祥,跏趺在莲花须弥座上,含目静息,双手作各种印相,富有浓郁的唐代风格。
紫云大殿的后殿,即五方佛的背后,供奉着一尊圣观音。圣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依次是千年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四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圣观音在六观音中类似千手之异相,是寻常观音菩萨,容易与众生亲近。这尊观音形象典雅,面容慈祥,头戴宝佛冠,双目微闭。上穿通肩天衣,项胸挂满璎珞珠宝,胸腹处结一朵莲花,下身裙裳褶纹流畅,双手迭放脐下作法界定印。
甘露戒坛:开元寺中轴线主体建筑之一。五层,重檐八角攒尖式。坛顶部如意斗拱层叠如藻井,繁复精巧,俗称“蜘蛛结网”:斗拱雕饰飞天乐伎。戒坛是出家人受戒的场所,明末清初在我国有戒坛四处,一处是北京戒坛寺,一处是杭州昭庆寺(已湮不存),一处是被誉为律宗第一山的江苏句容县宝山龙昌寺,一处就是泉州开元寺。
甘露戒坛的坛台做方形五级,表示五分法身(以戒、定、慧、解脱、解脱智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总高3.7米,最高一级供奉卢舍那佛,与紫云大殿供奉的卢遮那佛相应相合。围绕卢那舍佛的四周,依层级上下,分别供设四胁侍菩萨、二神将、佛父、佛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以及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和八尊金刚力士。
在坛台第二级的束腰部位,辟有64个神龛,供置密宗护三皈、护五戒和种祛邪除恶,灭病消灾的61位神王牌位,另三龛的是护三皈、五戒的题目总要。这61位神王与东晋帛尸梨密多罗所译《灌顶经》所列的神王完全相同,所以甘露戒坛更具密宗曼荼罗的轨制。而北京戒坛寺是三级戒台,最上摆设十把交椅,是僧徒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戒台四周束腰部位辟有神龛113个,供置的是神像而不是牌位,不具有曼荼罗的意味。
东西塔:在开元寺里,分为东塔和西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凌空对峙在寺中轴线两旁。它们是中国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咸通六年(865年),开元寺僧文禅师在寺东侧建成九级木塔,名镇国塔,俗称东塔。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七层砖塔。从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祐十年(1247年)才改为石塔,历时12年之久。西塔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建成七层木塔,号无量寿塔,俗称西塔。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塔。淳熙间(1174—1189年)改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建成石塔。其时,为测量两塔的高低,传说有两人分别乘张开的雨伞而降,先着地者为低,结果从东塔而降者平安,从西塔而降者死,故有“东塔神,西塔鬼”之说。东塔高48.27m,西塔高45.06m,塔平面上呈八角形,五层五檐,全由花岗岩砌成,楼阁式仿木结构,顶上有铸铁塔刹,传说原是金的,日本侵华时偷梁换柱换成铁的。每座塔的重量达500万吨,据说为了建塔,堆土垒石,这个土质斜坡从西街堆到现涂门街,这也是涂门街名称的来由。塔的每一层都有真人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须弥座转角处雕有16尊负塔侏儒。
东西塔包含了丰富的佛教内涵,是泉南佛国的必然产物。
两塔东西相望,东塔代表人间裟婆世界,即人类社会,指人类社会灾难深重不堪忍受;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即佛教向往的西方净土,那里“无有众苦,但受极乐”,阿弥陀佛是接引人们到极乐世界的接引佛。东西塔都是五层,象征了佛教的五乘之说。“乘”就是舟、车一类的交通工具,佛教用这个字来比喻5种修行道路: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人天乘含人乘和天乘,人乘指能修“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戒杀、盗、淫、妄、酒)的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来生才不会轮回去做畜生、饿鬼而再轮回做人;天乘指能修“十善”(不犯杀、盗、淫、妄、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的人,来世就能生天界。东塔第一层浮雕象征人天乘,上面的天龙八部、四大天王、金刚神将,就是在护法守塔,降魔镇邪。声闻乘指所闻佛的言教,悟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之理而获得解脱的人,主要是获得罗汉果位的佛的弟子。东塔第二层的浮雕象征的就是声闻乘,是些灭尽一切烦恼,不再生死轮回,接受天人供奉的16罗汉。缘觉乘指悟到缘起之理而获得解脱的人,东塔第三层象征缘觉乘,上面的浮雕都是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创始人及历代著名的高僧。菩萨乘是指修六度法门(指到极乐彼岸的六种办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苦),超越三界,达到无上觉悟的“大涅槃”法界而成佛。东塔第四层就象征菩萨乘,上面浮雕具有大法力,大神通的八大菩萨。东塔第五层的浮雕是“天上天下,以我独尊”的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变相法身,象征佛乘。东塔是释迦牟尼佛的象征,因而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有40方佛本生故事:毗蓝诞瑞、太子出游、沙门示相、逾城出家、雪山苦行、连河澡浴、道树降魔、天王争钵、钵降火龙、流水活鱼、育王迁寺、经乘白马、僧到赤马等等,表现了佛陀成道,佛法传布的内容。西塔象征极乐世界,塔的八角八面造型象征着八方上下都是光明净土,须弥座有48方花卉鸟兽图案,正是极乐世界的标志。
东西塔还有四幅浮雕特别引人注目,它们是: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猴行者孙悟空和胡须观音。萧衍四次舍身入寺,萧统步其后尘,“崇信三宝,遍览群书,在宫中设三慧殿”,这样他们就有资格列入菩萨乘浮雕。塔上的观音有胡须,说明南宋改建石塔时,还保留了印度佛教男性观音的造像。因西塔有孙悟空浮雕,日本的中野美代子教授写了《孙悟空诞生》一书,认为《西游记》的孙悟空“生”在泉州,泉州是《西游记》的发源地。其依据主要有:1、唐人笔记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里梁朝欧阳纥平南到福建长乐,他的妻子被白猿精俘去的故事;2、明人洪梗《陈廵检梅岭失妻记》里广东南雄沙角镇巡检陈辛之妻,在福建附近的梅岭,被一只猢狲精夺去的故事;3、南宋莆田人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中有“取经烦猴行者”诗句;4、南宋鄱阳人张世南《游宦纪闻》记福建用福人张圣者有“苦海波中猴行复”偈句;5、福建某些地方有崇拜猴子的习俗;6、主要是泉州西塔有孙行者浮雕;7、中野教授特别强调,孙行者一个斤斗能翻越十万八千里的本事,是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的影响。哈奴曼为救公主,曾从印度一跃至愣枷(今斯里兰卡),而这个故事是从海路传到泉州的,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就有哈奴曼浮雕(今藏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明万历间,泉州大地震,塔顶盖折。时詹仰庇闲居泉州,主持修葺,恢复原貌。事毕,詹仰庇题七律《咏双塔》:
晴光闪烁天中落,紫气飘摇云外寒。
过雁犹惊明月动,腾龙误作宝珠看。
欲擎霄汉惭无力,万古孤高一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