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足石刻盖头和面纱的那些人和事
陈先学
一
《魅力中国城》,点亮大足这盞灯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魅力中国城》,大足之旅钻石线路”,把大足的“珍珠”串成“项链”,揭开了大足的盖头,讲的大足的那些故事,推出的大足那些人,展示的大足那些景,导游的大足的那些事,反映《魅力中国城》,大足在争当冠军!
是的,大足像伟大祖国土地上千数区、市盆景中最靓丽的一盆。她有风光秀美的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让人流涟忘返的赛西子龙水湖;有天女散花一般的响水滩、化龙、陡沟子、胜天湖等10数个人工湖;有濑溪河长水聚汇的玉滩坝库;有荷花举宴的创新御厨......这一切,让人没到大足想大足,到了大足爱大足,拥着大足看大足:
看大足的湖光山色,看大足的自然生态,看大足的人文景观,看大足的太空荷花,看大足的火烧龙、鲤鱼灯舞表演,看大足的五金百品、琳琅满目,看大足田埂上的菩萨、五座大山上的众众石窟......
五金与石刻同时代诞生,五金走向生活,瓢盆勺锅;佛菩进到心灵,惩恶扬善、天下畅行!
“每石美刻,花开见福”“魅力中国城,大足喜迎春。”春迎百花开放;夏迎鱼米芬芳;秋迎大丰大足;冬迎物华珍藏。四季缤纷,主殷客勤。天下大足,欢迎客人。
名士往来恋热土,评赞石刻赐“珍珠”。他们用学者、专家、文艺大家一双双眼睛,将石质文物转变为盛世财富;将历史雕塑转变为时尚新书;将佛道宗教那石刻宝库,解构成自己各自的那一门门艺术......
《魅力中国城》,点亮大足这盞灯,大丰大足,正大踏步前进!
二
揭开盖头、挑开面纱,传世、入志、传略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峰巅的代表作,在名人雅士的眼中,人文艺术,价值连城,堪称国宝、世界瑰宝,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受到世界各国的保护。
但是,它在市俗社会纭纭众生绝大多数人眼中,还未站到被认识的位置上。因为不管是尖山子诞于唐的大足早期石窟、诞于晚唐延绵数百年的北山石刻,还是诞生于南宋、集中开凿70余年的宝顶山宏大造像;也不管是欣赏石刻艺术,还是信仰宗教,抑或崇尚“人变神”“神是人”,其天下大足、佛国殊天的70余处、五万多尊石雕海洋世界,立刻令人与神的命运完全平等。“人与神”“神与人”,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时段,全都平平淡淡,生活在坡坡嶺嶺,甚至被掩盖、淹没在荒湮漫草之中,或者被关押鎖在了悬崖、破寨里,人无穿吃,神无编号、名字。大足石刻,曾经便是如此。
但有识之士没有忘记,没有忘记揭开佛和菩萨们脑顶上的盖头。
1945年春,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之时,杨家骆等学者,应大足县地方政府邀请,组成了一个学科齐全、学识深广、档次很高的学术考察团,进到大足考察大足石刻。
考察团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杨家骆,时任中国学典馆馆长。
参加考察团的专家、学者有:马衡、何遂、顾颉刚、张静秋、朱錦江、庄尚严、傳振伦、冯四知、吳显齐、梅健鹰、雷震、何康、程椿蔚、苏鸿恩。
考察团于1945年4月27日到县,受到大足人民的热烈欢迎。当夜,欢迎晚宴结束,立即开会分工,据相关史料显示:
马衡、何遂、楊家骆鉴定时代,命定龛窟名;
顾颉刚、庄尚严、朱錦江搜集碑记、文字资料;
冯四知拍摄电影片、照片;
朱錦江、梅健鹰、雷震,摩绘像饰;
傅振伦、苏鸿恩,打制拓片;
何康、吳显齐,编定窟号、丈量尺寸,登记碑像;
程椿蔚为总干事;吳显齐为编辑;张静秋为文书。
1945年4月28日上午,考察团一行进入北山、宝顶山两个石窟区,同时开始工作。
他们先鉴定造像年代、命定龛窟名;后搜集录记文字材料;再照像,拍摄电影;与此同时,绘制全图、各部的位置图,摩绘重点像饰、器具图,打制拓片;最后编定窟号、丈量尺寸,登记造冊,立案建档。
考察团从4月28日至5月7日,得到第一手完整资料,初战告捷,班师回到北碚。
大足石刻的盖头揭开后,透过薄雾飘渺的面纱,看到了考察取得的丰硕成果:
首先,拓碑片、绘佛像、拍照片500多幅,并在北碚、重庆等地轮流展出;放映摄制的《大足石刻》第一部电影,在陪都一一重庆,引起了轰动。
其次,当时的“中华全国展览学会”在北泉图书馆开辟了《大足石刻图片陈列室》,长期陈列;
再次,编印了《大足石刻图征》一集。其主要内容有:“大足石刻部位图”、“大足石刻照片选辑”、“大足石刻摩绘选辑”、“大足石刻服饰器具谱”和“大足石刻目录”、“大足石刻碑记选”
、“大足石刻待访录”等;
