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的对钱、御书钱和年号钱》

(2015-01-12 21:40:11)
标签:

军事

分类: 古钱币

        所有钱币学著作和观点都认为,中国宋代(公元960-1279年)“对钱”的发端,始于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铸造的天圣元宝篆、楷书“对钱”。其实差矣,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论断。宋朝“对钱”的真正肇始,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铸行的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只是因为没有史记,过去没有出土发现,而被泯灭了。
  1995年5月,偶然收藏了一枚古钱币,面文太平通宝。该钱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篆书直读,光背,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廓厚1mm,重4.3克。同时出土的古钱币共有数百枚,陶罐窖藏,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被拾荒者哄抢,笔者偶然得到了十多枚,其余下落不知。
  史记和学界公认,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造的太平通宝,只有一种,钱文隶书,也就是图录中、市面上常见的隶书太平通宝(图片一)。隶书太平通宝,钱文直读,钱径25mm,穿径6mm,廓厚1mm,重4克左右,形制与太祖宋元通宝相似,钱文书体真书兼八分,光背或有星月纹。小平铜钱存世量巨,另有铁钱和铁母。据《宋史·食货志》载:“初,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更铸太平通宝。淳化改铸,又亲书淳化元宝,作真、行、草三体。后改元更铸,皆曰元宝,而冠以年号。”(《历代食货志今译(宋史·食货志)》,虞祖尧著,1996年06月第一版,第306页)。明《永乐大典》亦载曰:“太平兴国元年,铸太平通宝钱。文用隶书,止一样。”
  太平通宝篆书钱币(图片二),钱文为古篆书体,“太”字下部“两点”,“平”字犹如“采”字,书体古雅,通体规整。因为是亲眼所见出土之物,不是经过市场获得,真实性、可靠性没有怀疑。经笔者考证,从钱币形制、特点、风格、工艺以及共通时代气息判断,可以断定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铸行,与太平通宝隶书钱币,一同形成宋代的第一种“对钱”。只是因为太平兴国时期,为太宗的第一个年号,时间不足八年,其时太宗刚刚登基,内稳帝位,安抚人心,政、战事繁杂,外迫吴越纳土,平北汉,征辽国,试图统一交趾(今越南),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铸行的太平通宝钱币,隶书钱币推行开来,得以流通全国,篆书钱币试铸后,少许加入了流通,但因为时机不成熟或某种意外变故,却未能大批量行用。
  篆书太平通宝的偶然出土,填补了宋朝历史货币的一个空白,是新的历史事实和实物的具体发现。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即是宋代的第一种对钱,也是宋代的第一种年号钱,亦可能是宋代的第一种御书钱。因此可以怀疑,传统的宋代货币史是不完整的,疏漏明显,必须进行必要的补证。尤其是对于宋代特有的对钱、御书钱、年号钱、篆书钱和三书体钱币,都需要重新的审视和理清。
  第一、宋代的对钱
  “对钱”,是钱币学的专有概念,又称“对文钱”或“对书钱”,日本泉界称之为“符合泉”。
  “对钱”的涵义明确:同一种古钱币的面文采用两种书体,钱文的内容、结构和笔划,钱体的方穿、厚薄、重量和材质,均相一致或相近,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称为“对钱”。
  经考,“对钱”,最早出现于五代十国历史时期的南唐(937-975年),分别为“开元通宝”和“唐国通宝”等,篆、隶对称。南唐“开元”钱币的铸造年代,为中主李璟显德年间(958-960年)。关于南唐“开元”是否是“对钱”的问题,钱币学界稍有分歧。有专家认为,因为南唐开元通宝“对钱”的钱文、穿孔大小不同,篆书字体的大小、粗细差别明显,而且钱体记号相异,钱体直径大小不一,不符合“对钱”的一般特征,仅是历史上少数成对钱币的偶然存在,不能与宋朝的“对钱”相提并论。因此认为,把南唐的“开元”等钱币笼统地归类于“对钱”范畴,有一些牵强。
  笔者认为,“对钱”就是“对钱”,成对的钱币而已,是钱币爱好者、研究者对于历史上存在的成双成对钱币的概念集合。其研究的对象,肯定包括成双成对的南唐“开元”钱币。经比较,南唐“对钱”与宋代“对钱”的基本特征大体一致,因为南唐“开元”钱币是专门铸造的成对钱币,是刻意而为,早于宋朝的“对钱”,对后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完全可以称之为“对钱”。再说,即便是真正的宋代“对钱”,因为钱监、铸地的差异,铸造不规范、重量不足等原因,也可能不完全对称,现存的许多宋代“对钱”实品,有的差别就非常明显,难道就不是“对钱”了?
