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2015-10-14 16:15: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管理 |
锦山小学
杨丽芳
会上表奖了优秀教导主任、优秀课题实验人员、优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聘任了全旗兼职教研员。
总而言之,杨局长表达的核心是质量意识 。教学成绩、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根本。
我们今年的教学工作围绕一个中心:提升教育质量。为此,学校提出如下要求:
第二方面: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我通过半天的教学工作会强烈感受到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感受到“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重担必须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自觉性。为此本学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抓住提高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立足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这个根本,逐步建立上下互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一、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落实“师生读书工程”要求教师多读书,拓宽知识面。
2.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教师的梯度培养工作,抓好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工作等,教导处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到位。如: “师”带“徒”,“师”“徒”共进,要有措施,见实效。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新教师的培养要有措施见行动。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原则:“看结果,重过程”
1.教学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
(1)以集体备课作为教学管理的切入口。集体备课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科组内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促进教师共同进步,整体提高。要求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用好集体备课教案、作业。必须有个性化思路,个性化补充作业。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要求教师:
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坚持抓好课堂管理,向课堂要质量。课堂纪律、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好的纪律才会有好的效果。
二要树立学生意识和质量意识。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效率等,学生听了参与了老师的教才有效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加强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环境。严抓班级纪律,着重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思想的好坏是提高成绩的前提,没有一个好的班级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谈成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对毕业班的管理要从严、从细,要刚柔结合,齐抓共管;关注学困生,关注中下等学生。只有把差生抓在手上,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不问差生的事,几个差生会影响一大片,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校。所以对差生不能放松要求,要“严抓严管”,付出真爱。
①学校将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学校决定班子成员分配下去都深入课堂听课。
②要求教研组要专题研究如何提高“三类课”----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效率,教导处要结合实际参与教研组活动并给予指导。
③学校各教研组在开展三类课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类课要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教研组在全校上一节公开课。
④进一步深化学校帮带听课、评课的教学反馈制度,加大听课、评课的力度,让听评课有实效,别走过场,否则累人累己,无效劳动。听评课目的互听互评,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导处要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重要环节进行定期检查、通报。
各学科要加强对作业的编制、布置、批改、评讲、订正情况的研讨,形成有效的作业设计模式,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教师都要经过认真思考,做到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层次性,从而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同学科组的作业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每位教师要在教案的教学反思中随时记录本班学生的共性错题。根据记录的学生的共性错误编制学生错题集,然后根据学生共同的错误再结合其他教辅用书出一份(可以是16K纸大小的)补充回查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作业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这是本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点。
3.抓检测:抓实课内外训练,确保常“清”。(月月清,天天清,节节清)
课前五分钟测试坚持下去,让测试见实效,让教学有效果。上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有一节课的收获,如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收获,等于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计划4—6年级各个学科实行月测制度。我们要认真组织一月一次检测,由教导处和班主任负责对月考成绩的收集和统计,重点查看检测的平均分、优生率、差生率等情况。加强对月考的监督、管理和质量分析。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精神,要在奖优罚劣上作文章,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全体学生能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局面。
4.加强学生的辅导。
(1)通过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对比优生率和差生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优生率较低和差生率过高。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们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培育优生和转化差生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影响了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学习方法不够正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性、自觉性不强,良好的学习风气还未形成。1)我们发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学习,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和识记重要的知识内容,甚至有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应付老师检查。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出更合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将更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性、自觉性不强,未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给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们作为一名科任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管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
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落实帮扶计划,完成帮扶任务,掌握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和部分学生出现“败科”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要求每个教师帮助几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帮助辅导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困境。坚持提优补差,个别辅导。(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做好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挖掘资源,紧密家校联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尽量对差生给予指导和辅导,家校联系、个别谈话,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
5.要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
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我们尽量统筹安排好。尤其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那就是我们一个年级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个整体,要有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决不要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
各科教学要形成合力,分清主次,合理按排时间,合理使用时间。同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要做到资源的共享。
三、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科研课题研究
教研活动围绕科研课题进行,体现课题的研究。不局限两次教研活动这样不达标。
本学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准备验收
