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分析

(2014-05-14 09:40:33)
分类: 教学设计

25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1825倍数的特征。

【教材简析】

本单元知识是整数认识的又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及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基础,教材选取了具有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关于25的倍数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交流、验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总结。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第二课时教学。

【设计理念】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教学目标】

1、经历2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验证、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在总结出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25倍数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数字卡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   游戏巩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模型

谈话: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你们高兴吗?好多同学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准备了很多精彩的节目。课件出示(交谊舞、圆圈舞、)这是我班同学为大家准备的交谊舞、和圆圈舞。

1、出示情境图,寻找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发现:

1)跳交谊舞的2人一组,12人。

2)跳圆圈舞的5人一组,共15人。

3)叠罗汉的3人一组等。

2、谈话:如果跳圆圈舞,还可以选多少人参加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202540等)

3、谈话:17人行不行?为什么?参加的人数必须是5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必须都是5的倍数。

4、谈话:如果参加交谊舞,应选派多少人?

   学生可能列举很多不同的数(如682014等)。

谈话:这些是2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都是2的倍数。

5、谈话:如果叠罗汉,参加的人数应该是3的什么数?

   生可能回答:都是3的倍数。

6、谈话揭示课题:今天先来探究2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引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六一儿童节排练的节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构建模型

1.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利用探究案合作学习

  学生圈数、探究、交流。发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5的数。

2、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

3、自主阅读教材认识奇数和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谈话:继续观察百数表中的最后一列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可能回答:

1)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这些数个位上都是0

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师生举例判断。

【设计意图】此环节先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再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最后认识奇数和偶数,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5。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地就能说出,此时学生心中的模型意识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再学习2的倍数的特征,自然而然观察个位,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本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验证、总结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奇妙。

三、游戏活动,应用模型,

1、利用训练案

学生先自主做题,全班交流订正

2、游戏活动

游戏卡

1、学号是5的同学站起来

学号是2的同学鼓掌。

(采访站着还鼓掌的同学:学号是多少?为什么站着还鼓掌呢?)

2、学号是奇数的同学站起来,问:坐着的同学学号都是偶数吗?说明什么?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

并说明这个号码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

数字位数这么多,你是怎么判断的?

4、准备数字卡片,随意抽取两张,男生判断是25谁的倍数? 女生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5、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 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   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  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 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609十张数字卡片(和老师游戏)

(1)  摸出几可以和“ 5”组成2的倍数。

(2)  摸出几可以和“5”组成5的倍数。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25倍数的特征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回顾总结,梳理提升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方面谈收获。

知识:

125倍数的特征,奇数、偶数等。

2、方法:通过列举、分析、验证、总结等方法发现、归纳特征。

3、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心里很高兴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谈谈自己在学习方法及其他方面的体会,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善于反思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最后:学号是奇数的同学拍手先出教室,学号是偶数的同学后走出教室

 

  

 

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所提出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现人数必须是253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5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05,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通过验证,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25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认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线教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研究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数学的魅力。

 

滦镇内苑小学

                                                               李锦博

2013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