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的天空》之一:“格物致知”之立志行仁(1)
(2013-10-14 08:59:34)
标签:
教育 |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佩荣教授2008渺茫在凤凰卫视主讲《国学天空》,每集八分钟,共讲了一百三十七集。之后,经过整理形成了《国学的天空》一书。由于其产生背景是电视讲座性质,加之傅佩荣教授多年积累,所以深入浅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精品之作,书中,傅佩荣教授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
几年前,一位良师益友推荐我阅读这本书,感觉很好。之后,又因机缘巧合,现场聆听了傅佩荣教授的《国学的天空》讲座,更是受益匪浅。课间,请傅佩荣教授签书,教授认真细致的态度,透出了对所有人的尊重,体现大家风范,令人尊敬。
近日,陪同女儿重读此书,发现书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模糊。所以想用博客记录、留存下来。基于这种想法,自己进行了系统思考,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主线,重新分类,调整结构。从古自今,国学的评论之作汗牛充栋,大家名师不计其数。相比之下,自己连入门水平都够不上。国学的思想,博大精深,绝非如我之辈可以解读的。然则,国学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它是来自我们祖先的生活,是经过千百年检验的智慧结晶,它一直指导着我们祖先做人和做事,虽然可能人们背不出原文,但丝毫不影响国学思想融化国人的于血液之中和落实到行动之中。
自己的记录,既没有高度,也没有深度,只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际,记录一些理解,自己的底蕴很浅,理解能力不高,生活阅历简单,认识不仅浅薄,还可能不正确。敬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博文中,保留了书中的精华部分,以【原文摘要】给出,毕竟看博客比重新阅读原著查找要方便的多。而对于自己的感想,博文中一律以【肤浅认识】表示。
【原文摘要】
一、儒道之别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这四位古人最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其次,为了设定判准,对于真伪、善恶、美丑、是非,都必须反复检验,再提出一套合理的说词,让读者在学习之后,可以明白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最大的挑战则是建构系统。
一般认为,儒家比较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道家则强调智慧的觉悟和解脱。有三点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儒家的思考方式是以人类为中心,从人的角度来设想,所以要尊重及帮助别人,让人类社会可以永续发展。然而,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来改革人类社会,永远无法彻底成功,因为新一代不断出生,当旧的问题获得改善,又会有新问题出现,永无止期。并且,由少数人努力去帮助多数人,效果必然有限。
道家看透了这一点,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一个角度,超越人类本位。而超越人类本位,首先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的造作越多,麻烦越多。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订出真、善、美的标准以后,就会有不真、不善、不美出现;反之,如果还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心自在,不用刻意做好事,因为没有所谓的好事可做;不用担心有没有面子。所以,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只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拘束,心灵才可能自由逍遥。
道家则不同,道家以“道”代替“天”,“天”则被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指的主要是自然界,自然界本身保持一种均衡状态,问题也远比人类社会少。然而,自然界虽然自给自足,毕竟不是最后的根源。道家认为宇宙最后的根源是“道”,“道”孕育万物,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道”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超越万物。由“道”取代“天”的地位,很多西方学者据此认为,道家是中国古代最具革命性的思想。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合德”,从向善到择善到至善;道家则希望“与道合一”。“天人合德”的“德”是善的德行,亦即人要行善,要不断的修养德行。“与道合一”则代表人要成为有道者或行道者,觉悟了“道”,人的生命境界整个就不一样了。过去认为,有三种人学习道家会比较有心得。第一种是年长的人,有了一定阅历,可说是饱经风霜、见多识广,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第二种是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大,但一路倒霉,总处于逆境,对于人生的体会比较复杂;第三是非常聪明的人,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历代的文人,许多都喜欢道家,他们的作品所用的语汇,他们的生命所展现出的情调,与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没有儒家作为指引,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从家庭出发,然后进入社会,因而必须设法实践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如果离开儒家,可能会面临不知如何安顿自己,以及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况且,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个社会要交给谁来担当呢?