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w.haidiaowang.com/wp-content/attachment/20141003/1iir5itjayb.jpg
一、虎头鱼综合
1、虎头鱼形态相关
虎头鱼的头部背面具棱棘。眼间隔凹深,较窄,为眼径的一半。眼眶骨下缘无棘;眶前骨下缘有一钝棘。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带。背鳍鳍棘12根;胸鳍鳍条常为18根。体侧有5条暗色不规则横纹。
虎头鱼属蛋种鱼。它体短而肥似鸭蛋。背部光滑无鳍,其余诸鳍短小。这种鱼的主要特征是头部有比高头更发达的肉瘤,除包着头部以外,还包向两颊颚,连眼和嘴巴陷到肉瘤内。在头顶部的肉瘤上“王”字凹纹隐约可见,十分威武,故称虎头。虎头因尾鳍很短,头又大,游动时从容安详,很像金鱼中年高望重,行动蹒跚的长老,因此有些地方又称它为寿星头。虎头多为红色的,称为纽虎头。此外,还有红白花虎头、红头虎头、玉顶虎头、五花虎头、银虎头、黄虎头等品种。其中以红眼黄虎头最为难得。
2、虎头鱼习性与分布
虎头鱼属暖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海区。大者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为我国自雷州半岛以东沿海一带习见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3、虎头鱼种群相关
红眼黄虎头:通体银白色,头和尾鳍呈米黄色,似柠檬,由一圈鲜红色彩膜围绕的墨眼睛嵌在米黄色肉瘤之内,特别清逸悦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红龙睛虎头:又称鼓眼虎头。全身通红,鱼体型与红虎头相似,惟眼睛由一般虎头鱼的正常眼变异为龙睛眼,更显雄壮华丽。
虎头球:是绒球和虎头鱼的变异种,体短而圆,无背鳍,头部长有特别发达的肉瘤,丰满突起的肉瘤将头、鳃盖及嘴均包围,以至眼睛也陷于肉瘤之内,鼻孔处之鼻隔膜变异形成的肉质球,突出于草莓状的肉瘤之外,姿态逗人,风韵独特。
二、海钓虎头鱼
1、近岸沉底钓
钓组准备:以简单,轻便,实用的钓组为好,1.5号或2号矶杆3,6或4,5米均可,2000型绕线轮,主线3号,子线1号。千又钩4号以上,60克或80克橄榄形中空坠子,稍大点的连接环,不使用浮漂。绕线轮蓄主线50米左右,线头由海杆导线环依此穿至杆尖,穿上中空坠子后再装好连接环。
取50CM子线一段,两头分别系上钩子后,上下钩距离5CM左右后对折和连接环相连,(和淡水台钓的双钩绑法一样,只不过线和钩相对变粗了变大了)为了减少钩子挂底的机会,在离钩的10CM处打个死结。也可以用排钩,但缺点是排钩容易挂底,钓饵消耗量大。钓饵可用小虾,沙蚕,鱼肉,海蟑螂等,实际上此鱼吃食从不挑食,烂鱼烂蟹什么都吃。
调整好绕线轮阻力,留出适当的线长。选择水下岩礁,砾石较多,水流,涌浪较缓的地方近岸下杆,水深从1.5-3米均可,凭手感感觉坠子触底后,钓杆往上提升约30-40CM,再往下复位,如此循环往复,做引鱼逗鱼的动作。提升时,人站立位置不变,手腕用力,慢慢提升。
岩头虎会在钓饵上下移动时咬钩,咬钩时杆尖剧烈的抖动,力量会从杆身传到手上,扬杆即能中鱼。摘鱼时,小心被鱼头部和背部的刺扎伤手指。
2、船上手线沉底钓
船钓时除可以欣赏到海上的迷人风光外,还可以边聊天边悠闲自在的钓鱼,这是它最吸引人之处。船钓岩头虎时不使用钓杆,只需钓线一盘,和近岸沉底钓钓组一样搭配。
船钓时需对附近海域熟悉的船老大指导下施钓,船不可离岸太远,以30--40米之内为好。手线下水深度约3—5米。太深的海域此鱼的钓获反而不如近岸好,也不容易理线操作。浙江一些海岛上的渔民就有专门近岸船钓岩头虎为生的。
钓时,触底后也要上下提升钓组,尽量吸引鱼的注意力,在上下提升钓组时,当手上传来规则的抖动,或鱼线有向下拉的迹象时,说明鱼在咬钩,先用力往上抖线,再徐徐收线即可得鱼。但船钓时须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止被涌浪卷入海中。
还有资料表明,岩头虎系岛礁区定居性鱼类,水平与垂直移动范围在1 000米以内,平时多分散栖息,不喜欢集群,也不作长距离洄游,有了这一鲜明的特点,在垂钓时就有了更好的理论指导。
在用以上两种垂钓方法施钓时,为了增加鱼获量,不可以在同一钓点死守硬等,一定要走钓,主动出击找鱼。每当一钓点钓到3--5尾岩头虎后,至少要在离钓点2米左右外再重新施钓。多试几处钓点效果比较明显。
本文由权威海钓网——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钓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