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渭在桂林刻《养气汤方》
(2013-07-10 22:18:45)
标签:
文化健康历史 |
分类: 泉府人物 |
宣和四年(1122年),时任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的晋江人吕渭,为向当地民众推广避免染岚瘴之病的药方,在广西桂林市南溪山刘仙岩,刻了一贴法瘴的药方《养气汤方》。这一碑高0.5米,宽0.65米,楷书,每字径0.02米,注文每字径0.01米,共195字。包括药名、份量、制法、服法及疗效。全文于下:
“按《广南摄生论》载《养气汤方》:附子,圆实者,去尽黑皮,微炒,秤四两。甘草,炙,秤一两。囗黄,汤洗,浸一宿,用水淘去灰,以尽为度,焙干,秤二两。囗囗囗囗右三味同捣,罗成细未,每服一大钱,入盐点,空心服。皇祐·至和间(1049--1057年), 刘君锡以囗囗事窜岭南,至桂州遇刘仲远先生,口授此方,仲远是时已百余岁。君锡服此汤,间关岭表数年,竟免瘴岚之患。后返襄阳,寿至九旬。尝云:闻之仲远曰,凌晨盥栉讫,未得议饮食,且先服此汤,可保一日无事。旦旦如此,即终身无疾病。宣和四年上日,朝请郎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章事晋江吕谓记。”
这个方剂只有三味药:附子、甘草和口黄(此处因损缺一字,不知为何“黄”?)。方法不复杂:用四两去了黑皮的附子微炒,加上二两经过浸泡、焙干的口黄,再配以一两炙甘草,将此三味药同捣成细末,经网罗筛过即成。每次服用时,加一点盐,于饭前空腹服用一大钱。
吕谓当时是掌管广西粮仓和农田水利方面的重要官员,他在碑文上说,这个药方很灵验,早年曾经有一个叫刘君锡的官员因犯事被流放到岭南,此君有幸遇到一位百余岁的老者刘仲远,刘仲远传授给他此方,并嘱咐说,每天清晨早起,梳洗完毕后,空腹先服用此汤,可保你一日无事,天天如此,便可以终身没有疾病了。刘君锡遵嘱服用此汤后,虽在岭南数年,竟免除了岚瘴之患。刘君锡后来回到了家乡,常年服用此汤,很健康地活到了九十岁。
碑文中提到的刘仲远,名叫刘景。刘景早年是屠夫,因杀生太多,有所悔悟,于是,放弃屠宰外出经商。一日,路遇一道家方士,两人饮酒畅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态。方士拿出一片铅赠刘景,说:“这东西很神奇,能把铜铁制成黄金。”刘景很高兴接受了下来。没多久,刘景遗失了方士所赠的铅片,不知何故,刘景从此自号大空子,云游四方,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刘景云游至京师,客居在一个叫贾昌朝的官员家中,一住就是20年。此时的刘景,贾府的优越条件使他无须为生活担忧,在安心修炼中,他脱胎换骨,彷若神仙,无论春夏秋冬,只需穿一件衣服,整天不吃饭,只是饮酒大笑,旁若无人,与人谈论老庄、《周易》时,深奥而玄妙。直到皇佑年间,刘景才返归故里。回来时,刘景容貌气色如同少年一般,而其妻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刘景选择了南溪山一个岩洞为修炼之处。每当妻子儿女到岩洞去看望他时,山野中的毒蛇猛兽皆不能靠近。嘉佑年间,广西转运使李师中曾去看望他,并赠诗一首。到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某日,刘景忽然把儿子召来嘱咐说:“我死后用火葬我。”就在当夜,刘景无疾而终,享年118岁。就在儿子遵嘱举火要焚烧棺木时,只见棺木突然自动开启,大家定睛一看,不见刘景尸身,仅存衣袍腰带鞋子而已。众人知其已修炼成仙,于是,刘景居住过的这个岩洞就有了刘仙岩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