由此观之,儒家和道家在社会的功用上,是有点分工合作的意味。不过,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式,他显然比较倾向于道家。因为儒家是让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重视道德修养,这容易让人觉得有压力。譬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很伟大、很悲壮的情怀。长此以往,难免会觉得“何必如此辛苦呢”?这时候,如果能让自己转个弯,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待人生,让一切顺其自然,就会摆脱世上的许多烦恼和束缚,活得更为自在、潇洒和愉快。
二、仁的要求
如果只重外在的表现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情感,难免流于形式主义,装模作样,正好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让人有适当的途径去自我实现。
自古以来,圣贤教人一定要先“立志”。志向不立好,等于没有方向。“志”是“士心为志”,士是念书人,念书人心之所向就是“志”。《论语》里孔子三次提到立志,第一次是立志于求学;第二次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次是立志于行道或求道。所以谈到志向,三个字跟它有关,第一是学,第二是仁,第三是道。
“仁”是什么?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是很少有真诚心意的。”
学习儒家首先要知道“真诚”二字的重要性。西方人谈到“人格”用“PERSON”这个字,“PERSON”源于拉丁文“PERSONA”,“面具”的意思,也即做一个人是要戴面具的。面具代表你有各种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怕就怕一辈子都不真诚,一直在演戏、做秀,玩儿假的,那就没意思了。
所以,儒家讲“仁”,从“真诚”开始,不虚伪,不掩饰,犹如赤子之心。《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真诚是人生的正路。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教化的主要内容,使人进入社会立身处世;
“真诚”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我要普遍的对每一个人都真诚;二、我的真诚也要看对象,什么样的对象要求我做什么事,我都用真诚的方式把事做好,把角色扮演好。所以,你可以“巧言令色”,但不要忘记内心的真诚。
“仁”的第二要求是“主动”。人活在世界上,从小时候开始,大部分的行为都是被动的。父母叫我们做这个,做那个;老师教我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我们被要求守规矩,按原则,一切都纳入规范。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管我们,没有人督促我们了,我们还会主动去做好事吗?很难讲,说不定只要没人注意,我们就胡作非为了。所以,一个人是否做到主动行“仁”,关系到他的生命是不是属于自己的。如果是被动的,什么事都要别人看着、管着,那你是在应付别人,万一出了事,也会找各种理由、借口。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一个人要行仁,须从自己开始,而不能从别人开始。别人不能帮你行仁,或强迫你行仁。如果是别人叫我做的,那我只是别人的意志工具而已。所以,行仁需要有个主体性——就是你自己,主体性确立之后,才能有主动性。
综上所述,儒家所讲的“仁”有两个要求,一是真诚,二是主动。当这种真诚而主动的力量出现之后,就是孔子所谓的“立志行仁”,走上了人生的正路。走上人生正路,人格的尊严和价值会被不断地展现出来,人的生命也就具有了自我完善的可能。
三、行仁与为善
一个人立志行仁,是从真诚觉悟了内心向善力量的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自己去为善,这样的善行是由内而发的,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只是为了我该不该这么做。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为什么?因为“仁”既真诚又主动,一个人真诚而主动的为善,代表他行仁的开始。在儒家思想里,真诚与邪恶是势不两立的,因为人性是向善的,人性向善有一个重要前提,即人要真诚。一个人真诚向善,才会自发的要求自己去做该做的事。
举个例子,一家小小的店面,贴着“童叟无欺”四个字。第一种考虑是为了我将来生意更好,不管老少,我一样价钱,绝不会欺骗你们,讲信用;第二种是我不考虑将来生意好不好,只为了我应该“童叟无欺”,我就要做到“童叟无欺”。行仁与为善的差别就在于此,儒家的行仁指的是第二种,是一种自我要求,一种道德价值,我不考虑外在的利害,只考虑我该不该做。接着孔子讲到另外一段话: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一般人是喜欢朋友,讨厌敌人。但我们的敌人不见得就是坏人,他跟你为敌恐怕是因为利益或观念上的某些冲突。真正的仁者怎么做呢?客观判断,没有任何偏私之心或其他顾虑。不能因为这个人是我的朋友,他做了坏事我也包庇纵容;这个人是我的敌人,他做了好事,我也不去加以肯定。这样一来,就变成不问是非了。如果对方也按照这种方式来对待你,恐怕你就要受委屈了。所以,仁者对于坏人好人,都有一种客观的评价,绝不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或是敌人,就丧失了公正的原则。
