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元宝篆书小平钱,中国钱乎,日本钱乎,抑或是安南钱?

标签:
军事 |
分类: 古钱币 |
http://s15/mw690/c0ec4d2dtdc66f360567e&690
又要学习历史,又要学习古汉语、古文字,还要学习外国的历史和文字,而且可能没有资料,确实不大容易。
一个偶然机会,收藏了一枚古钱币,钱文天平元宝,出土的时候就脏兮兮的,钱径24mm,穿径6mm,重4.2克,篆书旋读,铜质,至今仍然不大明白。
天平元宝,中外钱币学专著、图谱,均无著录、介绍,不知国别,不知朝代,不知帝王归属。
为了考证天平元宝,可为下了不少功夫。遍搜中外网站,书也读了好多本,可能是不得要领,也可能是确无出土记录,天平元宝的本源,仍旧难以断定。
那么,天平元宝,到底是何国、何朝钱币呢?
因为熟知中国古钱币,总的来看,天平元宝,应不是中国钱。理由如下:中国历史上,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一个年号(公元534-537年),共历三年。其时通行钱币,为中国五铢钱,通宝、元宝钱币,尚未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中国的历代王朝,再无天平年号。
难道天平元宝是日本钱?
网络上有零星信息,将天平元宝猜测为七世纪初的日本奈良时代,铸主是圣武天皇等。笔者以为,虽然没有证据,只是臆想,确实也有可能。
日本的天平年号,是45代天皇圣武天皇的年号,时为公元724-749年。其后的天平感宝年号(749-749.8年),亦是圣武天皇的年号。仅仅过了几个月,圣武天皇便让位出家,法号胜满。
46代天皇为孝谦天皇,所用年号是天平胜宝(749-757年),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女天皇,在位九年退位,让位于淳仁天皇(大炊王)。
淳仁天皇的年号为天平宝字(757-765年),在位期间,重用藤原仲麻吕,奉太后孝谦旨,执行国家大事。756年,中国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淳仁天皇欲送牛角作为武器原料,支援唐皇平叛。孝谦上皇和道镜擅权,藤原仲麻吕起兵反对,反遭杀身之祸。由于与藤原仲麻吕的关系,淳仁天皇被逼退位,流于淡路而死,世称淡路废帝。
公元764年,退位天皇孝谦天皇重祚,称为称德天皇,年号天平神护(765-767年),770年薨于天花。
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受中国唐朝钱币文化影响(主要是开元通宝钱币),自元名天皇和铜元年(708年)至村上天皇天德二年(958年),共250余年,铸有钱币多种,即日本著名的皇朝十二钱。其中,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铸万年通宝铜钱,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铸神功开宝铜钱,其余带天平的年号,未铸行钱币。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同时亦铸有金钱和银钱,分别是开基胜宝和太平元宝,三钱的比价关系是,一枚开基胜宝金钱可兑换10枚太平元宝银钱和100枚万年通宝铜钱。
开基胜宝金钱、太平元宝银钱和万年通宝铜钱,均仿铸自中国唐朝开元通宝,隶书旋读,光背,形制、书体、风格一致。而称德天皇所铸神功开宝,钱文隶书旋读,形制、风格亦模仿自开元通宝。
唐代是日本和中国交好时期,虚心学习唐朝政制、文字和文化,意图改造、革新日本。日本自中国隋朝开始,便陆续派遣遣隋使;至唐代,遣唐使达到高峰,正式的共有十二批。圣武天皇在位期间,亦两次派遣遣唐使,学习唐礼、汉制,化为彼用,并以此开创了日本天平文化盛景。
日本奈良时代,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吉备真备(695-775年),曾两次任遣唐大使。717年,吉备真备22岁,作为遣唐留学生来到中国,遍读中国律令、儒学、礼仪,饱学中国文字、文化,735年,携《唐礼》十三卷和中国诸种历书、兵书、乐书等,学成回国。回到日本后,任大学助、东官学士,为阿倍皇子(即后来的孝谦天皇)讲授《礼记》、《汉书》等。752年(天平胜宝四年),又以遣唐副使身份来到中国,754年归国,任大宰大贰;称德朝时任右大臣,全面发挥才略,辅佐天皇治理国家,政绩卓著。其最大功劳,即是参考中国汉字,参与、创制了日本文字。传淳仁天皇之万年通宝和称德天皇之神功开宝钱币,钱文书法均为吉备真备书写。
如此,天平元宝,是日本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760年间)铸,还是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铸?
