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黄鳍刺鰕虎鱼: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xwhkvznbmp0.jpg
黄鳍刺鰕虎属暖温性中小型鰕虎鱼类,栖息于近海咸淡水中,或进入河口。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习见种类。
成鱼有一个大的头部和细长的身体,能长到30 cm长。这种鱼是淡棕色,有一列深色鞍斑和斑点。幼鱼的腹和臀鳍是浅黄色。所有年龄都有黄色的腹鳍,而其他鰕虎鱼的腹鳍是无色、白色、灰色或黑色。黄鳍刺鰕虎鱼会攻击猎杀小鱼,初生幼体主要的食物猛水溞和其他桡足类;较大的幼体吃片脚类、糠虾和小鱼。
黄鳍刺鰕虎鱼是卵生,冬季至早春产卵。冬季繁殖季时,成鱼会迁移到下游河口产卵。卵被产在潮间带泥滩15~875px深的Y形巢内(洞穴或隧道)。卵约0.9mm宽,5.5毫米长。在最佳温度(13 °C)下孵化期需28天。雌鱼产卵後可能会离开洞穴或加入雄鱼共同守卫卵。13°C时,孵化期约28天
钓场:内湾,河口附近,咸淡水交汇海滩
钓法:矶浮钓法,手竿浮钓法,手线抛底钓法
饵料:虾肉,沙蚕,贝类肉
钓期:1,7-12
二、钝吻黄盖鲽鱼: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unerhpjqaq3.jpg
钝吻黄盖鲽鱼两眼均在头有侧。有眼侧深褐色,被栉鳞;无眼侧白色,被圆鳞。侧线弯曲部至背鳍基底间有鳞22~26行。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牙小,门齿状;有眼侧上下颌无牙或仅下颌有1~2个牙;无眼侧上颌9~13个牙,下颌有12~15个牙。
冷温性近海底层鱼类。仔鱼经变态后,左眼转至右侧。为黄海及渤海经济鱼类之一。一般体长120~240毫米。产卵时雌、雄鱼游到水面,雌鱼一次性将腹中的卵全部排出,雄鱼接着迅速排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受精,水面出现粘液气泡。黄盖鲽产卵时间多为下午16时至凌晨4时。
钓场:底质为泥或泥沙的近海海区,内湾,沙滩。
钓法:船钓底钓法,远投竿远抛底钓法
饵料:沙蚕,小活虾,虾肉,贝类肉,鱼肉丁。
钓期:4-10
旺季:4-7
三、鲻鱼: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mmcrmcrb4fg.jpg
鲻鱼,鲻形目,鲻科。又名:乌支、九棍、葵龙、田鱼、乌头、乌鲻、脂鱼、白眼、丁鱼、黑耳鲻。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 20~40厘米,体重500~1500克。
全身被圆鳞,眼大、眼睑发达。牙细小成绒毛状,生于上下颌的边缘。背鳍两个,臀鳍有8根鳍条,尾鳍深叉形。体、背、头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鲻鱼外型与梭鱼相似,主要区别是鲻鱼肥短,梭鱼细长;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黑色,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鲻鱼是温热带浅海中上层优质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鲻鱼是洄游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浅海、内湾或河口水域,一般4龄鱼体重2公斤~3公斤以上性腺便成熟,游向外海浅滩或岛屿周围产卵繁殖。鱼苗的发生季节为1月份~4月份,此时最适于捕捞收集鱼苗暂养,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和驯化、淡化后,可在水库、鱼塘和半咸水池塘和其他海淡水水面放养。
钓场:河口附近,内湾,码头附近。
钓法:远投竿远抛钓法,矶浮钓法,锚钓挂钓法。
饵料:小活虾,沙蚕,面粉团,面包。
钓期:1-4,8-12
旺季:1-2,10-12
四、褐牙鲆: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ptj5otzypeq.jpg
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俗名比目鱼,油牙鲆,左口,沙地,牙片,偏口。体侧扁,呈长卵圆形。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
体侧扁,呈长卵圆形。一般体长25~50厘米。体重1500-3000克,大者可达5000克。口大、斜裂,两颌等长,上下颌各具一行尖锐牙齿、尾柄短而高、2只眼睛均在头的左侧,眼球隆起。
鳞小,有眼一侧被栉鳞,体呈深褐色并具暗色斑点;无眼一侧被圆鳞,体呈白色。胸鳍稍小;腹鳍基部短、左右对称;尾鳍后缘双截形、侧线明显,在胸鳍上方有一弓状弯曲部。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色点列成横条纹。
钓场:沿岸砂泥浅滩,有碎礁石底质的浅水湾,有海藻繁茂的浅滩。
钓法:竿远投底钓法,船钓底钓法。
饵料:蛤肉,沙蚕,鲜虾肉,小鱼,小活虾。
钓期:1-5,10-12
旺季:1,2,12
五、银鲳: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ehekirdym54.jpg