第四,顾颉刚先生还利用其主编的《文史》杂志出版了一期《大足石刻考察专号》,内容含:顾颉刚的“大足小志”、杨家骆的“大足石刻及其背景”、朱锦江的“大足石刻艺术批评”、马衡的“大足石刻古文孝经碑考”、何遂的“永昌寨考”、庄尚严的“多宝塔考”、傅振伦的“大足南北山造像之体范”、何遂的“本尊学派源流考”、杨家骆的“补新唐书韦君靖传”、“补新唐书方技柳本尊传”、“补宋史方技赵智鳳传”、吳显齐的“大足石刻考察团日记”
。后来还陆续发表的文章有杨家骆的“大足龙岗石刻区记略”、“大足宝顶石刻区记略”;吳显齐的“介绍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评价”等。
三
不分党派、观点,惩恶扬善;石刻艺术,接轨诸天
考察大足石刻,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末能成行、进到大足,但他却听了考察报告,看了相关材料,趁为《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写序时,极力高歌、赞评了大足石刻。
这人是孙中山之子孙科,时任民国(重庆)立法院院长。
孙科在文章中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发端,将大足石刻內容纳入唐宋艺术史序列,对精美绝伦的大足石刻评价很高。他认为,《韦君靖碑》是填补唐、五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其石窟诸佛像体态之优美、服饰之华丽、器物之完备,堪与鸣沙石室媲美,与敦煌璧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对宝頂石刻创建人赵智凤赞赏有加。他把赵的“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悬,终不以此苦”的创建精神与孙中山推翻帝制的革命精神和黄花岗铙国梁等诸烈士的殉难精神作对比后,写道:“国父以此精神成革命建国之大业,邑人铙国梁亦殉义而收骨黄花之巨塚;智凤异其代,异其事,而艰苦卓绝、勇猛精进则同,宜其以异生之力,成此伟巨之石刻区,而将腾其光彩于世界美术之林也。”孙科有感于大足石刻的恢宏、博大精深。还深情地写道:“恭敬桑梓,阐潜发幽,举一邑之文献,公诸于天下,为功诚不可没,不惟为邑志之新,而于史学实有贡献矣!”
考察团将大足石刻第一次由重庆推向世界,孙科以官方撰文将大足石刻写入县志、且排头为序。邑人陈习删则既将大足石刻写入县志,又著书,为大足石刻“志略”。
陈习删,名,孝恩。1893年生于大足县季家乡东塘沟。 1963年逝世,享年70岁。
解放前,陈习删曾任县参议员、县参议长等职;解放后,先后担任大足县各界人民代表、大足县文物保管所负责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陈习删终生以考察、研究大足石刻为志,临终遗嘱:“终生永世伴隨大足石刻”。他逝世后,被安葬在北山佛湾旁,让他的灵魂永远相伴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北山石刻。
陈习删追求进步,为人正直,性格纯情洒脱,博通经史,偏爱石窟和修志,不但在家乡编修了《民国大足县志》,36岁时,他还在川西主修了《新都县志》。他的著作有:《辛亥年的大足同志军》、《大足石刻志略》等。
他考察、录著、研究大足石刻,吃苦耐劳,刻苦严谨,走遍全县山山水水,一一实地考察,一龛一窟地记,一碑一石地搜集碑文、题记,追求“综合诸家之义,逐一辩证,期于无误。”
比如,清代知县张澍在《书韦君靖碑后》说,吳季子墓碑、高祖大风碑均在北山。他查遍全国碑石书,引经据典,并反复实地考察,结论为:“此二碑,原刻在沛县,北山为复刻”,了结了寻找吳季子碑石、传承高祖大风诗碑的全国学术界的一桩公案。
陈习删所著的《大足石刻志略》,分绪略、别略、论略三章,糸统分明,条目得当,考、叙、论结合,眉目清楚,是一部最早最全面考察、研究大足石刻的专著,为大足石刻的当代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陈习删在重庆北泉中国学典馆印刷厂排印《民国大足县志》,其中载有大足石刻的不少章节,被当时集聚于北碚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发现,引起关注。《民国大足县志》初稿印成后,陈习删将此书赠送给楊家骆等人,之后函问意见,并邀请他考察大足石刻,杨欣然应允,并牵头,组成了考察团。显然,陈习删是考察团成行的牵线、搭桥人。对此,考察团成员吳显齐曾撰文说:“杨家骆师从县耆宿陈习删先生处(现任参议会议长),得知县中石刻之情形,以为堪与云岗、龙门鼎足三立,而为中国佛教石刻之三大保存区域,昔注意甚少,遂瑰宝湮没而不彰;回函陈习删先生,谓将偕友前往考察,辩证其在我国文化史上之地位。”
看今朝,忆往昔。魅力卩K,永远向前。现在,中国拿大足给世界看,大足揭开盖头,戴上花冠,时时美丽,天天巨变。笔者祝愿她日益亮丽、蓬勃发展,行进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