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与生活》第10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2015-07-22 08:48:47)
标签:
教育 |
一、什么是测量
心理测量(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用来检测人们的能力、行为和个性特质的特殊的测验程序。心理测量通常是指对个体差异的测量,因为多数测量都是确定在某一维度上,某人与他人如何不同或相似。
1、测量的历史
西方智力测验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是英国上层社会的弗朗西斯 ·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
《遗传的天才》测量的四个重要思想:第一,智力的差异可以根据智力的程度来度量。第二,智力的个性差异成钟型曲线,或者称做正态分布。第三,智力,或叫做心理能力,可以由客观测验测得,第四,两套测试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由相关的统计分析来确定。
2、正是测量的基本特点
正式测量(formal assessment)程序应该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即信度、效度和标准化。正式测量的程序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测量。
(1)信度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某一测量工具能够得出一致分数的程度。
重测信度(tet-retest reliability):即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个测验,在两种情况下所测结果的相关程度。
变化了的平行信度(parallel forms):可以减少测验的练习效应、对测验问题的记忆,以及被试力求两次测验表现一致的愿望。
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检验,在可信度较好的测验中,这两部分的成绩相当,这时可称为内部一致性较好,具有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
不仅测量工具本身要可信,运用工具的方法也要可信,主试必须学会以一种可信的方式,采用同一个区分系统来施测。
(2)效度
测验的效度(validity)是指测验能够测得的它要测定的东西的程度。
有效性反映了测验对行为或结果(与测验目的或设计相关)进行准确预测的能力。有三种重要的效度:表面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
如果测验项目看起来与感兴趣的特性直接相关,那么测验具有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表面效应并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效标效度(criterion validity,也称为预测效度),将某一个人的测验成绩与他或她在其他标准(与测验相关)上的成绩相比较。
一种测验是否有效的条件是特定的,因此对一种测验要考虑基于何种目的它是有效的。
信度是某一测验与其自身的相关程度,而效度是测验与外部的相关程度。不可信的测验也没有效度,很可能具有较高信度的测验没有效度。
(3)常模和标准化
说明你所得分数的意义,你会将你的成绩统计常模(norm)做比较。通过查看测验的常模,你会知道分数的大致范围,以及在你的年龄和性别范围内的平均数是多少。这会有助于评价你在正态人群中的相对位置。常模使一个人的分数可以同与其年龄、性别和文化相当的人的平均分相比。
标准化(standardiztion)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所有人、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测验。
对任何测验,你应该根据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操作的常模以及测验环境的标准化程度等来评价测验分数。
二、智力测量
1、智力测验的起源
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与其他事物一样,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
1905年,第一次出版了关于可实施的智力测验的出版物。阿尔弗雷德·比奈(Llfred Binet)-西奥菲勒·西蒙(Theophile Simon)量表。
不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的平均分数被计算出来,测验的结果以达到某一特定分数的正常儿童的平均年龄来表示,这就称之为心理年龄(mental age)。
比奈的方法有4个重要特点。首先,它将测验的分数解释为对当前操作的评估,而不是对天生智力的测量。第二,他想使测验分数应用于确认需要特殊帮助的孩子,而不是污蔑他们。第三,他强调训练和机会可以影响智力,而且他也在寻找可以帮助弱势儿童的方法。最后,他用经验编制他的测验——他收集了数据看它是否有效——而不是试图根据一种特定的智力理论来编制。
2、IQ测验
有两种个体施测的测验至今还在广泛应用:斯坦福-比奈(Stanford-Binet)和韦克斯勒(Wechsler)测验。
特曼1916年发表了比奈测验的斯坦福版本被称为斯坦福-比奈测验,在特曼的新测验中,他提供了智商的概念。
IQ=心理年龄÷生理年龄×100
当18岁以下的个体的有效IQ得分为70~75,或者更低,则他们被归为心理迟滞(mental retardation)。被认为是心理迟滞的个体还必须在适应性技能等方面表现出缺陷。
1939年发表了韦克斯勒-贝尔维尤智力测验。
WAIS-R中有6个语词分测验:知识、语词、领悟、计算、相似和数字广度。这些测验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两种。5个操作分测验是对测验材料的操作。
