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案及办法
(2013-09-24 08:10: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管理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方案及办法
一、课题的提出:
1、当前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减负"无疑是从政府部门到各级学校关注最多的热点。学习时间过长、家庭作业太多、睡眠时间太少……社会各方的呼声强烈,政府和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成效却不十分明显。
2、我校各个年级每班人数60----80之间不等,学生学习基础又有差异,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带来了挑战。
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高低也不同,教学的设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学习。事实上,由于人数太多,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风格、理解水平等差异性,无法每一位同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做到真正的主动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透视课堂教学可见:
(1)、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讲题,学生听题、看题的课堂教学现象不在少数。
(2)、课堂作业缺少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练习形式也是单一呆板,达不到训练目的。
(3)、这不放心,那也不能少,满堂灌现象随处可见。
因此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建构主义理论阐述了学习者学习的自我建构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学最优化理论阐释了教师教学中备教材、备方法、选择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学生课业负担”指的是学生因为“题海战术”和“满堂灌”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心理和生理的负担,如对学习乏味、学习压力过大、重复训练过多等。“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避免过多的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学生以宽松、自由、自主的学习,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高效,从而还学生以健康全面的发展。
2、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要实现:
(1)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通过转变课堂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确保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新的学习策略、新的教育方式,形成新的课堂模式,带出新的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形成有效作业的设计策略,作业量得到有效控制,作业设计更加合理,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3)形成有效教研的策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方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显著;
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途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推动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技能,发展教学能力。
4、建立学生课业负担“减负”的衡量标准。建立以减负(“减负”不减“质”,即在不增加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减轻课业负担不降低教学质量甚至要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增效效果的标准。
(1)学生课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60%—80%的作业量;
(2)学生课内掌握本节课内容的程度能够达到 90%左右;
(3)一般的学生、中等生、优秀生的课后作业时间都能够控制在要求之内完成(一、二年级不留书面课外作业,三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扭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
四、实验策略及措施
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不降低教学质量,这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
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是精心设计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探索和实践相应的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重视个性化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重视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强化学习习惯训练,对学生上课、阅读、作业、自习、复习等习惯进行强化训练。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要指导学生优化学法。四是努力提高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如求知欲、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尤其要注重学习精神的培育。树立精神支柱、克服惰性心理。五是指导学生科学用脑和合理使用时间,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精心设计作业,精心选择练习题,及时反馈评价,提高作业质量。
1、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减少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性作业。在“练”字上下功夫,练习贵在得法,重在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
布置作业要经过精挑细选,及时批改并及时反馈。不把作业作为处罚过失学生的手段即布置惩罚性作业;不互相用作业去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的操作训练的低效、无效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有效性。
2、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作业,提倡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控制作业总量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难度。避免布置竞赛类难题、偏题。控制周末布置作业量。
(五)、加强特色教研工作
认真学习有关“减负”工作的文件、要求,深入开展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的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认识,端正教育方向,明确教育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师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得当,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和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原因。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证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一是要研究新教材,把握实质,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二是在丰富和发展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寻找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科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过程。三是加强作业的科研。努力寻求“使学生少做作业”的路子,探求作业设计的最优化及作业批发讲评指导评价的最佳方法。建立作业负担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同步变量关系。四是研究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子,要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形成自学能力上。一方面保持学生合理的负担。另一方面把通过减负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自学和发展特长上,从而实现负担合理——学习主动、积极——学习能力强,学习后劲足——质量高的良性循环。
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克服厌学情绪。
一是认真做好心理教育工作。自觉用心理学原理指导自己的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建立轻松、民主、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不讽刺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实施成功教育,实施鼓励性评价,分层次订目标,按目标进行评价。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厌学情绪。
五、课题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研究形成“一堂好课的标准”、“一堂高效课的基本要素”。
4、教育技术与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研究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7、作业设计、批改反馈方式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一)成立课题研究机构
1、课题领导、指导组
组 长: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二)课题实施要求
1、科研室负责明确课题组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保障机制,确保课题研究能正常开展和顺利实施。
2、各教研组要认真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充分学习和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从备课、上课、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要确实转变观念,树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老师的一种责任;减轻过重课业负担,重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的理念,向课堂要效益,要质量。努力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将“轻负担、高效益”作为自己的教学追求。
七、课题研究保障条件
1、经费保障。
2、师资保障。充分发挥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组成教学科研队伍,开展课题研究。