  宋代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创新迭出,品种繁多,铸造精美,几乎就是伟大宋朝文化的缩影,是宋代一张精致的名片。尤其是宋代的“对钱”、“御书钱”、“三体钱”等开山之作,领风气之先,是创法立制之举,可以大书特书。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是为宋太祖,定都开封,建元建隆,铸宋元通宝国号钱。宋元通宝,形制仿唐朝开元,深厚淳朴。976年,太祖去世,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铸行了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并因此开创了宋代“对钱”、“年号钱”形制的传统,延续三百余年。可以确定,太平通宝篆书钱,是宋代的第一枚篆书钱币,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仁宗朝铸的篆书天圣元宝;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共同成为宋代的第一种“对钱”,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四十多年后才出现的天圣元宝篆、隶书“对钱”。
  太平通宝之后,淳化、至道年间,太宗铸行了淳化、至道元宝,均为御书钱和年号钱,而且,同时铸行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体钱(图片三)。
  笔者认为,真、行、草三种书体同时出现在钱文上,是宋太宗与钱监官员对于世界钱币形制、内容和美学的重要贡献。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之后,下一个年号即铸行了三体书钱币,是对“对钱”形制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扩大了对钱的认知范围。甚至可以说,因为太宗的个人才智和前无古人的奇妙创意,加之对钱与三体钱都是太宗一人所铸,有承继关系,“三体钱”本身就是“对钱”形制递进成熟的一种形态,可以肯定是“对钱”的范畴无疑。
  宋初钱制沿袭于唐,960年,太祖铸宋元通宝,为大宋第一枚国号钱。其时为国家初创阶段,钱币铸造参考了唐朝开元,因此只有一种,形单影只。太平兴国年间,钱风大变,太宗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铸行了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至淳化、至道年间,又有石破天惊之作,亲书钱文,铸行了真、行、草三书体钱币,奇绝华美,惊世骇俗,前无古人。
  宋真宗,北宋第三位皇帝,沿袭祖制,铸有钱币五种。998年,铸咸平元宝,真书旋读;1004年,铸景德元宝,楷书,传为御书;1008年,铸祥符元、通宝,楷书,传为御书;1017-1021年,铸天禧通宝,楷书,传为御书。
  宋朝的第四位皇帝是仁宗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驾崩,仁宗登基,时年13岁,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仁宗皇帝是宋代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性格宽厚,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勤政爱民。在位时名臣迭出,包公、欧阳修、柳永和范仲淹就是当时著名的代表,多为刚正、大德、鸿儒之士。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科技、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后人称之为“仁宗盛治”。
  仁宗朝的钱币铸造,推陈出新,尤其是“对钱”的铸行,可为眼花缭乱。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铸有钱币十二种,多有元宝、通宝连铸。分别是天圣元宝,1023年铸,钱文篆、隶成对(图片四、图片五);明道元宝,1032-1033年铸,钱文篆、隶成对;景祐元宝,1034年铸,钱文篆、真成对;皇宋通宝,1039-1053年铸,钱文篆、真成对;康定元宝,1040年铸,钱文真书;庆历重宝,1041-1048年铸,钱文真书;皇祐元宝,1049-1054年铸,钱文篆、隶成对;至和元宝、通宝、重宝,1054-1055年铸,钱文篆、真成对;嘉祐元、通宝,1056-1063年铸,钱文篆、真成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而宋代钱币,尤其是对称、精致的对钱,自宋太宗太平通宝始,经历了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南宋高宗赵构和孝宗赵眘诸帝等二十二个年代,历时二百零四年,至淳熙七年(1180年),共铸有对钱三十一种,可为琳琅满目。从淳熙八年起,宋钱币制进行了改革,钱背开始记年,“对钱”形制不再采用,只在西南部分铁钱铸行地区,仍有一些沿用和流通。
  第二、宋代的御书钱
  开御书钱铸造先河的是宋太宗,并以此形成宋代的传统和美谈,加之不少宋帝多有文采,喜欢书法,乐意遵从祖制,许多皇帝都亲笔书写过钱文。太平通宝隶书钱币,书写者没有历史记载,是否为太宗御书存疑。如果确实,则是太宗和宋朝的第一枚御书钱币,并因此开创了宋代独特的御书钱文化现象。