WAIS-R适于18岁及以上的人群。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三版(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Third Edition)适于6至17岁的儿童;韦入学前和初级智力量表修订版(Wechsler Preschool and timay Scale of Inteligence-revises, WPPSI-R, Wecher,1989)适于4至6岁半的儿童。
在对同一被试的不同年龄进行施测时,韦克斯勒量表具有特别的价值。
三、智力理论
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主要是对心理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量,包括人格评定、智力评估和能力测量。
查理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在智力领域中较早地应用了因素分析,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或称为g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操作的基础(Spearman, 1927)。每个维度还与其特殊智力相关联,即斯皮尔曼定义的s。
雷蒙德·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之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晶态智力(crystallized)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它由语词、算术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定。液态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由木块图、空间视觉等测验来测定,在这些测验中,所需要的背景信息是很明确的。
晶态智力使得人们很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具体问题,而液态智力帮助你处理新的复杂的问题。
吉尔福德定义了智力任务的三个特性:内容或信息类型、产品或信息表征的形式、操作或心理活动表现的类型。
这一模型中有5个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6种产品:单元、分类、关系、系统、转换和提示;5种操作:评价、聚合、发散、记忆和认知。每一智力任务都包含这三个维度,每一个内容—产品—操作的结合,代表一个独立的心理能力。吉尔福德的智力概念具有预测价值。
2、两个超出IQ概念的理论。
(1)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它们都代表有效操作的不同方面。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斯腾伯格认为,有三种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1)知识获得成分,可以用于学习新的事实;(2)操作成分,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3)元认知成分,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到成功。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人们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新异的或常规的问题。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反映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情境智力有地被人们称为小聪明(street smarts)或商业头脑(business sense)。没有较高IQ值的人,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情境智力。
斯腾伯格的三因素智力理论认为,IQ测验并不能涵盖智力行为的全部内容。
(2)加德纳的8种智力
加德纳确定了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许多智力。每一种能力依据某一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在不同的人类社会中的价值也不同。归纳了8种智力。
加德纳的8种智力
* 逻辑——数学
* 语言
* 功能主义
* 音乐
* 空间
* 身体运动
* 人际间(社交)
* 内心的(自知)
加德纳的智力理论认为,应该对个体在许多生活情境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并将传统的智力测验视为生活的一个很小的缩影。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可定义为4个主要成分。
*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 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 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
*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EQ分——情商,对情感的理解是EQ的一种表现。
这一定义反应了情感在智力功能中起正性作用的新观点——情感可以使思维更聪明,人们可以聪明地思考他们和其他人的情感。
让我们设想这样的一种情境:老师在班上提问“伊斯坦布尔的原名是什么”。汤姆虽然看见了帕梅拉举起了手,他还是将答案脱口而出:“群士坦丁堡。”你会理解帕梅拉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汤姆夺走了她的荣誉。我们可以给汤姆一个高IQ分,但不会给他搞EQ——情商。我们对于帕梅拉情感的理解是EQ的一种表现。
测定EQ:要求被试对一系列情感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四、智力的政治
1、组间比较的历史
高达德帮助开创了宣称一些有色人种先天低等的不幸传统。
2、遗传与IQ
某一特质的遗传性评价,是指基于这一特质的得分可归因于遗传因素的变异比例。
遗传性随年龄而增长;在4~6岁时遗传性为40%,到了成年为60%,到了老年为80%!
