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点评:徐 杰
(2014-12-07 20:48:18)分类: 他山之石——课堂实录 |
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作者:执教:余映潮 点评:徐 杰
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四川眉山人。
他的“东坡居士”号就是在黄州种田时起的,这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雅号。
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
无道理”。
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学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
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谓匠心独运,一石三鸟。教者在纷繁的学术资料中,精心选择了这四则,并辅之以精炼的解说,不仅是知
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从对资料的筛选和加工上,
可以看出教者穿插艺术之精妙。]
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需要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如吾两人者”,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
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起来。
谢谢你。
“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句话写得非常好。
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
喜。)
过犹不及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终止当前的活动,以保证课堂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行。我们看这位学生的回答,
并没有围绕活动主题“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进行,而且,对于“闲人”的认识,也是不很准确的,教者
并没有拘泥在这个答案的校正,而是用 “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
这句话,打住了话题。为什么要“打住”呢?我们观看了下面的学习活动,才恍然大悟:对“闲人”的分
析,此时此刻一定要勉强去做,因为铺垫不够,未免显得生涩。“打住”,并不是不尊重学生,而是师生
对话中的一种“搁置”,一种“延迟”,这恰恰是为了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尊重学生。]
两人者耳。”(师有感情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
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
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
的。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看,这个板块里有很细腻有效的朗读指导,比如,关于延长音,关于声调,关于语气……这个板块一共设
计了四个层次鲜明的朗读活动,“(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
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四次朗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朗读有情有
味,渐入佳境。从艺术的层面来看,教者的朗读指导,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把朗读指导作
为一个媒介,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即:朗读指导不是纯粹的对朗读技巧的训练、指导,而是在
一次次朗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对文本有所理解与领悟,如此,朗读与理解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
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
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如此方能保证学生活动畅通无阻。点拨,需要时机,这里教者
在学生无措一分多钟后,才着手点拨,恰是“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点拨,也需要手法,“变形”“重
新编排”“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就是一种艺术的点拨,不仅给学生指明了方
向,还给学生指导了方法。]
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
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
景。
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
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
“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
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
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
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
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
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所以,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
力是最大的,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如何“变形”来探究作品的结构之妙、手法之奇。“变形”,是立体使用文本资源的手
法之一,“变形”的手法,除了“分段”,还有选读、逆读、缩写、改写……“变形”,变的是文字的排
列组合表面之形,不变的,是对文章章法的揣摩、学习、运用。]
--------------------------------------------------------------------------------
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为俗物所累,写得非常有韵味。
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惺惺相惜的朋友。
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哀愁,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点快
乐在里边。
一下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张怀民,这个“念”字用得好。评得真是细致。
之感。很有韵味。
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非常轻微的惊
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所以这个句子确实写得好。谢谢你,还有吗?
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是作者的高妙之处。请坐。
了。很好,谢谢。
正是教者精妙的课堂点评,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激发着学生去思考去挖掘。12位学生,分别从不
同角度欣赏课文,教者以其经验与睿智,对12位学生的答案进行了即时点评。在这些点评中,有评判,如
对生1、生12的点评;有校补,如对生4、生5的点评;有阐释,如对生7、生8的点评;有升华,如对
生10、生11的点评。及时、准确的课堂点评,推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向着更广、更深处前行。]
章有六个美点:
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的心情;“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
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一种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情感波澜就是这样的美丽。
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而苦恼,享受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
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的意味很深长。
收不回来”。本文的美点不可谓不多,学生的美点欣赏不可谓不杂。如何有效地“收”?这里的课中小结,
就是教者一个非常精妙的手法,它除了使课堂节奏有变化、板块更清晰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显著功效:1.
补充:通过小结,补充学生欣赏过程中遗漏的一些美点,使思维更趋完整;2. 概括:通过对学生发现的
美点进行梳理,概括为六大美点,使思维更有条理;3. 升华:情感的波澜、“闲人”的意味,这两个美
点,是美中之美,妙中之妙,通过小结,升华了学生的欣赏层次,使思维更加深入。]
下课。
行的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而《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活动,分为四个步骤: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样的设计,不
仅仅只是朗读活动的有序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将学生引入到恬
静优美的诗情之中,深刻体悟作者当时的心境,为下文的分析欣赏奠定了基础。
种传统语文学习方法。教者艺术地运用了这个手法,通过课文变形式分析这个“抓手”,让学生不断调动
语文知识积累,深入文本进行活动。84个字,三种分法,各有道理,活动设计是这样的精妙,它串起了文
章的布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多项学习内容,并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也许并
不需要创设多少新奇的方法,用好传统方法,一样可以取得课堂的高效。
从表面看,这种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实际上,这样的活动则有着精
粹的要求。它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美点进行梳理,给学生指出活动的方向,如本课中的屏幕显示“请谈谈
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
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它要求教师细读欣赏文本美点,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游刃有余地进
行课堂点评,如本次活动中教师智慧艺术的12次点评;它还要求教师站在文学欣赏的高度,对这个课堂活
动进行小结,我们看教者最后的美点欣赏小结,从不同角度一共讲了6点,这6个美点欣赏小结,既是规
范表达,也是方法提炼。
学艺术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