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的重要性
(2016-10-24 10:06:13)
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的重要性
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五联小学
通讯地址: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五联小学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655002
E-mail:1378077992@qq.com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原来那种封闭单纯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阳光体育与广场舞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江南Style》的音乐响起,几百名学生跟着前面看台上领舞的同学一同起舞。舞步除了《江南Style》里的骑马、扬鞭等动作外,还有类似于跳绳等改编的健美操动作。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关键词:阳光体育与广场舞
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原来那种封闭单纯的专业化舞蹈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舞蹈教育虽没有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体系,但已通过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等课堂教学活动,把舞蹈教育寓于其中,让学生接受了基本的舞蹈训练。阳光体育与广场舞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广场舞融体操、舞蹈、武术、音乐为一体,是一种能增强体质、培养正确姿态、健美形体、发展素质、陶冶情操的体育锻炼形式。
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是丰富与改进体育教学内容之一
根据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也应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性,让学生在运动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为适应当前以创新教育、愉快教学为突破口的教学改革,结合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的特点,我选择阳光体育与广场舞为主授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我领你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练习为主体,教师边教边做,学生同时练习。通过欢快的音乐节奏、教师标准、优美的示范动作、简单的语言提示、口头鼓励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陶冶情操,增强自信,从而表现出中学生不同的气质美,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三、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严格遵守纪律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活动,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音乐、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是一项融舞蹈美、服装美、音乐美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可能的运动项目。它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优美的肢体语言与所表述的思想内容高度统一。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境界,它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广场舞是一个追求美的运动项目。它在展现运动本身的技术美的同时,还通过服饰来烘托运动员的人体美、技术美,使人们享受完美的艺术。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广场舞练习时既要服装整洁,服饰搭配得当,又要与广场舞内容相适应,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它对服装的要求是随着音乐的不同、舞种的不同而变化的,这就要求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应的提高。因此通过广场舞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端庄秀丽、高雅脱俗的气质,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
五、阳光体育与广场舞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其目的是保持健康、增强体质、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和体育教育水平。广场舞不分年龄、季节,它通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目前人们生活富裕了,有空闲时间来锻炼身体。各大城市的“广场体育”也逐渐的兴起。其中广场舞已成为“广场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学生步入社会后,从生活的角度需要为了缓解痛苦,增进健康,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广场舞,进行自我锻炼,从某种意义讲广场舞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最佳的选择之一。
通过师生自主、自创、合作、参与变革的全过程实践这种合作形式,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既是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使他们真正成为开展阳光体育与广场舞的主体与主人。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参加广场舞锻炼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经过了复杂的过程,但是在锻炼过程中不是只为简单的学习几个、十几个动作为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独特蕴含着美的运动来全面发展学生,使身体和心理素质及运动能力得到提高。
[1]《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吴昊
.
《浅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3]富嘉贞.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
《中国学校体育》,2000.3.
[4]刘淑芳.
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学校体育》,2003.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