这就是善者与仁者的差距,也许表现出来的行为一样,但内心的动机却有差别。“为善”可能还会考虑到将来的利益或自己的私心,“行仁”则只会考虑到自己该不该去做,不管外面条件怎么改变,也许要冒各种风险,也许会遭受批评,但是你只要认为自己该做,就可以坚持。相反,如果只考虑到外在的利害,那么外面条件一变,你恐怕也就跟着变了。所以,孔子对于“善人”总是不太放心,总觉得一个人做好事做好人,可能只是做到外在各种善的要求,不见得他内心真的觉悟了人性向善的力量,自我要求去做该做的事。两者开始很相似,后面的表现,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四、立志求道
因为一个人如果放弃志向,就会分散、漂浮,失去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没有了罗盘针,那么它就根本没有什么“航海”的问题,只是在漂浮而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第一个“志于道”,“道”代表人生的康庄大道,指人生理想或完美人格,所以要立志追求。也就是说,你要做一个人,不能只做生物而已,要立志于走上人生的正途。人一般立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代表现在还没有做到,已经做到就不用立志了。志于道的“道”恐怕一般人一辈子也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志向,没有志向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你的生命只会在原地打转。
第二个“据于德”,“德”指个人的德行修养。一个人做好人做好事,修炼自己的道德,到最后会有心得,而这个心得你一定要紧紧把握住,要不然进一步退两步就可惜了。“据”就是要紧紧把握的意思,好不容易修炼出一点德行,要好好抓住它,不要退步,要一直往前走下去。
第三个“依于仁”,“仁”是在个人身上显示的人生正途。“仁”与“道”不同,“道”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路,“仁”不能离开个人,是个人的路。每个人都不同,譬如你做生意,你是学者,你要就你本身可以走的路去走,择善固执,绝不背离,叫做依于仁。
最后“游于艺”,“艺”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统称为艺文活动。
接下来,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一个读书人如果立志走上人生正途,但却耻于粗糙的衣服与恶劣的食物,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多谈,因为他的立志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以生活贫困为耻,代表他志向卑微。而在孔子心目中,“士”,也就是读书人,应该努力成为君子,应该努力培养才德、获取官位、造福百姓。当然,孔子这么说,并不是让读书人一定要过贫穷的生活,而是说读书人心里挂念的不应该是生活条件,而是人生的理想。
子贡以前穷困,后来发财了,他请教老师,如果一个人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老师以为如何?孔子说,不错了,但是还不够好,“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道”是人生正途。一个人不论在什么环境下,如果都能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即使一国的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一个老百姓的志向却不可轻易放弃。因为一个人如果放弃志向,就会分散、漂浮,失去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没有了罗盘针,那么它就根本没有什么“航海”的问题,只是在漂浮而已。用船行大海来比喻人生在世,是很恰当的。人生在世,如果能“志于道”,他就会有方向,每天顺着方向努力去走,再怎么慢,也有走到终点的一天。
【肤浅认识】
1.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支柱,其思想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自己学生时代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喜欢薛宝钗多一些,喜欢林黛玉少一些。感觉薛宝钗大气、周全。林黛玉气度小、计较、整天哭哭啼啼。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为了是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而“几挥老拳”,也不明白贾宝玉为什么要排斥薛宝钗而喜欢林黛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己越来越喜欢林黛玉,而不喜欢薛宝钗,自己也越来越明白其中的道理。
薛宝钗的大气、周全和林黛玉的气度小、计较、整天哭哭啼啼,都是外在的,世俗的。而从内在来说,薛宝钗是功利的,思想高度远远低于林黛玉,灵气也不够,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欢,即使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喜欢。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是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有着共同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从国学的角度看,贾宝玉和林黛玉属于道家,而薛宝钗属于儒家。从几个人的不同个性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儒道之别。
