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年第二学期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听评课报告(一)
(2013-08-12 13:28:26)
标签:
教育 |
一、背景:
1.任教教师:杨敏,中学一级。
2.教学内容:Unit
6 Reading A
3.课堂类型:阅读。
4.观察教师:徐惠岚、江剑兴、刘淑琴、刘梅、杨君怡、付秋愉
5.活动背景:通过本堂课例探讨尝试运用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活动;为本科组的第一次全新的课堂观察活动提供案例;努力为教师寻找新的观课角度,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以及不足处;尝试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实施“关注课堂、提高效率”为主线的学科教学活动,让教师学会从课堂观察的实践中学习。
二、课前会议:( 2013年5月13日,第3节课)
(一)杨敏老师说课
1.
教学内容:Unit
6
2. 教学重、难点:1.学生对整个小说故事内容的理解。
应对策略: 采用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激发阅读兴趣.
2. 学生可能不熟悉拼图阅读的第一次操作。
应对策略:清晰讲解规则方法。
3.学生的一些阅读微技能比如的scanning, skimming and intensive reading提高。
应对策略:设计各个不同的阅读任务来训练学生。
4.课堂中应该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用英语做事情”的教学理念。
应对策略:将各种提高学生能力的活动设计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
3.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45名年龄为12到14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三分之二为女生,大部分学生对着英语学习有着热情,也有自信来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为初二的学生,升学的愿望和他们自己本身享受的学习乐趣的过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的内因和外因。作为青少年学习者,他们中大部分是视觉学习类型,在课堂中还是需要大量的合作和互动。有个别学生如Tommy和Delanter在英语课堂容易走神,Remilia可能基础较差,需要特别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坐在课室靠近讲台的地方。
4. 教学设计:(1)本科教学环节Step 1 :Warming up
Step2:Scanning and prediction
Step3:Second reading
Step4:Third reading
Step5:Draw a time clue
Step6:Retelling story(Delayed correction /praise for good use of language)
(2)创新处:采用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激发阅读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开展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杨老师与观课老师的交流
1. 付秋愉:拼图阅读对你的学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操作方法对于人数较多的大班来讲好像有点困难, 学生对于阅读的方法和规则的了解是否需要大量的时间,你准备如何布置任务?
杨 敏:我会在PPT中给出学生们阅读的步骤以及相应的图示,必要时加以中文解释。
付秋愉:那么这节课中你的任务布置会对学生的理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就从你对学生的任务布置的有效性为观察点。
杨敏: 好的。 我非常需要您的观察以及帮助。
2. 徐惠岚:阅读课堂中有学生大量的阅读活动,我想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来了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刘梅:根据你的说课,好像课堂中的任务设置还比较多,是否能够合理完成教学设计中的所有步骤呢?
(三)杨老师与六位观察老师讨论后确定的观察点
付秋愉: 教师教学·教师任务布置的有效性
徐惠岚:学生学习·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
杨君怡:课程性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江剑兴:课堂文化·教师的目光分配
刘淑琴:教师教学·教师的理答方式
刘
三、课中观察:(2013年5月15日,第3节课)
(一)观察工具
观察表
摄像机
(二)观察位置的选择
江剑兴、刘淑琴、刘梅三位老师不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选择的观察点在后排。付秋愉、徐惠岚、杨君怡老师需要从正面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坐在学困生和学优生集中的区域。
(三)观察过程
课前。观察者于课前五分钟进教室,付秋愉老师询问了两位学困生和两位学优生的预习情况。
课中。各位老师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表进行记录、即时反思等。在学生讨论环节时,观察者进入学生中间,观察他们的讨论。
四、课后会议:(2013年5月15日,第4节课)
(一)杨老师课后反思。
1.目标达成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三个:目标一是学生能够理解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这一故事、了解英文小说的要素并能够简要复述故事。跟据学生完成我设定的各阅读任务情况,可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但时间的安排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课堂内复述故事,只能留作家庭作业。目标二是学生能够提高阅读微技能。通过观察和学生给予的反馈,拼图阅读法在本堂课中的操作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花了比预想更长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他们要做的内容。目标三是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学生整堂课中都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中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2.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
由于新的教学方法的采用,我觉得本堂课中我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都被学习任务所吸引。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们不仅在原来的小组里合作,更要临时组成新的小组交流,这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与更多人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里活动起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我也能够总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告知答案,这样使得课堂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我能够作为组织者、观察者、帮助者而不是旁观者。
但是在讲述阅读规则以及要求时还是讲解过快,只顾及了一些学优生,忽略了学困生的理解,没有及时来检查自己的指令是否得到正确理解。
3.教学生成
本节课大部分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但最后一个任务是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是对语言的输出。结果由于在做阅读过程中耗费太长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完成最后一个任务。结果不尽如人意。
(二)观察者报告观察结果
付秋愉老师:
教师任务布置的有效性
|
教 学 环节 |
任务名称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
|
指令是否清晰 |
所花时间 |
呈示方式 |
本节课的知识点 |
是否明白指令 |
完成任务所化的时间 |
应答是否流利 |
是否用到本节课的知识点 |
|||||
|
Step1:Warming up |
1.Mini –survey 2.vocab |
Yes |
1min |
T-S talking |
vocabulary in Reading A |
Yes |
11mins |
yes |
YES |
|||
|
Step2:Scanning and prediction |
Scan and predict |
yes |
1min |
PPT&talking |
Prediction |
YES |
1min |
Yes |
YES |
|||
|
Step3:Second reading |
Jigsaw reading |
Yes |
5mins |
PPT & cards &demonstration |
jigsaw reading |
a little confused at first, understood later |
7mins |
YES |
YES |
|||
|
Step4:Third reading |
