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燕通宝,疑似五代钱币孤品

(2013-01-11 12:20:11)
分类: 古钱币

http://s5/mw690/003x2UzPzy6VDcoehOA54&690

  http://s9/mw690/003x2UzPzy6VDctznUk78&690

 

 

    偶然收藏了一枚古钱币,面文大燕通宝。史书未载,不见著录,不知朝代帝属,疑为仅见品。
  大燕通宝,铜质,钱径25mm,穿径6mm,廓厚1mm,重约4克。主要特点:光背无文,窄沿,钱文近真书,直读,钱文“大”字舒展大方,“通”字偏旁“走之底”稍长,拙朴俊美。
  常识可知,大燕通宝是国号钱,是“大燕”钱币;而钱币“通宝”的称谓,始于公元621年(唐高宗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因此可以断定,唐以前历代燕国、燕政权,均非大燕通宝铸主。
  据史载,“大燕”,是中国唐朝中期和五代初期建立的两个割据政权的国号。一个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所建,史称“安燕”;另一个则为911年刘守光成立,因其残暴不仁,史称“桀燕”。二燕相距约150年,均为短命政权,有惊人相似之处,都铸造发行了钱币。
  “ 安燕”钱币,史载基本清楚。据《新唐书-食货志》,759年(唐乾元二年),“大燕”皇帝史思明铸得壹元宝,后因“恶‘得壹’非长祚之兆”,当年废止,改铸顺天元宝。“安燕”钱币钱文隶书,形制相同,以一当开元钱一百,钱径34mm左右,币重在13-29克之间。
  “桀燕”钱币,学界似有争议。目前可以肯定的,为刘守光于911年(应天元年)所铸应天元宝、顺天元宝、乾圣元宝和应圣元宝,均大值钱币,背万、背千、背百和背拾。“桀燕”钱币,形制相同,钱文近真书,钱径32mm左右,币重在15-19克之间。
  如此,大燕通宝是何“燕”钱币呢?
  可以确定,大燕通宝非“安燕”钱币。理由如下:第一、钱文书体、特点不符。钱文是钱币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与“安燕”时期钱文风格和时代特征相异。唐代钱文通行隶书,“安燕”钱币亦是如此。第二、史载清楚,没有疑义。安燕政权,历帝四世,存世八年,所铸得壹、顺天钱币,史载明确,可以采信。
  那么,大燕通宝是否为五代大燕刘守光铸造呢?
  刘守光于公元907年囚父,自称卢龙节度使,909年杀兄,兼有两镇,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燕王。911年,割据称帝,定都幽洲(今北京),国号大燕,建元应天,故地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地区,铸行了应天系列钱币。应天钱币,钱文近真书,史书未载,经学界先贤考证,于上世纪初确认为刘守光铸造。
  应天钱币,体大厚重,书体拙朴,风格独特,而大燕通宝,笔画纤细,通体薄瘦,二者形制相异,无共同之处。但将大燕通宝的书体、形制特点,与五代十国时期诸国铸行钱币比较,却有着明显相似的铸行特征和共通的时代气息。
  五代时期,军阀割据,钱币铸造,史载不清。因时代的原因,五代初诸国钱币形制、特征,亦有明显相同特点:年号钱和国号钱并用,时兴铸造国号钱,通行铸造元、通宝钱,币重在3-4克之间,钱径25mm左右,材质多为铜质,钱文书体多为隶书、近真书,亦有篆书钱文。这是钱币铸行发展、汉字发展演变和时代因素综合作用于钱币铸造的表现。
  大燕通宝是国号钱。学界共识,铸行国号钱为五代风气:明德元年,后蜀高祖铸大蜀通宝;升元元年以后,南唐李昪、李璟父子铸大齐通宝和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乾佑元年,后汉隐帝铸汉元通宝;显德二年,后周世宗铸周元通宝,等。
  钱文书体,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载体,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符合五代钱币通行书体特征。直接的佐证,是为刘守光宗主国皇帝后梁太祖朱温于907-911年铸造的开平钱币,其开平通宝,稍早于大燕通宝,二币同为通宝,同是光背、铜质,钱径相近,钱文风格一致,尤其是书法特点,几近相同,书体纤细,笔画稚拙。最明显的是大燕通宝与开平通宝的“通”字,间架结构和用笔极其相似,笔势洒脱,明显可见影响。
  同时期近似钱币还有:永平元宝,前蜀高祖永平年间(911-915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3mm,重约3克;咸康元宝,前蜀后主咸康元年(925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3.5mm,重约3.3克;天汉元宝,天汉元年(917年)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克;天成元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6-929)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4克;大蜀通宝,后蜀高祖明德元年(934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4mm,重约3.5克;大齐通宝,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铸,钱文隶书,钱径23mm,重约3.1克;天福元宝,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年)铸,钱文近真书,钱径22mm,重约4克。不一而足,均与大燕通宝形制、特点相近。
  五代初期,战乱频仍,割据政权,纷纷铸钱,以此彰显国威、皇权和正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元称帝的刘守光,受前宗主国后梁开平钱币、其父刘仁恭永安钱币和同时代其它割据政权铸行钱币影响,同时试铸大燕通宝国号钱和应天系列年号钱币,作为开国象征,应是符合历史的判断。而且,大燕通宝出土于济南北部地区,为后梁故地,同桀燕之河北地区毗连,符合古代钱币流通特点;笔者收藏又同时出土的古钱币,时代多为北、南宋和辽、金时期,稍晚于五代,也是符合古钱币出土规律的。
       另外,大燕通宝,钱文近真书,竟然与宋徽宗瘦金体有相似之处,真乃中国钱币的历史奇缘。
       任何书体的形成,不可能是凭空创造的,必有学习、继承和发扬的过程,瘦金体亦不例外。瘦金体为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体,亦称“瘦金书”,是楷书的一种。他早年学薛稷(649-713年)、黄庭坚、褚遂良诸家,融会贯通,主要是学习薛稷,薛曜兄弟书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瘦金体亦与薛曜的字最为接近,据有关书法史家考证,可能是赵佶受到薛曜的《石淙诗》启发变化,创制了瘦金体
       自公元700年左右的薛稷时代,至911年五代初刘守光的大燕国时期,历200余年,以薛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期间研究、喜爱薛稷书法者肯定众多。现在,大燕通宝书体的书写者已无从考证,但是,200年之后才产生的宋徽宗的瘦金书体,竟然与前人、前朝有着相似的书体风格,确实是罕见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和钱币文化的惊世之作
       大燕通宝,真实性、可靠性没有问题,于1995年5月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小清河北部地区,陶罐窖藏,为笔者亲历。以现有出土最晚时代钱币断代,可以大致确定为宋末埋藏钱窖。
       大燕通宝的确认,是五代十国钱币的重大发现,可补中国钱币史缺,为五代时期重要文物,弥足珍贵。
       (注:本文章发表于《中国钱币收藏》杂志2012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