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
(2015-04-10 14:59:0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关于说课 |
《长方体的认识》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一、说教材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情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分析,本着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感知、自主获取知识的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4、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三、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四、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
五、说教学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因此这一环节,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场景。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发现了什么?关于它你都知道些什? 让学生辨认长方体、正方体。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 xxx(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独立完成。
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
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方体形状的实物小盒,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了解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及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填表。
2、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交流,组织好汇报思路及表达的语言)
组内交流互相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呢,怎么探索出来的?教师巡视,分组指导。
3、全班汇报、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汇报发现了什么(本课内容目标),怎么发现的,怎么证明。汇报过程中教师引导、总结,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通过交流讨论明确: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面、棱、顶点”及特征。
这样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4.同样方法: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课本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谈一谈。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下:
顶点:8个。
这样的板书设计,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点,突出了重难点。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