抓好海量阅读。一步一个脚印教学以教材为例子,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毕业班表奖办法适用与其他年级。
最后,我们要强化五个意识,即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意识和规范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只有这样,在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锦山小学
杨丽芳
会上表奖了优秀教导主任、优秀课题实验人员、优秀教研组及教研组长。聘任了全旗兼职教研员。
总而言之,杨局长表达的核心是质量意识 。教学成绩、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根本。
我们今年的教学工作围绕一个中心:提升教育质量。为此,学校提出如下要求:
第二方面: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我通过半天的教学工作会强烈感受到我们肩上责任的重大,感受到“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重担必须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自觉性。为此本学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抓住提高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突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立足加强管理,提高质量这个根本,逐步建立上下互动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一、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落实“师生读书工程”要求教师多读书,拓宽知识面。
2.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好教师的梯度培养工作,抓好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工作等,教导处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到位。如: “师”带“徒”,“师”“徒”共进,要有措施,见实效。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新教师的培养要有措施见行动。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原则:“看结果,重过程”
1.教学常规工作要常抓不懈。
(1)以集体备课作为教学管理的切入口。集体备课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科组内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促进教师共同进步,整体提高。要求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用好集体备课教案、作业。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要求教师:一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坚持抓好课堂管理,向课堂要质量。课堂纪律、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好的纪律才会有好的效果。
二要树立学生意识和质量意识。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效率等,学生听了参与了老师的教才有效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加强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环境。严抓班级纪律,着重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思想的好坏是提高成绩的前提,没有一个好的班级集体,良好的学习氛围,谈成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对毕业班的管理要从严、从细,要刚柔结合,齐抓共管;关注学困生。关注中下等学生。只有把差生抓在手上,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不问差生的事,几个差生会影响一大片,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校。所以对差生不能放松要求,要“严打严管”,付出真爱。
①学校将邀请教研室领导到校听课、评课,指导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学校决定班子成员分配下去都深入课堂听课。
②要求教研组要专题研究如何提高“三类课”----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的效率,教导处要结合实际参与教研组活动并给予指导。
③学校各教研组在开展三类课研究的基础上,对每类课要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教研组在全校上一节公开课。
④进一步深化学校帮带听课、评课的教学反馈制度,加大听课、评课的力度,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重要环节进行定期检查、通报。
各学科要加强对作业的编制、布置、批改、评讲、订正情况的研讨,形成有效的作业设计模式,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教师都要经过认真思考,做到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层次性,从而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同学科组的作业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每位教师要在教案的教学反思中随时记录本班学生的共性错题。根据记录的学生的共性错误编制学生错题集,然后根据学生共同的错误再结合其他教辅用书出一份(可以是16K纸大小的)补充回查作业,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作业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这是本学期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点。
3.抓检测:抓实课内外训练,确保常“清”。(月月清,天天清,节节清)
课前五分钟测试坚持下去。
计划4—6年级各个学科实行月测制度。我们要认真组织一月一次检测,由教导处和班主任负责对月考成绩的收集和统计,重点查看检测的平均分、优生率、差生率等情况。加强对月考的监督、管理和质量分析。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精神,要在奖优罚劣上作文章,要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全体学生能形成一个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局面。
4.加强学生的辅导。
(1)通过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对比优生率和差生率,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优生率较低和差生率过高;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们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培育优生和转化差生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影响了我们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做好培优转差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学生学习方法不够正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性、自觉性不强,良好的学习风气还未形成。1)我们发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学习,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和识记重要的知识内容,甚至有部分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应付老师检查。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提出更合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将更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纪律性、自觉性不强,未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给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们作为一名科任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科教学,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管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风。
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落实帮扶计划,完成帮扶任务,掌握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和部分学生出现“败科”现象。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要求每个教师帮助几名学生,关心爱护他们,帮助辅导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走出困境。坚持提优补差,个别辅导。(确保合格率,提高优秀率。)
做好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挖掘资源,紧密家校联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尽量对差生给予指导和辅导,家校联系、个别谈话,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教育。)
5.要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
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我们,我们尽量统筹安排好。尤其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那就是我们一个年级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个整体,要有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决不要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
各科教学要形成合力,分清主次,合理按排时间,合理使用时间。同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要做到资源的共享。
三、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科研课题研究
教研活动围绕科研课题进行,体现课题的研究。不局限两次教研活动这样不达标。
本学期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准备验收
抓好海量阅读。一步一个脚印教学以教材为例子,一篇带多篇引导学生大量阅读。
四、继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毕业班表奖办法适用与其他年级。
最后,我们要强化五个意识,即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质量意识、学习意识和规范意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只有这样,在竞争中才能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