很可能基因的规划使得环境促进了我们的基因特质,因而使遗传性变大。
遗传性是对于一个组内的估计,它不能用于对组间比较的解释,不论在客观测验中的组间差异有多大。遗传估计只与给定的个体人群的平均值相关。即使有高的遗传性估计,我们也不能确定与个体IQ或是组的IQ值相关的特定基因的贡献。
一般来说,不同种族基因的组间差别,比同一组内不同个体的基因差别要小。社会判断并不依据生物的真实性,只是将皮肤颜色或血液作为种族融合的指标
母亲对孩子智力的社会化贡献大于父亲。
3、环境与IQ
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母亲的教育水平。
富裕和贫穷能够影响智力能力,其中对健康和教育资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孕期健康状况不好和出生时低体重,对于孩子的心理能力低下是较强的预测因子。
单亲家庭,会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们玩,这会对标准IQ测验中的操作造成负面影响。
生活在贫穷条件下的人们是受歧视的,这种社会耻辱会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起负面影响。
造成IQ差异的并不是种族,而是在我们的社会和大多数国家中,与种族有关的经济、健康和教育资源。
IQ受环境影响;但丰富的环境要保持(美国领先计划研究)。
4、文化与IQ测验的有效性
对IQ测验的一个普遍的考虑是,它们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具有某些偏见。
这种IQ测量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无效而不公平的。但是,即使测验能够做到更为“文化公平”,仍存在种族间的差别。
测验中的成绩受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又称为定势攻击,stereotype vulnerability)的影响,即某一组人冒着受负性定势影响的威胁。在情境中受到刻板印象威胁影响的人表现会较差。
当黑人学生相信实验成绩可以用来检验他们的智力时,他们做得较差。
测验的情境要比测验的内容存在更多的问题。重要的是测验实施者如何定义情境。人们相信测验可以测量智力时,定势的知识才会影响表现成绩。
五、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是指就特定环境而言,个体产生新异的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1、评价创造力及其与智力的关系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即对于一个问题可以产生许多不寻常的想法的能力。
发散思维测验与IQ测验的关系:相关性很小或中等;如高于120,则其相关程度下降。原因可能是一定水平的智力会使人有机会进行创造,但人们通常不利用他或她自己的这种机会。
当评判创造力的等级时,其一致性相当高,人们可以被可靠地确定为训创造力者或低创造力者。
2、特殊创造力与疯狂
霍华德·加德纳创造力的人的生活肖像,他把她叫做E.C.:
E.C.发现她对某未知一领域的问题有特殊的兴趣,这是一个极度兴奋的时刻。在这一点上E.C.与她的同辈们无法交流,她必须独自工作。她感到自己正在突破的边缘,虽然她对此还不甚了解。奇怪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E.C.渴望认知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使她可以保持她的方向。没有这些支持,她可能会深刻地体会到某种形式的崩溃。
加德纳暗指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对创造者的定势:他们生活在疯狂的边缘,或包括对疯狂的体验。
个体会乘着癫狂的波浪进行大量的工作。如果这个人有一定的天赋,他的一些工作,并不是全部,就会很出色,但其比率并不比艺术家在其他时候创作的出色作品的比率更高。创造力和疯狂之间的关系很小。
有关特殊创造力的叙述中学到冒险的模式,高创造力的个体愿意走入“未知的领域”准备模式;高创造力的人通常会在他们希望有所成就的领域中花费很多年来获得专业知识内在动机的模式;高创造力的个体从事他们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能从创造的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六、测量与社会
争论的焦点是三个与伦理有关的方面:
* 基于测验的决定的公平性:对某些测验者而言,其代价或负性后果要高于其他人。
* 测量用于教育评价的可行性:测验不只是帮助评价学生,它在教育塑造上也起一定的作用。
以测验分数进行个体分类的寓意:测验结果作为不可改变的标签的状况。
(自己收集、归纳和整理的补充资料)
1、技能
技能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活动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技能表现为某一种动作系统,属于个体的动作经验,它区别于知识或认知经验。技能又是一种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动作顺序以及动作的执行方式,都需要符合活动法则或规则的要求,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方式。同时,技能必须通过学习及练习而获得,它区别于本能。
技能的特征:
1.初级技能是在一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模仿和练习而形成的动作系统,具有需要高度的意识控制、动作不协调、多余动作比较多的特点。
2.高级技能是按一定的方式经过长期练习而获得的自动化动作系统,即当初级技能经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其动作逐渐达到正确、精确、自如的自动化程度,也称“熟练”或“技巧”。
3.技巧表现为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技能与知识。
(一)技能与知识的区别
1.技能与知识属于不同的经验范畴。
2.知识和技能都是巩固了的概括化系统,但概括的水平不同。
3.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掌握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知识的获得要比技能的掌握快得多,而技能的形成和熟练则要比知识获得慢得。
(二)技能与知识的联系
1.知识是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熟练程度。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则有助于知识的获得与巩固。
2.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但是,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经过练习的环节,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2、练习
练习是以掌握一定技能为目的,进行重复性操作的行为过程。练习一般是在指导者的教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练习虽然是多次重复执行某种动作,但是,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而是以改善动作方式为目的的重复。
