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在北大听讲座》之十一: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程大利)

(2013-08-12 08:35:52)
标签:

教育

程大利,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讲座中,程大利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讨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规律性问题。

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西方艺术重写实,中国艺术重写意。

程大利认为,西方艺术多用直观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因为西方重实证,有一个科学的脉络贯穿其中,因而重写实。中国艺术则相反,它重视写意,即主观的表述。这就更贴近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科学是两个概念,对于中国艺术到底科学还是不科学在很久之前有过争论,但是现在看来就有些可笑了,因为艺术与科学是两个概念,科学家与艺术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科学家的眼睛看到的是客观,但是在艺术家眼里看到的是情感。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家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客观性很强的艺术家则没有什么出息。如果要太忠实于客观,照相机就可以取代了。实际上好的摄影作品也是努力从客观里走出来的。但是无论是西洋艺术还是中国艺术,他们在最初有一点是相通的,都是用一种质朴天真的心灵去追寻潜藏在大千世界的各种美。只是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差异。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交流障碍在哪里呢?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

二是中国画的特点是线、空、理、境、意。

第一个是线。中国画以线述形,但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线的。中国画以线来组成中国画的节奏,由线的疏密长短、轻重浓淡等各种变化来表达。多变化的线是用来造型的,这就叫以线述形。

第二是空。空就是画面一定要留有一定的空白,也就是计白当黑。意思是在画画时要把空白部分和黑墨部分一样考虑进去,要对空白有个设计。计白当黑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无画处有画,“于无画处皆成妙境”。比如画鱼,鱼是要游的,在哪里游?在水中,因此空白即是水。有画处要好看,空白处也要好看,这就叫计白当黑,西洋画是不会留空白的,并且对这一点不理解。

第三是理。这是中国画一个特殊的理念,叫做无法而法。看似无法,实际是有法的,要在感觉上正确。这个法度是随着人的情感不断变化的,而不是僵死的,是在追求一种感觉上的东西。中国关于画的理论有很多很多,其中都谈到了理。中国画的理符合中国画的道,这个道就是中国哲学的道。大致是这样一种关系,即由道而及理,由理而及法,书法也是如此。法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法来,所以法也是在不断地演进的,但是这里也有其发展规律。在汉以前追求的是深沉与博大,看汉代的雕像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博大的气势。到了唐代,这种趋势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到宋朝有了些微的变化,气度不像先前那么大了。到了元朝,在宋画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元四家的画完全以笔墨技巧为上,追求一种画面的逸趣,这是中国书画高度成熟的一个标志。笔墨圆熟,画起画来就很轻松了,人与大自然高度和谐,融为一体。到了明代,一批画家继承了这种画风。而到了清代,画风整体的低落了。虽有大师出现,也难以挽回整体的颓局。这是从法的角度来看。

第四是境。中国画强调境,无境不成中国画。有人说西洋画也有境界,但是境界不同,其中的差异太大了。西洋画画鱼不是活鱼,而是死鱼,摆在盘子里。中国画则是画活鱼,是游动的鱼。中国画画竹子,那是风中竹,西洋画画不了。但是水中鱼、风中竹、空中雁确是中国画最擅长的,有一种境界感在其中。而西洋画则是追求逼真。中国画则是表达一种涌动的情感,即所谓的涌动的诗绪,这其中便有境。

第五是意。意是什么呢?是画外求意,给人以思想,给人以想像的天地。意和境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又不相同。作画必先立意,之后再动笔,意在笔先。有一种情感在心中涌动,这种情感带动了背,背带动了腕,腕带动了笔,笔在纸上运行,这样情感便在纸上留下了记录。笔可能是急的、快的,也可能是徐的、慢的,可能非常流畅,也可能有顿挫,这都是立意的结果。

这五个字的特点是和我们的民族文化息息相通的,它们与先秦的哲学思想相关联,包括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天人合一即为道家思想,这种思想对于艺术非常重要。

