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2017-04-10 15:01:15)

孟子五霸者,三王

 (2017-04-02 10:52:15)
标签: 

孔子

 

孟子

 

仁义

 

儒家

 

文哲的博客

 
分类: 先秦七子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1]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2]。入其疆,土地辟[3],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4]在位,是有让[5]。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6]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7]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为盛。葵丘[8]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9]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1]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2]给:充足。
    
3]辟:开垦。
    
4]掊克:这里指残酷剥削百姓。
    
5]让:责罚。
    
6]六师:代指军队。
    
7]搂:拉。
    
8]葵丘:地名。
    
9]专杀:擅自杀戮。
    
【译文】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而现在的大夫又是现在的诸侯的罪人。周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叫作巡狩,诸侯来朝见周天子叫作述职。周天子巡狩时,春天视察农业耕种的情况,如果有农户的种子或人手不够,就要想办法帮助他;秋天视察粮食收获的情况,如果有农户粮食不够吃,就要想办法救济他们。
    
“如果到一个诸侯国去,看到那里的土地被开垦得很多,田里的农作物长势也很好,老人能得到赡养,贤者能受到尊敬,有能力的人都有官做,周天子就会用土地奖励那个国家的国君;如果到一个诸侯国去,看到那里的土地都荒芜着,老人没有人赡养,贤者得不到尊敬,朝堂上尽是些贪官污吏,那周天子就要责罚这个国家的国君了。
    
“诸侯国的国君如果有一次不去朝见周天子,就要被降低爵位;如果两次不去朝见周天子,就要被削减封地;如果三次不去朝见周天子,周天子就可以派军队兴师问罪了。因此,对于犯了罪的诸侯国国君,周天子只是发布命令声讨他,而不必亲自率军讨伐他,其他诸侯国则奉周天子之命出兵讨伐它。五霸不得周天子的命令,胁迫诸侯国去讨伐别的诸侯国,破坏了三王的规矩,所以说他们是三王的罪人。
    
“五霸之中,齐桓公最强。在葵丘盟会上,诸侯们捆绑住祭祀用的牲口,把盟书放在它的身上,等待宣读完盟书就歃血结盟。盟书的第一条说,要惩罚不孝顺的人,不得擅自改立太子,不得把小妾立为正妻。第二条说,要尊重贤者,培育人才,用来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条说,要敬老爱幼,不要冷落原来的客人。第四条说,士人不得世代做官,不得兼任公职,选用士人要得当,不得擅自杀戮大夫。第五条说,不得到处修筑堤坝,不得阻止邻国来买粮食,不得背着盟主私自封赏。盟书最后说,凡是我们同盟的人,盟会之后都恢复友好关系。现在的诸侯都违背了这五条誓约,所以说,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
    
“因为顺从国君而助长了国君的过错,这还算小罪过,如果是故意逢迎国君的过错,这个罪过就大了。现在的大夫都逢迎国君的过错,所以说,现在的大夫是现在的诸侯的罪人。”
    
【阐释】
    
针对由氏族部落社会建立起来的以诸侯联邦制为主休的国家体制,在历经近两千年之后,实际上已全面崩溃的局面,早于孟子约一百年的孔子就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虽然孔子说的是鲁国政治不由国君做主已经五代了,政权掌握在大夫手里已经四代了,所以鲁国国君的子孙已衰落了。但实际上,不单单是鲁国,当时的各诸侯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生活于战国的孟子从维护国家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尖锐地指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五霸”呢?孔子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就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统一和匡救了天下,百姓至今还得到他的好处。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他恐怕要披头散发从左边开衣襟了。“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这里是指国家被少数民族灭亡。这是从五霸“尊王攘夷”,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免受异族的侵略而言。
    
以孟子之博学,他当然知道孔子对五霸的称赞和对管仲的称赞,但是时移世异,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大概已无异族入侵之虞,而诸侯兼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霸权政治已不合儒家以王道仁政统一天下的要求,因此孟子力黜霸功。
    
孔子和孟子两人都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得出不同的结论。仅就对五霸的评价而言,宋代朱熹的评价比起孔子和孟子的评价,要全面和公正的多。朱熹说:“春秋之间,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黄梅行有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