钱币学常识可知,在中国,钱币“通宝”的称谓,始于唐武德四年(621年)的开元通宝。而“元宝”称谓最早用于钱币,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安史之乱。“安燕”叛军史思明,割据称帝,国号大燕,毁佛铸钱,先铸得壹元宝,后“恶‘得壹’非长祚之兆”,当年废止,改铸顺天元宝。同时,唐开元通宝铸行之始,中国民间取其硕大、贵重之意,亦旋读为开通元宝,这大概是元宝称谓的最原始称呼了。
日本钱币的元宝称谓,受唐代开元通宝顺读的启发,始自太平元宝银钱,铸于760年。该钱,稍晚于唐中期安燕割据皇帝史思明所铸得壹、顺天元宝。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第十三批遣唐使,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出发,遣唐大使为高元度和内藏全成。天平宝字五年,由渤海路入唐,正值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未果,内藏全成于天平宝字五年(761年)自渤海路归国。但是,日本淳仁天皇,后来是否知道唐国安燕政权铸造了得壹、顺天元宝钱币,并且受到启发,进而铸造天平元宝铜钱,可能性不大。而且,淳仁天皇760年所铸万年通宝、太平元宝和开基胜宝,三钱铜、银、金三质,自成体系,比价合理,是比较科学的钱币组合。少之则欠缺,多之则冗赘,不用再铸它币。
天平元宝,是否是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铸?
称德天皇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女天皇,一生两度为帝,终身未婚,没有子嗣。执政期间,周旋于藤原贵戚和旧豪族之间,偏重佛教,猜忌群臣,称德天皇的历史评价并不很高。称德天皇执政期间,由吉备真备书写、铸行了神功开宝;常理上,受淳仁天皇铸行万年通宝系列钱币的影响,在本朝,再铸行天平元宝,可为顺理成章。因此似可确定,天平元宝为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765年)铸造,与神功开宝一同,可成系列钱币。
日本皇朝早期钱币,和唐朝开元通宝渊源极深。和同开宝是皇朝十二钱之首,“和同”系元明天皇“和铜”年号的省写,“开”为“开元”的简称,“宝”取繁体“寳”之中部为字,活脱脱开元通宝第二。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年),更请中国铸工帮助铸钱,所铸和同开宝,俗称“新和同”。加之日本民族富有模仿能力,也富有创新精神,如果依照相关说法,天平元宝为日本称德天皇天平神护元年所铸,可能是符合历史的推断。
天平元宝,如确定为日本奈良时代钱币,亦有诸多不利证据。其一,日本皇朝十二钱,均受唐朝开元通宝影响,书体拙雅,钱体厚重,而天平元宝,书体纤细,通体薄瘦,风格和时代特征不相一致。其二,皇朝十二钱,钱文书体均为隶书,而天平元宝,钱文篆书,书体不相符合。
天平元宝如果不是日本钱,抑或是安南(越南)钱?
安南历史,无天平年号,稍有关联的,是陈朝太宗的年号天应政平(1225-1231)。
笔者是安南钱币的爱好者。天平元宝,与安南钱币有着紧密的联系:笔者收藏了一枚政平通宝篆书小平钱,与天平元宝篆书钱币,于1995年同时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地区,同一窖藏。经考,政平通宝,似为安南陈朝太宗天应政平年间铸行。
越南陈朝(公元1225年-1400年)继承于李朝。陈朝太宗陈煚(音窘)禅位自妻子李朝末代君主李昭皇,华裔闽人,国号大越,首都升龙(今河内),共历170余年。陈朝太宗称帝改元,年号建中(1225-1231),铸建中通宝。建中通宝,铸量罕少,真书旋读,钱文雅拙,阔缘小字,淡褐铜色,边廓修整,是安南古钱的大名誉品。
1232年,陈太宗改年号天应政平,1233年,铸政平通宝,因其铸量不多,传世稀见。目前所见传世品,为正样小字,真书旋读,拙朴俊美。而政平通宝篆书小平钱,中外相关安南钱币专著、图谱均无介绍,目前亦无出土记录,是安南陈朝钱币的重大发现。
据笔者推断,天应政平年号,完全可以简称“天平”年号,就如似已经约定俗成地简称“政平”年号一样。
安南今称越南,原中国藩属国。数千年来,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连,血脉相连。而钱币的铸造发行,安南则深受中国历代王朝钱币文化的影响,钱币形制、材质、书体,均相近似,是中国历史货币的分支和余脉。
经考,政平通宝篆书钱币,是安南篆书钱币的发端,与政平通宝真书钱币,形成安南历史货币的第一种对书钱币。而篆书天平元宝,书体纤细朴雅,铸造工艺稍欠精致,与政平通宝钱币以及陈朝以后安南铸行钱币,均有相似风格,有着安南钱币特有的味道,不似中国宋、金时期的篆书钱币,书体笔画工整,钱体宽大厚重,工艺精到,铸造规整。
天平元宝篆书小平钱,因其是与安南钱币政平通宝篆书小平钱同时、同窖出土,钱币形制、特点、风格均相类似,而且,天应政平年号,其简称“政平”,已铸有政平通宝钱币,加之陈朝太宗天应政平年号,还可以简称为“天平”年号,亦可以铸造天平元宝钱币。
天平元宝篆书钱币,中外历史记载缺失,没有出土发现,目前仅见。根据以上观点,可以大致断定为安南陈朝太宗天应政平年间铸造。
天平元宝篆书小平钱,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忆和存在的片段,但是因为历史的疏漏,却又遗忘了。它到底是中国历史的一块,还是日本历史的一块,抑或是越南历史的一块,尚难完全定论。
我个人倾向于是安南陈朝钱币。
前一篇:景治元宝,后黎朝玄宗钱币,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