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5、我和双缝实验(三)不看月亮时,月亮就不存在吗?

《我和双缝实验——
(三)量子力学对量子的描述
量子力学主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微观世界。
当一个粒子具有
粒子的整体状态,
可以写成
并且这个粒子就是这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81107/1541589956233627.jpg
函数(function)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对应关系。
通俗地说,如果 B 随着 A 变,
那么,B 就是A的函数。开玩笑地说,
谈恋爱时,一个恋人就是另一个恋人的函数。
粒子同时处于(至少)
只有在观察后,这种叠加才随机“塌缩”到
叠加态中的一个态了。
观察前,粒子是同时处在(至少)2 个地方的!
只有‘观察’才使波场(概率),
“塌缩”到一个具体的态。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81107/1541590036153053.jpg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81107/1541590062329499.jpg
对于受到‘原子微粒’反弹的‘光子’,可
以确定地说:‘光子’不观察‘原子’。
二者相撞后,光子和原子
重叠成包括‘光子’和‘原子’的
所有可能位置的叠加状态。
观测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随机性,即
波函数的塌缩具有随机性。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81107/1541590658334107.jpg
(四)双缝实验的实质
第一个量子之谜产生在对光的研究中。
而且电子、原子或大分子,
也能显示出波的干涉现象。
只不过要想得到电子、原子或分子的干涉图案,
需要几千美元以上的演示设备等复杂条件的配合。
当今,技术已达到利用激光,
使肉眼就可看到原子的程度了。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就能看到单个原子。
对原子等微观物质所作的双缝实验,
其表现的量子现象与杨的双缝实验是相同的。
现在让我们来问一个有趣的问题:
是“观测”决定了‘外部情况’,
还是‘外部情况’决定了“观测”的结果?
这个把“观测” (含意识在内)
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问题,
就是物理学家所说的“量子之谜”。
这个问题所涉及的,
也是双缝实验的实质,即“观察者”问题。
借助对光的研究,量子之谜第一次出现。
爱因斯坦说过,他不相信量子力学,
因为他相信不抬头看月亮,月亮还是会在那里的。
爱因斯坦的意思是说,按照量子理论,除非你去看它,
否则月亮根本就不存在!
量子物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当你不去观察的时候,月亮是不存在的”。
这也就意味着,
“观察者”似乎是整个世界的决定因素。
http://blog.creaders.net/upfile/image/20181107/1541590514373852.jpg
第一个量子之谜—对光的研究
干涉现象表明,
光是一种分布于两窄缝的‘波’。
我们可以证明,
光是一种向四周扩散的波。
但是光电实验却证明:
光不是一种向四周扩散的波,
而是一种粒子流。
这种矛盾的性质
表明自然界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事。
这种神秘,伴随人们走过了一百多年。
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通过需要
来选择两个矛盾东西中的一个。
在某些实验中,
光显示出波的属性;
而在另一些实验中,
光则显露出粒子属性。
现在物理学家认识到,光子、电子、原子、分子等物质,都可以既是浓缩的,也可以是弥散的。一个对象的性质,取决于你如何选择它和如何看待它。就是说,早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已经认识到: 微观物质既可以表现为浓缩的粒子,也可以表现为向四处传播的波。到底以什么形式出现,取决于人们所选择的实验。这个问题暗含着,研究物质规律的物理学遇到了有关的意识问题。这是现代物理学在发展到顶峰时期所必然出现的情况。难怪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他们原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今日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似乎都在向人们述说着如下事实:意识不是物质之外的事,即,意识不能被排除在物质之外。意识和物质,从本源上来看
二者‘非一’亦‘非异’。
(从凡思转为圣智,要经一辈子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