  学界一致的看法,宋代的第一种御书钱,是太宗书写的淳化元宝,之后是至道年间的至道元宝,均为真、行、草三书体钱币。经考,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此前从未应用于钱文,宋太宗的率先采用,可为别出心裁,并且影响了以后历朝的钱币钱文。太宗书法造诣深厚,所书钱文,真书浑厚饱满,稳定庄重,拙朴雅致;行书隽永流畅,流动奔放,婉转洒脱;草书神采狂狷,简约多变,飞动豪放。北宋名臣王禹偁(音同“称”),曾称赞太宗御书钱币的书法之精:“臣某等今月二十三日,于学士院分赐得御书三般字样淳化元宝钱者。洪炉新样,通行将遍于万方;御笔摛华,神妙互分于八体。颁宣非次,传习知荣。中谢。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留意泉货,精心笔札,书纪年之大号。用焕钱神,逞上圣之多才;爰彰墨妙,尽返鹊迴鸾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庄山历山之金,可齐重宝开元乾元之字;莫比神踪,将大济于兆民。即使被贬后,仍作诗“谪官无俸突无烟,惟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王禹偁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虽有阿谀奉承之嫌,但也确实反映了太宗御书在当时书界的地位和钱币书文的功力。
  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998-1022年),先后五次改元,分别是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和乾兴,铸行了“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通宝”和“天禧通宝”四种年号钱。真宗诸钱,钱文风格有相似之处,特别是景德、天禧和祥符钱,字体、风格更为接近,似为真宗御书。祥符元宝史记明确,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宋真宗取祥符二字,亲书“祥符元宝”,铸行天下,字体端庄,清秀俊雅,为唐代著名书家虞世南体,形神兼备。
  御书钱发展的集大成者是徽宗赵佶(1082-1135年),远超乃祖,其所创制的瘦金体,至今名满天下。在位期间,亲笔书写了崇宁(图片六)、大观、政和等钱文,铁画银钩,形制完美,铸造工艺高超,至今仍是广大钱币爱好者的真爱。宋徽宗的瘦金书,独成一体,为中国的铸币史、书法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徽宗在位二十五年(1101-1125年),六次改元,除了建中靖国年间铸造的“建国”、“靖国”和“圣宋”钱外,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年间均铸有年号钱,多为御书,精致妩媚,犀利飘逸,宋徽宗因此被后世称为古今第二铸钱能手,仅仅是稍逊精美绝伦的王莽钱而已。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宗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赵构多才学,精书法,自小临帖不缀,深受乃翁徽宗的影响,有很高的书法修养,颇有晋人古风,不输其父。高宗在位三十五年(1127-1162年),设有建炎、绍兴年号,铸行了“绍兴通宝”御书钱。
  宋朝的钱币钱文,既有文雅帝王的亲书,又有文化巨匠的挥就,可为多姿多彩。从太宗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开始,经真宗、徽宗、高宗诸帝,还有苏轼、欧阳修、司马光等文学大家的参与,篆书、行书、草书、楷书、隶书五体具备,又有古篆书和九叠篆等极美书体的竞相争辉,形成宋朝主流的书法艺术,浓缩、定格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和文字发展阶段,深入千家万户,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御书钱,是太宗的首创,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史记不清,据不完全统计,从太宗976年的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到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御书的“乾道元宝”,宋代共铸行御书钱二十余种,这是中国宋朝历代皇帝的得意之作,是在统治者最上层长期发生的奇特的文化现象,可为奇妙,古今中外,没有相似情况,大概永远也不会再一次发生。
  第三,宋代的年号钱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铸造的“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是宋代的第一种年号钱,之后太宗又铸行了“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两种三书体年号钱。此后,整个宋代一朝,几乎每逢新帝登基或改元,都铸年号钱,成为钱币铸行的基本制度和传统。特别突出的是仁宗、徽宗时期,几乎每一个年号都铸行了年号钱。
  仁宗在位四十一年(1022-1063年),改元九次,分别铸行了“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嘉祐元宝、通宝”等十种年号钱。
  徽宗赵佶,是宋代铸造年号钱最多的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先后铸行了“建国通宝”、“靖国元宝”、“崇宁元宝、通宝、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通宝”等十一种年号钱。
  北宋铸行时间最长的年号钱,是仁宗天圣年间铸行的天圣元宝和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铸行的“熙宁元宝、通宝、重宝”,铸期均长达十年。南宋铸行时间最长的年号钱是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铸行的绍兴通宝,铸期达三十二年。铸期最短的年号钱是“建国通宝”(徽宗1101年铸)、“靖国元宝”(徽宗1101年铸)、“重和通宝”(徽宗1118年铸)和“开庆通宝”(南宋理宗1259年铸),因为年号存在时间短促,铸期均不到一年。