儒道尽管有别,但是并不是不相融。作为中国人有一个优势,就是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南怀瑾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南怀瑾的话,实际上说出了如何应用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外在表现形式一定要是儒家的,比如:温良恭俭让。骨子里要是道家的,要有智慧和精神境界,比如:顺其自然。
曹雪芹创造的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的时候,其实就是将一个“道为骨,儒为表”的完整之人,拆分成为两人,使两人各有优缺点。林薛二人的判词都是一个。应该说,薛宝钗缺乏道骨,思想境界不高,这个提升的难度很大。而林黛玉只是缺少儒表,缺少是外在的东西,问题是出在内不化、外也不化上,这个问题还是好解决的。
南怀瑾有一个比喻: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儒道分工不同,互相互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有儒家,我们看到文学作品,可能将同领导讲话稿一样枯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2.
(1)、《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递进关系,起点是格物致知,通过正心修身,最终齐家治国平天下。
(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仁”应该就是真诚、主动的行善。“仁”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孔子立志求仁就不足为怪也。
“仁者爱人”的氛围正在变淡。身处大变革、大转型中的人们正在变得冷漠,关心自己多了,关心别人少了。真诚和主动是人们容易缺失的。很多事情逐渐演化成一种形式。比如,遗体告别仪式,悲伤的氛围越来越淡,仪式感却越来越强。在现今社会,真诚正在渐行渐远。我想,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还是不能随波逐流,要做真正的自己。要想行仁、为善,必须要先有善心、有爱心。要主动,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行仁就是要坚定,少一些自身利益,少一些自私。行仁不是谁要求的,不是装给谁看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
仁的第一个要求是真诚。让我想起《非诚勿扰》的一位女嘉宾,宁财神说她把自己包在壳子里,缺乏展示自己的能力。有一种人,是假人,总是猜别人的心思,装起来很累。现实生活中,这种人还是很多的,他们缺乏真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能力展示自己,带着面具活着,很累很累。
孔子的损友中有一种是“友善柔”。这种人奉承、柔顺、刻意讨好,缺乏正直的精神,他们善于观察别人的脸色,察颜观色之后,选择该说什么样的话,该怎么说话,故意讨好别人。也是缺乏真诚的表现。
仁的第二个要求是主动。主动难能可贵。不作为和拖拉是不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动意识除了是仁的要求,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主动和被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现在的主动,能够保证以后不被动。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比如,有些人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所有方面都表现为得过且过,心态不积极。他在偷懒的同时,失去的好的心态和各种锻炼的机会,真正有机会来的时候,基本与其无缘。
(3)、孔子的“志于道”,可以使我们达到较高的境界。树立远大的志向,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有了高远的目标,人们才有了奋发进取的巨大动力,才有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力量。
“德”属于人品范畴。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在中国,一个被认为没有道德的人是很可悲的。在职场也是一样。干部的标准被定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个人德不好,能力越强,危害就越大。
“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推而广之爱万物。有了爱心,才会感恩,才会奉献。如果一个人没了仁爱之心,那他对任何事情都会无所谓了。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
孔子说的“游于艺”是指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一个人如果有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加深对事物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对人生也是一种调节。人生犹如做菜,需要五味调和,而不能只有盐。
孔子虽然秉承入世济世的使命和责任,但没有始终放弃对心灵自由的渴望。这也说明,人需要全面发展,人不是机器,需要调剂,而所谓的调剂绝对不是无所事事、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或者一味地追求名利,如果那样的话,心灵是没有办法得到升华的。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和建立了具有永久性意义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理念。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为我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