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乔布斯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标签:
财经创业投资读书乔布斯 |
http://s2/mw690/c0fc0a96ge06935704731&690
============正文=========
这是一本有着奇怪名字的书——《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很怪异,很混搭。
事实上,它的内容也同样混搭。既像是游记:记录作者父子二人与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的经历;又像小说:追忆和寻找一个在柏拉图《对话录》中出现的人物斐洛特的足迹和他在理性二元论中的思索和挣扎;当然最主要的,它其实是一本哲学书,反思理性对现代世界的伤害,希望用良质调和理性与浪漫的分裂,在物我两忘中达到认知的最高境界。
很好奇,这样一本看起来比较枯燥的书,何以在西方世界会有1000万本的发行量?更奇怪的是,明明读得很艰难,我还是花了整整一个月将它读完了?
先看一下作者吧:
本书的作者名叫罗伯特•M.波西格(Robert
“60年代”,在西方的语境中,一直是一个有特别意思的年代,在文学上,是以克鲁亚克、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派;在流行文化上,是以披头士为代表的嬉皮士运动;在哲学上,是安兰德倡导的“自私的德性”。以理性为取向的西方文明在狂飙突进的过程中,被全方位地反思和追问,嗑药、禅修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趣味,我几年前去徒步的尼泊尔安娜普纳环线,也是那个时代的嬉皮士打造出来的经典线路。
如果了解了以上的背景,是不是对《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诞生和作者波西格的28次休克治疗有所理解。
看完整本书,我其实是有点得意的。因为作者为理性困境所开具的良方,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本来就是固有的,作者千辛万苦所找到的“良质”,无非就是顿悟中的感知。
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差异,就像是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异,文科生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理科生总是要在分析了内部的机理和逻辑结构之后才会确信。
波西格认为良质介于“心”与“物”之间,因为经由我们的思想所意识到的总是存在于过去,而未来则存在于我们的计划之中,所以,真实总是存在于你所看到的一刹那,且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之前,就像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那是一颗树,良质就是你在看到和意识到之间那一小段时间的感知。
理性,是对他人的模仿,由理性构建起来的学习能力和知识体系,其实就是在不断强化和训练我们的模仿能力,就像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的:“所有哲学都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如果一味循着理性的路子,那么,我们的所有思考无非是对理性的拓展、对前人的接近。
说到这里,我怎么突然觉得波西格的思考其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呢。
虽然,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天然有浪漫认知的倾向,但是,我们所有的教育和知识体系都指向了理性,甚至还有意贬斥浪漫认知的价值,以致于创造力和美感反而成为了我们的缺陷。
我不知道乔布斯究竟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乔布斯本身就是60年代思潮的一部分,他也嗑药、也禅修,也同样游学印度,作者的困顿也同样是他的迷惑,只不过乔布斯没有走向分裂,而是用ipod、iphone构建了科技和人文十字路口的经典,良质,就是乔布斯时代苹果文化的精髓。因为寻找良质,波西格奔溃了,而乔布斯实践了波西格的思想。
=============================
比搞清楚“良质”本身更有趣的是,了解当时的西方人怎么这么顶真文明的困境,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一方面,我们缺理性,现在我们连浪漫也不具备,只剩下理性和浪漫的残余——“朴质”,这也是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基础。
==============================
题图:乔布斯在打坐
http://s14/mw690/c0fc0a96ge069396e602d&690
聚焦热门趋势、解读商业模式、分析创业项目、分享投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