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2014-12-12 09:00:56)分类: 教学管理 |
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校本教研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初步形成了学校教研文化。我们看到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开展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过程描述
(一)发现问题,确立主题
(1)变教师主讲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精讲,讲到点子上。小组合作学习切不可盲目,要讲究实效性。我们所要求的合作学习是:教师讲完后的一种补救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之间把学过的内容互相检查,互相讲述,进一步明理,进一步深化。
小组合作的效果:通过这一次合作学习,学生们实实在在地都有收获,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行课前5分钟检测制度
每课前一测,检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推行重上一节课制度。
(3)精讲多练,实行目标化教学
教师要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课的教学为实现目标而教;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练,争取每课内容当堂消化。
提倡每节课课后5分钟测试,检测一节课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当堂要效率。
(4)有计划地温故知新
每周要利用好自习课时间,把学过的知识不同程度地有计划地训练。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巩固,让每个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实行月考制度,抽测制度
每月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行月测;平时教学中,学校听完课后,随机抽测,看课堂实效性;平时教学中对各班教学情况进行随机抽测,看平时教学实效性。
2、落实“帮扶方案”。实行“兵”教“兵”方式,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3、评价方式上的改变。
班级内设计“学习园地”等形式,变评价个体学生为评价小组成绩。实行小组成绩考评制。
(三)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讨论出来的策略,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一下,于是选定了老教师牛亚欣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牛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六)五分钟论坛,围绕专题研讨
教研组每2周搞一次学科论坛,每人发言5分钟,说经验成功之举、困惑、有价值的问题等。做为一项教研常规。
(七)借助《交流》报,交流经验
活动后,我们教师写下了文章。在交流报上交流。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以写促思,提升认识
校本教研研究的效度表达除了改善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还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反思也不应流于形式,不是表面走过场,而应是能够抓住与问题本质有关的重要细节和因素,“言他人所不能言”
4、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