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站位技巧

(2015-04-07 15:17:35)
标签:

育儿

分类: 论文随笔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站位技巧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小学   杨丽芳

按着惯例,学校在组织公开课时,免不了要给上公开课的老师录像,以备积累资料,以便日后方便教师间进一步地交流和作课教师自我反思。一次,偶然听到摄像老师说:有的老师上课一刻不停地走动,他在屏幕前走来走去,镜头就得跟着转,真累人。

摄像老师一句无意的话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摄像老师累,听课的学生眼睛不停跟着老师转,是不是一样视觉疲劳呢?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用空间语言来表明对他人的态度,空间距离是无声的,但它反映了交流双方的关系亲疏远近,情感浓淡。教师在课堂上究竟站在什么位置上,怎么站,同样是一门学问,必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里我们把老师在课堂中站得位置权且称之为“站位”。

从总体上来说,“站位”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教师的运动次数多少、范围大小而言,我们称之为“频率性站位”;一种是,根据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在老师视力范围内的多少而言,我们称之为“间距视觉性站位”。不同形式的站位,自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站位”应遵循的原则

    1.全局性原则。即教师站位要面部对着绝大多数同学。这样才能关注到全班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能捕捉到一些不经意间学生所流露出来的眼神,从而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教育资源。

    2.指向性原则。即教师的站位要有针对性。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则要站在恰当的位置,尽量使所有的学生都在你的“视力范围”内;需要重点关注部分学生,则应站在其正对面的位置。我们不提倡一味地站在讲桌的后面——讲台的正中位置。原因有二:一是,正中的位置恰好挡住板书内容,不利于学生观看板书;二是,缺少亲和力,有居高临下之虞,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笔者认为,恰当的站位有两种,即讲台偏右方和讲台偏左方,每种站位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

3.灵活性原则。任何一种站位方式如果在一节课或每节课中长时间使用都是不可取的。但最忌的就是在一节课中不停地改变站位,在讲台上或教室里飘来飘去,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而灵活地选择。

4.组织性原则。站位是为了组织教学,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较短。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站位的转移变化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譬如,当学生注意分散时,教师就当踱步靠近,用站位的转移来加以暗示,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时间,站位也要做到相机而动,灵活变通,不能只拘一端,不及其余。譬如:上午的课程,学生一般注意力比较集中,就要适当精简站位的转移次数。班级规模大的就应该适当增加“巡逻”的次数,通过站位的转换提升全体同学的关注度。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站位的策略建议

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万能”的站位方式,但从普遍性角度来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讲解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有轻有重、轻重缓急外,要辅以必要的形体语言。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外,对于一些概念的总结或重要知识的讲解,教师必须要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身上,所以通常要站在讲台的中央。当重点内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时,教师身体应尽可能接近内容,以侧身位站立,头部面向学生,并借助手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当与部分学生交流时,走进学生中去。这样,部分学生被“圈”进教师的“视力范围”,在课堂交流和讨论时,可能会使学生们异常地积极,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不宜时间过长冷落其他同学。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要远离讲台而融入学生“堆中”,随时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甚至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在参与某个小组研究活动时,教师应俯下身子使自己的视线与学生视线处于同一平面,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蹲下身”来和学生说话——这便是课改所提出的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体现。但切忌在某一组停留过长的时间,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更多组的研究活动。

4.学生自主读书时,教师应巡回式地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做既能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也能调配课堂时间的火候。同时,还能及时提醒那些“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同学。为避免学生“眼花缭乱”,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做到“动”要“轻、缓、慢”,以不打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优。

5.如让孩子看多媒体屏幕时,教师就要站在大屏幕两侧或第一桌两边,为的就是不影响学生看大屏幕的视线;切不可站在投影幕前,否则不仅影响学生看投影幕,更可笑的是教师也会被“投”在“幕”上,而成了学生“欣赏”的“活标本”。

6.板书时,很多教师习惯背对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教师将板书遮住,不利于使学生看到板书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写字是他们的学习的重点内容,但老师把板书的字遮住,学生不能看到老师板书的笔顺、笔画以及字的间架结构等,这样需重点要掌握的字不甚了了。因此,教师在板书时,最理想的姿势是侧身板书。这样做既能让学生看清板书的内容,便于摩仿,又能使教师方便及时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7.当指名让孩子读卡片上的词语时,教师尽量不要拿着卡片走到该生面前请他读,应该站在讲台前面,因为表面看来是针对部分学生,实际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看得到。

8.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站在讲台下边的一侧并面向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当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时,或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与学生个体距离过近,这样容易使提出问题的学生产生“压抑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会容易使其他学生游离问题之外。因此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站在讲台下的一侧,并用眼睛余光提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中。9.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身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也有利于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

诚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站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力争站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只有教师站在了学生的心里,才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