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法》之一:让梦想成真(1)心不唤物,物不至
(2014-10-28 21:13:39)
标签:
教育 |
【原文摘要】
1.
世事难遂人愿——对于人生中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难免这样去看。但是,这正是因为你认为“世事难遂人愿”才招致的结果。就此而言,不如愿的人生其实也正是他心念而来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思维所结的果实,这种想法已经构成许多成功哲学的支柱。根据我自身的人生经验,我也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心不唤物,物不至”。你能够实现的,只能是你自己内心渴望的东西,如果内心没有渴望,即使能够实现的也实现不了。
首先要明白“心不想,事不成”。换句话说,一个人内心的愿望和渴望,会如愿地在其人生中出现。因此,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时,首先应该想想自己要这要做或那样做,并愿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强烈、甚至达到燃烧程度的热情,这是最为重要的。
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有幸聆听了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当 时松下先生并没有像后来那样被神化,我也不过是一个无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
松下先生在演讲中讲到有名的“水库式经营”。一旦下大雨,未建水库的河流就会发大水、产生洪涝灾害;而持续日晒,河流就会干涸,水量就会不足。所以,建水库蓄水,使水量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左右并始终保持一定的数量。经营方面也一样,景气时更要为不景气时作好储备,应该保留一定的后备力量。
听了这样一番话以后,聚集着数百名中小企业家的会场里,不满意的声音像波浪一样传播开来,但坐在后方席位上的我听明白了。
“说些什么呢?不正因为没有储备,大家才每天挥汗如雨、恶战苦斗的吗?如果有储备,那么,谁都不用这样辛苦。我们相壁报的是如何去建造这个水库,而你再三强调水库的重要性,又起什么作用呢?”
会场里到处都听到这样的牢骚或交头接耳的声音。演讲终于结束,到了答疑时间,有个男士站起来不满地提出质问:
“如果能够进行水库式经营当然好,但是,现实上不能。若不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进行水库式经营的办法,那还值得说吗?”
对此质问,松下先生温和的表情中露出一丝苦笑,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解释道:“那种办法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建水库,你必须得这么想。”此时,全场哑然失笑。几乎所有的人都好像对松下先生不是答案的答案感到失望。
但是,我既没有失笑也没有失望。相反,我受到似乎像电流击穿身体似的大冲击,既茫然若失又惊叹不已。因为松下先生的话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真理。
2.
“你必须得这么想”——松下先生的话告诉了我“首先得想”很重要。修建水库的方法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地告诉他人如何做。但是,首先必须树立修水库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是一切事情的开端。
也就是说,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就“看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我们靠近。首先需要有强烈的愿望,这很重要。只有这样,愿望才能成为新的起点,最终一定能够成功。无论是谁,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枝、开花、结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碰巧在松下先生的踌躇的嘟哝里感觉到时隐时现贯穿我们人生的真理,而且,在后来的实际人生中,我也把它作为真实的经验准则,学习它,掌握它。
但是,为了实现理想,只是一般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是“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这一点很重要。不是漠然地想“如果能够那样就好了”,这是不够成熟的想法,而应该是抱有强烈的愿望,废寝忘食地渴望着、思考着。全身上下从头顶到脚尖都充溢着这个愿望,就好比是身上划破后流出来的是“愿望”而不是血。 必须有强烈的愿望,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使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具备同等能力,做出相同程度的努力,有的能够成功,有的以失败告终。其差别是什么呢?人们往往容易把原因归结于命运、运气,其实主要是因为愿望的大小、高度、深度、热度的差别而造成的。
也许有人会摇头认为这未免太乐观了。但是,废寝忘食地渴望、思考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行为。你必须持续拥有强烈的愿望,并不知不觉地把它渗透到潜意识里去。
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开展新的事业或开发新产品,很多人头脑思考的结果首先是没有信心:恐怕不行吧,恐怕做不好吧。但是,如果一味地顺从这个“常识性”判断,那么原本可以做的也变得不能做了。如果真正想新做一件事情,那么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要有强烈的愿望,这都是不可或缺的。
为了变不可能为可能,就要有近似于“痴狂”程度的强烈的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断努力奋勇向前。无论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方式。
3.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愿望。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是单纯的精神论。但是,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我们就将在头脑中“看得见”即将实现的现实。
总之,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愿望,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
这就像象棋手,每走一步都要慎重推敲,思考上万种棋步,一次又一次地在大脑中模拟演习达到目的的过程,不达目的的棋步就从棋谱里消去。
如此锲而不舍,反复思考,成功的道路就好像曾经走过似的“逐步清晰”了。那些只出一央梦想里的东西逐步接近现实,不久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似乎已成现实。实现的形态,完成的形态都能在头脑中或在眼前清晰地显现。
但是,只是黑白的不鲜明的景象还不够,更加接近现实就更能看到色彩鲜明的景象——这种状态是真实发生的。就好像是体育运动中的意象训练,意象最大限度地浓缩,就能看见“现实的结晶”。
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见完成形态之前,假若事先没有强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及其成功的人生也是没有把握的。
4.
