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七:“个人领域的成功”之习惯三(要事第一)
(2015-03-16 22:57:59)
标签:
教育 |
【原文摘要】
要事第一,说的是自我管理的原则。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请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简短回答以下两个问题,这对你培养习惯三将是非常重要的。
1.
2.
我们过一会儿再讨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现在先步入正题——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这个习惯落实了前两个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展现出积极主动与确立目标的功夫。
要事第一是通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前面已强调,管理不同于领导。领导是力道十足的右脑活动,有某种哲学为基础而更近乎艺术,讲究的是关于人生目标、使命等大道理。
不过大方向确定之后,应落实于日常生活,此时管理就显得异常重要。管理是分析、推理、规划、应用等左脑所擅长的活动。我个人对此的格言是:左脑管理,右脑领导。
一、
除了自我意识、良知与想象力之外,真正使有效管理成为可能的是人类的第四个天赋——独立意志。有了它,人类得以做各种抉择,并依据这些抉择行事。因此独立意志是有效自我管理的先决条件。
独立意志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屡屡创造奇迹。不过对一般人而言,如何在日常每个决定中发挥独立意志,才是最重要的课题。
独立意志的强弱,可由自制力——是否言出必行、言行一致——见出端倪,因此自制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品格。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点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领导决定什么是重点后,再靠自制力来掌握重点,时刻把它们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觉、情绪或冲动所左右。
二、
习惯三触及许多人生管理与时间管理的问题,我研究多年的心得是:如何分辨轻重缓急与培养组织能力,是时间管理的精髓所在。
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第二代理论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
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现在,又有第四代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第一代的时间管理理论丝毫没有“优先”的观念。固然每做完备忘录上的一件事,会带给人成就感,可是这种成就不一定符合人生的大目标。因此,所完成的只是必要而非重要的事。然而好此道者不在少数,因为阻力最少,痛苦与压力也最少。更何况,根据外在要求与规律行事,容易推卸责任。这类经理人缺乏效率,缺乏自制力与自尊。
第二代经理人自制力增强了,能够未雨绸缪,不只是随波逐流,但是对事情仍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第三代经理人则大有进步,讲究理清价值观与认定目标。可惜,拘泥于逐日规划行事,视野不够开阔,难免因小失大。第一、三类事务往往占去所有的时间,这是第三代理论最严重的缺失。
不过以上三代理论的演进,仍有可资借鉴的地方。第四代理论便在旧有基础上,开创新局面。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三、
时间管理矩阵:
|
紧迫 |
不紧迫 |
重要 |
Ⅰ 危机 迫切问题 在限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的任务 |
Ⅱ 预防性措施 建立关系 明确新的发展机会 制定计划和休闲 |
不重要 |
Ⅲ 接待访客、某些电话 某些信件、某些报告 某些会议 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务 公共活动 |
Ⅲ 琐碎忙碌的工作 某些信件 某些电话 消磨时间的活动 令人愉快的活动 |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新一代个人管理理论,将耗费时间的事务依据急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急迫性是指必须立即处理,比方电话铃响了,尽管你正忙得焦头烂额,也不得不放下手边工作去接听。一般说来接电话总要优先于你的私人工作。
许多人不会在与你通话时让你手持电话,等上15分钟再回来,但换了在办公室,这些人却常要你枯等至少15分钟,好让他跟另一个人通完话。
急迫之事通常都显而易见,推拖不得;也可能较讨好、有趣,却不一定很重要。
重要性与目标有关,凡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就是要事。一般人往往对燃眉之急立即反应,对当务之急却不尽然,所以更需要自制力与主动精神,急所当急。
第一类事务既急迫又重要,人生在世,无法避免。危机处理专家或有截稿压力的文字工作者,更是经常与之为伍。如果只专注于这类活动,终有被问题淹没的一天。他们惟一的逃避之道,便是做些无关紧要的活动(第四类),至于急迫而不重要或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便被抛诸脑后。
也有人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急迫但不重要(第三类)的事务上,误以为愈急迫就愈重要。其实,急迫之事往往对别人而非对自己很重要。
只重视第三、四类事务的人,拥有的并非有意义、负责任的人生。懂得舍弃这两类无关紧要之事,对第一类要务也尽量节制,以投注更多时间于重要但眼前尚不急迫之事(第二类),才是个人管理之论。
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事很重要,却因尚未迫在眉睫,反而避重就轻。
相反地,真正有效能的人,急所当急、不轻易放过机会并防患于未然。尽管也会有燃眉之急,但总设法降至最低。
四、
有效的个人管理方法须符合以下标准:
一、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二、平衡: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有人以为某方面的成功可补偿他方面的遗憾,但那终非长久之计。难道成功的事业可以弥补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体或性格上的缺失?
三、有重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着重虽不紧迫却极重要的事。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为单位订定计划。一周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优先标的,但基本上7日一体,相互呼应。如此安排人生,秘诀在于不要就日程表订定优先顺序,应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来安排行事历。
四、重人性: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讲求效率,但以原则为重心的人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因此有效的个人管理偶尔须牺牲效率,迁就人的因素。毕竟日程表的目的在于协助工作推行,并不是要让我们为进度落后而产生内疚感。
五、能变通:管理方法应为人所用,不可一成不变,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六、携带方便: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根据实际经验,我设计出一种符合以上诸条件的表格。其实,许多优秀的第三代管理工具,也值得采用,只是实际做法或具体运用因人而异罢了。以下举实例说明如何以原则为重心,建立起充分掌握重点的一周行事历。
五、
有效的个人管理可分为四个步骤:
1.