  宋代钱币铸行特点明显,通行铸造御书钱,时兴铸造对钱与三体钱,盛行铸造国号钱与年号钱,还出现了由当朝皇帝和文学巨匠亲自书写年号钱文的文化盛事。从北宋太祖到南宋度宗的三百余年时间里,北宋历九帝,一百六十七年,使用了三十五个年号,铸行了二十七种年号钱,有上千个版别和品种。分别是太平、淳化、至道、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天圣、明道、景祐、康定、庆历、至和、嘉祐、治平、熙宁、元丰、元祐、绍圣、元符、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南宋亦历九帝,一百五十二年,改年号二十次,铸行了十九种年号钱,分别是建炎、绍兴、隆兴、乾道、纯熙、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开庆、景定和咸淳。宋王朝统治的三百十七年中(960-1276年),共铸行了四十六种年号钱,几乎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始终。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3-1274年)铸行的咸淳元宝,是宋朝的最后一种年号钱,之后,元军攻入南宋,宋朝灭亡,其它三个短暂的皇帝年号,未及铸钱,便夭亡了。
  宋代的年号钱,深刻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钱币铸造。宋代以后,历代王朝所铸的行用钱币几乎都是年号钱,年号钱成为了中国历史货币流通的主流品种。尤其是明代、清代钱币,莫不如此,所有皇朝皇帝,几乎都以同一年号钱币流通本朝始终,比如明代的洪武通宝、万历通宝,比如清代的康熙通宝、光绪通宝,直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统年间(1909-1912年)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钱币“宣统通宝”,也是年号钱。
  第四,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在中国货币史的地位
  中国历史钱币,浩如烟海,璀璨夺目。因为历史的疏漏,因为可能仍旧深埋地下,还未出土,许多重要钱币,隐藏、泯灭在历史的迷雾之中。近年以来,国内大兴土木,许多没有历史记录的王朝钱币屡屡惊现人间,比如战国时期的三孔布“建邑”,五代十国时期短命王朝的钱币大燕通宝,辽、金时代的早期钱币天显通宝和明昌元宝等,无不都是珍稀钱币,一些甚至就是孤品。而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试铸的篆书太平通宝,也是如此,目前仅见。篆书太平通宝的发现和肯定,是宋代钱币的重大事件,并因此可以改写宋朝的铸币史,修正以往因为史料缺乏、没有实物为论据的钱币学缺失和谬误。
  宋代的货币经济发展全面,开创了以铜钱为主和铜、银、钞并行的历史新时期。宋代钱币极具特色,可为承前启后,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对钱、御书钱和年号钱的开启、发展和形成制度,有继往开来的功绩,为之后历代王朝的钱币铸行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古钱币,凝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浓缩了历史朝代的瞬间,缩微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承载了当时历史人物的思想,表现了一个时期书法艺术的极致,还有科技、工艺和审美情趣的凝结。钱文书体,就是中国的一部汉文字演化史和书法艺术史,古雅的文字和书法艺术,是当时中国文字发展演化的最新体现和直接载体。
  一种钱币的历史地位,以其在货币史上的重要性决定,主要表现为对货币发展史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对后世钱币铸行发展的影响,大多为纲要性钱币。宋太宗篆、隶书太平通宝,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它们的铸行和存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钱币发展时代,而且对后世钱币的铸行,影响深远。没有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通宝篆、隶书对钱、年号钱的形制和事实,就没有太宗后来的淳化、至道年间的楷、行、草三体御书钱币,也就没有真宗、仁宗朝的祥符元、通宝、天禧通宝和天圣元宝等钱币形制。因为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形制的发端,也因此才有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整个宋代、乃至后来朝代铸行钱币的华美瑰丽的篇章。
  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开创了一个钱币发展的时代。其在货币史上的重要程度,犹如唐武德四年(621年)的宝文钱开元通宝,取代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时代。开宋代以后中国铸币对钱、三体钱、御书钱和年号钱之先河,并形成传统、制度,共同成为中国货币史重要时期的纲要钱。如果没有太平通宝篆、隶书钱币,中国的宋代钱币,宋代以后的元、明、清诸朝钱币,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另一个演化、发展的形态。

(本文章专门为《当代钱币收藏》杂志而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