discussion |
YES |
1min |
T-S talking |
share the information in groups |
YES |
4mins |
YES |
YES |
|||
|
Step5:Draw a time clue |
ordering |
YES |
40sec |
T-S talking |
draw a time clue |
YES |
1min |
YES |
YES |
|||
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实施任务性教学。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
2.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杨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任务Mini-survey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授新词汇;第二个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前对他们将要所阅读的故事做预测,使得他们不会那么与这篇文章只是完全生疏地接触;第三、四个任务是拼图阅读并分享阅读信息,学生们开始对这个任务完成的规则比较生疏,但他们极力地去配合老师完成阅读任务,花了一些时间,但最终能够做完阅读,因为这是一个故事,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非常的严谨,每个学生只能读到其中的一段,学生完成方面不是太理想。最后一个任务是梳理整个根据故事的线索,以便学生能够复述故事,此部分完成较好。总的来说,根据以上提到的5个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求中,有一点缺欠的是在任务3和4 的任务涉及信息的接受、处理和传递过程中需更加改进。
徐惠岚老师:
学生活动参与的深度
|
活动主题 |
活动类型 |
活动时间 |
活动预设 |
目标达成 |
课堂实录 |
|
Vocabulary learning |
T-Ss |
11 mins |
1.Mini –survey 2.vocab |
Good |
1. The teacher aroused Ss’ interests. and pre-taught vocabulary. 01:25-12:30 |
|
prediction |
Ss |
1min |
Scan and predict |
Good |
The teacher gave Ss an idea of what kind of tex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nd to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about what it might
contain , so that they do not 13:30-14:30 |
|
Jigsaw reading |
Ss |
7 mins |
Jigsaw reading |
OK |
The teacher divided the story in four parts and gave each student a part. Ss did intensive reading to finish some exercises to comprehend the story. The students couldn’t understand the task very well at first. 19:30-26:30 |
|
Group discussion |
Ss-Ss |
4mins |
discussion |
Good |
27:30-31:30 |
|
Ordering |
Ss-Ss |
1min |
ordering |
Good |
The teacher focused Ss on the key words in preparation for retelling. 39:00-40:00 |
1.观察点说明
教学有效性最核心的内涵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一般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及思维活动达到的程度。同样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收获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深度。
2.
在杨老师课堂中所预设的各种活动中,她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导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比如在第二个活动中,学生们在阅读前被要求自己预测将会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鼓励了学生大胆推测,积极参与,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拼图阅读中重新的组合小组完成任务后回到原来小组汇报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关注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还提高了自己与其他同学交流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但一部分学生可能在与同学英语的相互交流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更多教师的细心观察、课后指导和帮助。
杨君怡老师: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观察数据:
|
观察内容 |
Step1.Warming up |
Step2:Pre-reading |
Step3:Jigsaw reading |
Step4:Post-reading |
Step5:conclude the whole story |
||||||
|
预设情境内容 |
different books |
Talk about Tom Sawyer and the picture in TB |
Divide the story into 4 parts and find the missing information |
Check the answers and let Ss put them in right order |
Review what we learnt in this lesson |
||||||
|
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保持关注度 |
学习表情(兴奋/一般/无所谓) |
一般 |
兴奋/一般 |
兴奋/一般 |
一般 |
一般 |
|||||
|
学习行为(观察/倾听/讨论/思考/计算)及参与度 |
行为 |
参与人数 |
行为 |
参与人数 |
行为 |
参与人数 |
行为 |
参与人数 |
行为 |
参与人数 |
|
|
观察/倾听/讨论/思考 |
45 |
观察/倾听/讨论/思考 |
45 |
观察/倾听/讨论/思考 |
45 |
观察/倾听/讨论/思考 |
45 |
观察/倾听/讨论/思考 |
45 |
||
|
没有参与的人数 |
学优生 |
0 |
学优生 |
0 |
学优生 |
0 |
学优生 |
0 |
学优生 |
0 |
|
|
中等生 |
0 |
中等生 |
0 |
中等生 |
0 |
中等生 |
0 |
中等生 |
0 |
||
|
学困生 |
0 |
学困生 |
0 |
学困生 |
0 |
学困生 |
0 |
学困生 |
0 |
||
|
与目标的关联性 |
学生回答情况记录 |
6 |
|
0 |
7 |
6 |
|||||
1.
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课程性质”维度中的“实施”视角。教师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必然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与措施,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必须的,情境是否利用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效度。本堂课中杨老师创设了5个情境,第一个情境中利用课室里面的图书馆导入生词的教学.
教学片断如下:
T: We have a small library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library.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brary?
Ss: Books.
T: (拿出杂志和小说)Are they the same?
Ss: No , we have different sorts of books. We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books.
接下来杨老师继续利用这个情境导入了A mini survey about reading以及本课的主题The story of Tom Sawyer.
这一情境创设是很合理的。
2. 观察结果分析及建议:
总的来说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情境设计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有部分比如第二以及第三个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教师在讲解规则时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同时,在学生做jigsaw reading时,中间有一大部分时间是完全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对于及时的检查正确答案是否拖延太久?建议教师在引入一个新内容时,规则应设计得简单易懂,学生的活动最好步步紧跟,及时检查。如果教师希望做一个对内容进行详细了解的环节,建议换成其他学生较易操作的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