2.
这些短期目标应与使命宣言中的终极目标有所关联,至少有一部分如此。即使不曾写过使命宣言,也可以自己设想每一角色及重要目标。在未来1周的目标中,务必有一些真正重要但不急迫之事。
3.
4.
六、
第三个习惯重在身体力行。就仿佛程序设计员设计出程序后,计算机必须加以执行。
顺从别人的意愿,完成他人眼中的要务,或无牵无挂地享受既不紧张又不重要的活动,岂不轻松愉快?至于执行自己依理性原则设计出的程序,则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诚心正意的修养功夫,坚定意志。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先安排妥当的行事历,必要时仍须有所更动。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心安理得。
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已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
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1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用——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为人父母者,尤其是母亲,常耗费所有的时间照顾小孩,以致一事无成,备感挫折。但挫折多来自有所期望,而这期望反映的却是社会价值观,不是个人的价值观。若想要克服因社会价值观而产生的内疚感,可以依靠习惯二——以终为始。
第四代个人管理理论的特点,在于承认人比事更重要。而芸芸众生中,首要顾及的便是自己。它比第三代理论高明之处是:强调以原则为重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七、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可惜一般人多吝于授权,总觉得不如靠自己更省时省事。其实把责任分配给其他成熟老练的员工,才有余力从事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授权代表成长,不但是个人,也是团体的成长。授权是事必躬亲与管理之间的最大分野。管理者注重建立制度,然后汇集群力共同完成工作。假定事必躬亲者花1小时可产生1单位的成果,那么管理者经由有效的授权,每投入1小时便可产生10倍、50倍,甚至100倍的成果。
授权可分为两种,一是指令性授权型,一是责任型授权。
1.
放不开手的管理者坚持一人独挑大梁,属下惟命是从,意即不做任何决策、不负任何责任。指令型的授权,必须亦步亦趋地监督。这种方式常被采用,但成效如何呢?有多少人能够如此事无巨细地管理属下呢?
2.
充分信任型的授权,才是有效的管理之道。这种方式注重的是结果,不是过程。获授权者可自行决定如何完成任务,并对结果负责。起初,也许会比较费时,但绝对值得。
充分信任型授权必须双方对以下事项,有足够的默契与共识:
1)
2)
3)
4)
5)
6)
信任可以激发最强烈的动机,使人全力以赴,但需要时间与耐心。惟有经过相当的训练与陶冶,才能培养足够的能力,不致有辱使命。
我相信,善于授权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且对双方都有益处。不过授权者必须真心诚意以管理为出发点,而不是只求效果。比方整理房间,做父母的自然是得心应手。但为了训练子女,就得耐住性子,给他们时间,放手让他们去做,父母只能从旁指导。纵使一时浪费时间,将来却能省掉不少麻烦,这种投资绝对值。至于获授权的人,既拥有自主权,也就无从推委,惟有竭力达成目标,不负所托。
授权的大原则不变,权限却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订得太高,指示要详尽,并且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则较频繁,奖惩也更直接。对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战性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的次数,考评标准则较为抽象。
成功的授权是有效管理的表征,重要性可想而知。在附录二中有一则实例,说明办公时把握要点可发挥庞大的力量。
【肤浅认识】
每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事,不能不加以选择的做事情。
看过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之后,不觉吓了一跳。自己主要还停留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时间管理理论之间。似乎有的时间管理有第三代时间管理的影子。当我们有了积极主动的心态,有了“以终为始”的习惯,明确了人生目标和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就是时间不够用。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时间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想尽办法消磨时间为快。而对于高效能人士,时间是重要的资产,是异常宝贵的。所以,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强调以原则为重心,以良知为导向,针对个人独有的使命,帮助个人平衡发展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全盘规划日常生活。
“要事第一是通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重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
人们所有的事情可分为四种类型,紧迫并重要的,不紧迫但重要的,紧迫但不重要的,不紧迫也不重要的。陷入日常琐事中的人们,可能整天都在忙着处理一、三、四类型的事情,比如开紧急会议、起草文件、接待访客、着急出差、完成拖沓工作等,或者把大把时间用来从事毫无建设性的休闲活动上,如看电视、读畅销小说、娱刊物物等。而要事第一的原则是强调,人们要高度重视那些“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比如,锻炼体魄,撰写使命宣言,制定预防性措施,建立关系,明确新的发展机会,制定计划和休闲等等。只有明确你生活中真正重要的目标和问题,才能彻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并把有限而珍贵的精力投注到真正重要的事务和目标上。
成功人士们能够能有条不紊地工作,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独立意志,如何用科学的个人管理理论来划分工作的轻重缓急,如何用先进的时间管理方法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如何使自己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授权是提高效能或效能的秘诀之一。一个人纵然有三头六臂,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充分授权,就能够实现合力,取得好的效果。这也是角色不同,责任不同,分工不同的要求。大家位置不同,不可能做一样的事情。如果那样的话,必定造成责权利不分,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