有句话,叫做“有意注意”。就是指有意识地加以注意。也就是有目的地、认真地、把意识和神经集中在对象上。例如,当发生声响时,条件反射地往那边方向看。这是无意识的生理上的反应,也叫“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意图地”凝聚自己的意识。而前面讲的观察行为等等本来就必须是有意注意的连续。如果只是漫不经心地凝视、注意力忽三忽四的话就不算是有意注意。中村天风强调有意识地加以注意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有意注意的人生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总是集中意识注意一个事情是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心就能逐步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
所谓有意注意,就比如类似使用锥子的行为。锥子是一种通过把力量凝集在最前端的一点上,高效达到目的的工具。这个功能的核心就是“集中力”。无论是谁,只要像锥子一样,集中全部力量在一个目标上,就一定能成功。
所谓集中力,是根据思考能力的强度、深度、大小产生的。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首先要有憧憬。这个想法有多强烈?究竟能够持续多久?如何认真地开展工作,这些都是决定事情成败与否的关键。
5.
以上,我通过具体事例论述了心的力量和有意识灵活运用这种力量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精神的力量,在人生或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首先如何去描绘这个作为基础的“远大梦想”是很重要的。
说什么要充满梦想、胸怀大志,还要热切地期盼,有人或许不以为然。应付日常的时候已经够呛,哪有闲工夫来谈梦想地呀希望呀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空谈。
但是,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自己美好人生的人,一定拥有超大的梦想和超过自身能力的愿望。
无论多么遥远的梦想,只要内心强烈地祈求,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为此,直到祈祷、祈祷、再祈祷,渗透到潜意识中去——讲述梦想本身就是行动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是通过这些,把虚幻的梦想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梦想越大,离现实的距离就会越远,但是,尽管这样,不断想象实现梦想时的情景或者即将实现前的过程,直到清晰地“看见了”成功后的种种景象,那么,在逐步看清实现的道路的同时,也能够不知不觉地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启发,一步步接近成功。
当我们漫步在大街上的时候,边喝茶边沉思的时候,与友人谈笑风声的时候……从一些别人可能忽视的场合和小事里,冷不丁就闪烁出实现梦想所必需的灵感的火花。即使见闻相同,但有些人能够从中得到重要的暗示,受到一些启发;而有些人则稀里糊涂、一无所获地错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那就是日常的“问题意识”。
无论我们年纪多大,都希望自己是拥有梦想、前途一片光明的人。没有梦想的人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无法获得成功,也不可能成长为有用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描绘梦想、锐意创新、不断努力,人格才能够得到不断的磨炼。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强调一点——梦想和愿望就是人生的跳板。
【肤浅认识】
《活法》是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原书由日本SUNMARK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原名DDI,现名KDDI,目前在日本为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
2009年,正当他潜心佛学、安度晚年之际,日本航空公司负债1.5235万亿日元(约1220亿元人民币)宣告破产。时任首相的鸠山由纪夫登门邀请稻盛和夫出山担任这家破产公司的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日本航空公司在实施一系列“重建计划”后,在宣告破产重建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12年9月,日本航空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再次上市。
个人认为,本书的主旨是在探讨“作为人,何为正确?”,什么是正确的活法,也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着的哲学。
本书之中,稻盛和夫给出了五种主要的正确活法,一是让梦想成真;二是从原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三是磨砺灵魂、提升心智;四是以利他之心度人生;五是实现因果报应与命运的和谐统一。
让梦想成真,解决的是思想认识、积极心态的问题。从原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的问题。磨砺灵魂、提升心智,是人生的意义,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解决的是内在素质的问题。以利他之心度人生,解决的是与外在关系的问题。五是实现因果报应与命运的和谐统一,解决的是内外和谐的问题。
人生困难重重,这也是《少有人走的路》中的主要观点。在困难面前,人们普遍表现是畏难、消极、被动,这是人性与生俱来的弱点。困难不会自行消失,所以,必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心态十分重要。心态决定命运。人的一生就是思维所结的果实,心相就是现实,“心不唤物,物不至”。如果心唤的物,是不好的物,不好的物,就会来到。正如同稻盛和夫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看到的《生命的真相》里所说的那样:“我们内心有个吸引灾难的磁石。生病是因为有一颗吸引生病的羸弱的心。”对于要做的事情也是一样,“心不想,事不成”。正如松下先生所说的“你必须得这么想”。
只有想到才能做到,这是人生在世再简明不过的道理“首先要有那个念头”,这个念头是一切的起点。愿望是一粒种子,为了实现理想,只是一般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是“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愿望”,必须达到“痴狂”的程度,强烈的愿望是成功的基础。要“有意注意”,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意图地”凝聚自己的意识。就比如类似使用锥子的行为。锥子是一种通过把力量凝集在最前端的一点上,高效达到目的的工具。这个功能的核心就是“集中力”。无论是谁,只要像锥子一样,集中全部力量在一个目标上,就一定能成功。
要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需要达到“痴狂”程度的强烈愿望,坚信目标一定能实现并付出不懈的努力,朝着目标奋勇前进。不管是人生还是经营,这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方法。许多时候是因为胆怯,不能不做细心周到的准备,在改变心态的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就是我们的心,人生由自己创造。
如果梦想是个蓝图,成功的信念则是完成这个蓝图的所做的各种设计图纸,但是要完成工程还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施工。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付出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是不行的。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过程的快乐很重要。因为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由每个今天组成的,如果想拥有丰硕的人生,必须要拥有丰富的今天;一个人是否拥有快乐的人生,也要看是否拥有快乐的今天。所以今天是否努力,是否快乐,是否有所得,就预示着人生是否努力过、快乐过、是否有所收获。
人生要“有意注意”,我们的集中力有限度,始终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相当困难,但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慢慢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就会具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所谓集中力,来自于思考的强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强烈的愿望、认真的思考是起点。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工作,就会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快乐,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也是最正面的积极的态度。也就是稻盛和夫所谓的“认真过好每一天。”一个人只有积极快乐富有激情的工作和生活,才能拥有幸福和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