练习曲线。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练习中发生的动作效率与活动效率变化的图解,即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表示练习次数与技能发展之间关系的曲线。
练习曲线一般用横坐标表示练习的次数,以纵坐标表示练习成绩的测定值。根据测定练习成绩所用的指标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1.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操作所用时间之间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所需要时间便逐渐减少,因此,得到的是下降的练习曲线。
2.表示练习次数与错误量之间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的错误数量便逐渐减少,因此,是一条下降的练习曲线。
3.表示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练习的一般趋势。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通过练习曲线,可以看出技能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练习初期成绩提高较快,经过一段时间后,成绩上升变得缓慢。
练习初期的成绩有三种情况:
1.在多数情况下,练习的成绩提高是先快后慢,即开始时成绩进步明显,但是,随着练习的继续进行,成绩会逐渐慢下来。
2.练习任务的影响。
3.练习的基础发生变化。在开始练习时,个体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由于新、旧技能中存在共同要素,因此,成绩进步明显。
(二)在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的同时,存在着成绩的起伏现象。
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到,练习成绩并非直线提高,而是存在着起伏,有时上升,有时下降。练习过程中导致成绩下降的原因大致有:
1.学习环境存在某些干扰因素,引起练习者的注意分散;
2.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的态度变化,并产生情绪波动;
3.练习工具与指导者的教导与训练方式发生变化或改变;
4.个体原有的技能结构与新的技能结构之间由于各自要素差异而导致相互干扰等。
(三)练习后期,会出现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
在练习的后期,练习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高原期”现象,即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在练习后期出现以新的活动结构代替或改变原有活动结构的需要,但此时活动结构的改变不能改变,新的活动结构还未真正建立,因此,在新结构建立之前,练习成绩就会出现某种停顿状态,甚至会出现暂时下降。
2.练习者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影响。个体在练习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注意力涣散、兴趣降低、疲劳厌倦等,都会使练习成绩出现高原现。
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和提高的。但是,练习效率受到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因此,要使练习有效,必须正确合理地组织练习。
(一)明确练习的目标
(二)练习者知识的正确运用
(三)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
(四)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五)利用反馈信息
(六)利用迁移规律
负迁移是指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对新的学习或训练产生消极作用,或者是新的学习或训练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产生消极作用。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
3、能力
能力是指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或人格特征。能力包括两个涵义:一是指实际能力,即目前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或已达到某种熟练程度。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因此,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某种能力为前提。
能力与活动紧密联系,人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从事某种活动必须的前提。
一方面能力是个性的组成部分,有些因素虽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因此,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最基本的条件。
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它与心理活动过程不同。
能力与知识、技能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
1.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区别
(1)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2)能力、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3)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步
2.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相互联系
正确理解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区别与联系,将有利于鉴别与培养人才。
能力的种类
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的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能力种类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对能力进行分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适用的活动领域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根据活动中能力的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