银鲳,是我们常说的鲳鱼中的一种,属鱼产形目,鲳亚目鲳科鱼类。体形侧偏,头胸相连明显,口、眼都很小,两颌各有一行细牙,食道侧囊内具有乳头状突起,嘴舌不能伸缩;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无腹鳍,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
常见的鲳鱼多为银鲳、江浙一带渔民也叫鲳片鱼、平鱼等。
东海银鲳,春季从台湾海域北部北上到东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后,渔群就北移进入浅水区生殖,喜欢在浅海岩礁、沙滩水深10米~20米一带河口处产卵,卵浮性,产卵量8万~35万粒。产卵后分散索饵,秋后南下进行越冬洄游。过冬后,随暖流增强,鲳鱼由南北上,作产卵索饵洄游。
鲳鱼的食料以小鱼小虾及浮游生物为主。由于它的游泳能力缓慢,嘴巴又小,所以常以水母、硅藻和绕足类充饥。银鲳是名贵的海产鱼类,是近洋机动渔船捕捞的对象,产量较高。
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
生活于5~110米海域,幼鱼喜躲藏在漂浮物下面,成鱼则常与金线鱼、鰏鱼或对虾等混游。肉食性,以水母及浮游动物为主。繁殖期由冬天到翌年夏天,成群於沿岸的中水层产下浮性卵,在秋天往外海移动,孵化後的幼鱼成长至3厘米即往外海游去。
钓场:潮流缓慢的近海、内湾。河口附近、较深水的海滩。
钓法:船钓拖钓法、远投竿远抛拖钓法、矶浮钓法、投竿底钓法。
饵料:小活虾、虾肉、小鱿鱼片、小鱼。
钓期:1-12
旺季:5-9
六、鲈鱼: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pljy50ijokl.jpg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东海、渤海较多。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
食用价值:
1.鲈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B族维生素、钙、镁、锌、硒等营养元素;具有补肝肾、益脾胃、化痰止咳之
效,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2.鲈鱼还可治胎动不安、产生少乳等症,准妈妈和产生妇女吃鲈鱼是一种既补身、又不会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的营养食物,是健身补血、健脾益气和益体安康的佳品。
3.鲈鱼血中还有较多的铜元素,铜能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的功能并参与数种物质代谢的关键酶的功能发挥,铜元素缺乏的人可食用鲈鱼来补充。
钓场:河口咸淡水交汇的沿岸矶石附近,码头防波桩附近,内湾沿岸岩礁附近。
钓法:矶竿浮钓法,投竿抛拖钓法,手竿拖动钓法
饵料:小活虾,小活鱼,拟饵
钓期:5-12
旺季:7-10
七、黑鲷: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if1wwfptrau.jpg
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前端钝尖,第一背鳍有硬棘11-12,软条12。两颌前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及口盖骨上无齿。两眼之间与前鳃盖骨后下部无鳞。侧线上鳞6-7枚,体青灰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黑色横带数条。
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黑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生存盐度为 4.09‰-35.0‰,生长适应盐度10.0‰-30.0‰。耐低温能力较真鲷强,生存温度为4.3℃-34.0℃,致死低温度为3.5℃,摄食水温6℃,生长适宜温度为17.0-25.0℃。黑鲷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贝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在自然海区一般一龄鱼尾叉长375px,2龄525px,3龄650px,4龄750px,5龄825px,7龄925px,9龄达1000px左右,最大个体长1125px,一般4龄之前生长速度较快。
黑鲷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起被捕获。渔期在春、秋两季。
钓场:近岸岩礁周边、港湾、码头防波堤,河流出口处,内湾沙泥地,养鱼排,养殖场等
钓法:手竿拖动底钓法,矶竿浮漂钓法,投竿远投底钓法
饵料:沙蚕,虾肉,海蛎肉,小活虾,小活螃蟹,双壳蟹肉,鲎膏,鱿鱼膏面团,鸡肠等。
钓期:1-12
旺季:5-10
本文由权威海钓网——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钓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