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活法》之十六:六个精进(4)“六项精进”之活着就要感谢

(2014-12-22 09:35:10)
标签:

教育

【原文摘要】

1.      将感恩之心铭刻于童心当中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现象日益显着。其中,上面“六个精进”中提到的“感激”之心,已变得淡薄。我认为正因为是物质充足的时期,所以需要重新审视“知足之心”与“感恩之心”。

在我还年轻、社会物质生活也很贫困的时候,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并为此不断付出努力的就是做到“诚实”。

对人生和工作尽可能诚实。不偷工减料,认真、勤奋地工作、生活。这对于生活在贫困时代的日本人来说不是特别稀罕,而是融入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

不久日本经济迎来了高度成长期,社会变得富裕、稳定,京瓷公司也走上正轨,规模也越加壮大,此时在我心中逐渐占据较大位置的是感激。对于努力和诚实所带来的恩惠,我自然就心怀感激之情。我的人生道德标准就是在这些经历和实践中逐渐巩固定位的。

回首过去,这种感激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养着我道德的河床。这跟我幼儿园时期的一段经历有很深的关系。

我的老家在鹿儿岛,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曾经带我一起去参拜“隐藏的念佛”。所谓隐藏的念佛,是指德川时代一向宗(净土真宗)被萨摩藩镇压,但信仰虔诚的人们仍然暗中继续保留和遵从着一种宗教习惯,在我年幼时,该习惯还在保留着。

和其他几对父子一起,我跟着父亲,借灯笼的微明攀登在昏暗的山路上。一路上,大家默默无言,沉浸在恐怖的神秘氛围之中,幼小的我也费力地紧跟在父亲身后。

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后,壁龛中一个气派的佛龛,佛龛前穿着袈裟的和尚正在诵经。由于只点着几支小蜡烛,室内非常阴暗,我们各自坐下,融入昏暗中。

孩子们正座坐在和尚身后,静静地聆听他们低声诵读经文。读经结束后,我们一个个向佛龛烧香拜佛。

那时,和尚简短地向我们这些小孩打招呼,有的小孩被要求再来一次,而和尚对我说:“你到这就可以了(无需再来了),今天的参拜就足够了。”

他接着说:“以后,每天要默念‘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以后,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然后,对我父亲也说以后不用这孩子来了,似乎佛这一关我已经通过了。

幼小的我就像考试及格,或者被批准免试一样感到自豪和高兴。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也是最初的宗教体验,那时教给我感激的重要性似乎奠定了我的精神原型。而且,实际上,即使今天,每临大事,“南无、南无,谢谢”这样感激的话语无意识中脱口而出,或在耳朵深处响起。

在访问欧洲教堂等地的时候,我感动于其庄严肃穆,不知不觉地也会唱出这句话来,这是超越宗教、宗派,融入我的血肉之中的“祈祷”,也是深埋于心底的“口头禅”。

2.      感谢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丰富,精神空虚”现象日益显着。其中,上面“六个精进”中提到的“感激”之心,已变得淡薄。我认为正因为是物质充足的时期,所以需要重新审视“知足之心”与“感恩之心”。

“南无、南无,谢谢”这是孩子们容易记住的祈祷词,也是成为我信仰原型的语句,同时又是培养我感恩之心的语句。

经常念念这句话,无论对何人、何事,顺境的时候自不待言,身处逆境的时候也要说声“谢谢”,努力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人生。

福祸象捻搓在一起的两股麻绳——好事、坏事交织在一起就是人生。所以,无论是好事、坏事,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不变的是充满感恩信念的人生。幸福如期到来之际,灾难不期而至之时都要表示感谢。毕竟自己还活着,还有生命,对此有感恩之心。我在心中告诉自己,这种实践提高我们的心智,也将成为开启幸运之门的第一步。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论天晴下雨,持之以恒地不忘感恩是人生最难的修炼。例如,遭遇灾难。尽管你告诉他这也是修行,得应有感谢之心,但是他很难做到。相反,他往往会产生“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由此怀抱怨恨之情应该是人的本性吧。

那么,事情顺利时、好运惠顾时,人们能置之不顾,心生感激之情吗,这也不尽然。一边说“太好啦,太好啦”,一边视之为理所当然。甚至,还有人希望得“更多,更多”。人们不知不觉中忘记感恩精神,终而导致自己远离了幸福。

所以,必要的是,要理性地灌输“无论发生什么都要有感恩之心”。即使没有感谢之心,也要要求自己心怀感激,时刻准备好说“谢谢”是很重要的。

若有困难,则感谢给予了磨砺的机会;若好运惠顾,更要表示感谢,“谢谢”,“太感激了”——至少总是在内心中有意识地准备好感谢之心。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感恩之情的确产生于满足之中,不满足决不会孕育感恩之心的。但是,满足和不满足究竟又是什么呢?能够简单地说,多得就满足,少得就不满足吗?

物质上也许如此。但是,同样的东西,有人不满足有人满足。即使是不多的东西,有人“知足”,也有人无论得多少也不知足。有人无论怎样都不满意,又有人任何时候都心满意足。

所以,说到底都是心态的问题。无论物质上处于何等条件,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就能够品味满足的感觉。

【肤浅认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些古训,都是叫我们要时时心存感恩的心。稻盛和夫的“活着就要感谢”,有别于其他感恩。如果每天活着都要感恩,那么,我们感恩的标准会越来越低,而不是越来越高。由于事事感恩,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就会积极起来,我们每一天将是多么的快乐。

有一个人说:感谢伤害我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我的意志。感谢欺骗我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的智慧。感谢侮辱我的人,因为他们砥砺了我的人格感谢鞭打我的人,因为他们激发了我的斗志。感谢抛弃我的人,因为他们教导我应该自立。感谢绊倒我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的双腿。感谢斥责我的人,因为他们提醒了我的缺点。感谢蔑视我的人,因为他们醒觉了我的自尊。感谢不爱我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懂得了自爱。

我们就是应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一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