三是程大利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有概念。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有概念,它首先源于中国画的规定性。必须要用毛笔。毛笔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它有笔尖、笔锋、笔肚、笔根、笔杆。因为用笔的力度不同,留下的笔迹也不同,笔含水量不同,笔迹也不同。古人说墨分五色,其实这只是广义的说法,墨不只分五色,墨可以分千万色,单就加水不同就可以分出很多色。墨汁加水的不同就形成了墨的千变万化。加上宣纸的特殊效果,变化更多。中国画强调要画在宣纸上,宣纸是中国画的特有材料,宣纸怎么做也是很有讲究的,质地、质量对画的影响很大。墨在宣纸上可以形成不同的效果,这种效果是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中国画的规定性,它形成了中国画的材料系统。

其次,笔墨源于艺术概念的模糊性。中国的艺术也有其模糊性,你能感觉、体会到,凭此去欣赏,能鉴别出高下,但是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定义。艺术具有一种不可解读性或者是不可诠释性。但是它可以感觉到,可以与人的心理形成共鸣,这是艺术与科学的区别。这也是中国书画的特点。正因为这种艺术的朦胧感和神秘感才形成了艺术的魅力。艺术可以使人变得崇高、细腻、更有情趣。艺术凭借一种效果达到这一目的,这种效果是靠人去感觉出来的,而不是论证出来的。

由于用水多少的不同,形成了深的、浅的、浓的、淡的、干的、涩的等不同的笔墨效果,即笔墨话语。笔墨话语背后有雅俗之分、文野之分、高下之分。人品不同,格调也不同。一个老艺术家看画就可以识人,看一个人的画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气度。

笔墨和戏剧一样,也具有程式性。中国京剧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千军万马”,这是它的程式。程式化是技巧智慧的高度总结,是笔墨规范化的结果,也是其能一代代继承下来的条件。但是如果程式被永远地固定下来没有发展,这种艺术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为什么大家现在不爱看京剧了?一方面是曲高和寡,一方面是那种程式与大家现在的生活离得太远。

笔墨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要把画画活了,要画出大自然的魂魄,画出人的精神。笔墨具有中国文化独有的气质、精神和韵味。说艺术具有共通性这是对的。但是其中有差异,视觉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很难被西洋人理解的。中国画重意蕴、重哲思和气韵;西洋则重写实重客观的描摹。很多旅游景点充斥着中国的行画,到处都是,画得匠气十足,基本上都是复制品,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能算是中国画。至少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中国画,不是学术概念上的中国画。

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只是越来越注重物质的今天,越来越功利的今天,审美才打下了功利的印记。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这种“格物穷理”到北宋发展到了高峰,北宋以后,这种精神渐渐衰退了。中国画的发展也是循着这个脉络分成四格,叫做神、妙、能、逸。其中神格是说画得精彩出神,妙格则显得非常精妙,让人感到其妙莫测。能格是不尽繁复,而又画得细腻。逸格则是与前几格完全不同的,要求达致完全没有功利性的境界,是一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状态,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这也有一种副作用,容易过于追求草草而忽略形似。现在我们提出继承,就是要继承中国绘画的一种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绘画的一种博大的、浑厚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东西找回来。艺术的传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指向,而不是就简单的笔墨而言的,谈笔墨一定要谈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为现代形态应该紧扣传统艺术的精神。否则就会离开中国画的本质,变成别的什么画了。

《在北大听讲座》系列,不乏书画类讲座,但是程大利的讲座绝对称得上是最精彩的之一。程大利的讲座,切入点非常恰当。因为笔墨精神背后一定是中国文化,所以讲笔墨精神与中国文化在一起讲,是非常好的选择。由于讲座内容之精彩,所以博文中,大段大段的引用。讲座系统地阐释了笔墨精神及其文化内涵,思想性极强,使人受益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