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生活习性和进食方式
在正常的环境中.鱼类每天都要进食,但并不是什么饵料都吃,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吃饵料。其进食时机,多数鱼类是随流四处觅食,有些鱼类则守株待兔,有些是昼伏夜出。在食性上,有些鱼类非活饵不屑一顾.食性杂的鱼类对食物不挑剔.既吃荤也吃素.甚至连同类也不放过,如此种种说明鱼类有各不相同的生活习性。
鱼类生活习性,既有相近的共性,也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其共性就是如前所述的泪游规律和区域性,个性则体现在鱼类品种不同,其食性、进食时机、进食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此仅就鱼类的几种进食方式作介绍。
①摄吸式。摄吸式是海洋鱼类中最常见的进食方式,这些鱼多数生活于海洋的低层或底层,口唇钝圆或尖圆.当发现食物时,通常的情况下会悄悄遥近、猛张鱼口,形成强劲的水流吮吸食物,如鲷类的黄鳍鲷,黑鲷、真鲷、平鲷。在进食方式上,这类鱼所表现的特点是刁滑而谨慎,常常是吸人食物后随即又吐出,当感觉没有异常而又符合口味时,才再次摄吸而入,有时会出现多次的这种过程,不明就里的新钓手往往抓摸不透。而另有一些底层的鱼类.如洞穴鱼类的石斑鱼、黑鳍鱼、菖鮋等,其摄食方式通常一次而成,毫无顾忌.鱼类的这种摄吸特性.给钓手带来的是神奇刺激的兴奋感觉。
②掠食式。掠食式鱼类是海洋中凶猛的鱼类群体,以其视力好、游速快、以活饵为食的特性称霸于海洋,堪称海洋的“黑恶势力”。这类鱼主要有金枪鱼、鲣鱼、鯵鱼、鲨鱼、鲈鱼、马鲛鱼等中上层鱼类,它们恃强欺弱,以穷追不舍的极快速度掠杀幼小鱼类,所到之处,小鱼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对于垂钓者来说,抢钓这种疯狂的场面,可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③啃食式。啃食式鱼类多数为小型鱼类,嘴尖圆或钝圆,以其强有力的屠齿啃食附着于珊瑚礁、岩礁、海底缆绳、养殖网箱上的藻类、贝壳类。如常见于珊瑚礁海区的鹦嘴鱼、蝴蝶鱼、海猪鱼、少女鱼及东南沿海常见的蓝子鱼、金鼓鱼等。水质清澈时,可见其不停地啃食,毫无休止。在食物贫乏的季节,真鲷、黑鲷、黄鳍鲷等鲷类鱼种也有啃食的习性.
④滤食式。滤食式鱼类多以上层浮游生物为食物,通过不停地吸取和排水,利用鱼鳃过滤,而后将食物逐渐送入食道。海洋中大型鲸类和沿海上层鳍鱼类均为滤食式鱼类。
O夹食式。夹食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必须通过触手或钳夹将食物夹住或抱住,而后再慢慢进食,如章鱼、墨鱼、管蛸、螃蟹等,严格来说这些均不属鱼类范畴,但在海钓中常被钓获。
(4)有层次不同的鱼类群体
海洋是人类难以探明的水世界,目前已知的海洋鱼类将近2万种,有生活于2000米以下的深海区,也有生活于500-2000米的次深海区,更多的是生活在500米以上的浅海区。我国沿海均处于浅海区域,即便是东海、台湾海峡中间地带.最深也不过200米(不含台湾外缘海域)。在我国沿海同时生活着2000多种鱼类,这些鱼类多数以群体性的特征活动在沿海各不相同的层次,可分为穴居鱼类、底层鱼类、中低层鱼类、中上层鱼类四种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中上层多为季节性洄游鱼类,群体大,洄游距离长;中低层鱼类品种多,群体相对较小.洄游距离短;底层鱼类和穴居鱼类多数为定居性“常住户”.有相对栖息区域.一般不洄游。
本文由权威海钓网——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钓鱼技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